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73篇 |
免费 | 1361篇 |
国内免费 | 5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79篇 |
大气科学 | 107篇 |
地球物理 | 726篇 |
地质学 | 4658篇 |
海洋学 | 108篇 |
综合类 | 471篇 |
自然地理 | 32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215篇 |
2023年 | 288篇 |
2022年 | 398篇 |
2021年 | 296篇 |
2020年 | 243篇 |
2019年 | 252篇 |
2018年 | 172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179篇 |
2015年 | 179篇 |
2014年 | 284篇 |
2013年 | 286篇 |
2012年 | 250篇 |
2011年 | 240篇 |
2010年 | 283篇 |
2009年 | 261篇 |
2008年 | 302篇 |
2007年 | 249篇 |
2006年 | 228篇 |
2005年 | 194篇 |
2004年 | 201篇 |
2003年 | 185篇 |
2002年 | 190篇 |
2001年 | 144篇 |
2000年 | 169篇 |
1999年 | 130篇 |
1998年 | 129篇 |
1997年 | 108篇 |
1996年 | 130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63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70篇 |
1990年 | 68篇 |
1989年 | 32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008年汶川大地震诱发大型地震滑坡300余处,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研究其发生机理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防灾减灾的实用价值.经收集分析已有地震滑坡的研究成果及多次深入现场调查,本文发现众多大型地震滑坡发生时都伴随有区别于汶川主震的地面震动,并将其称为滑坡地面震动,简称滑坡震动.本文在论述滑坡震动依据、成因及特征的基础上,根据滑坡震动力与主震力的组合情况及其对大型地震滑坡的影响不同,将汶川地震滑坡划分为3种类型:主震型地震滑坡,迟震型地震滑坡和同震型地震滑坡.认为主震型地震滑坡在主震结束前滑动,其主导失稳力学因素为主震力和重力,无滑坡震动或可忽略; 同震型地震滑坡亦在主震结束前滑动,但其主导失稳力学因素除主震力和重力外,滑坡震动力起重要作用; 迟震型地震滑坡在主震结束后滑动,主导失稳力学因素为滑坡震动力和重力.认为大型地震滑坡地面震动的发生与活断层导致地震类似,据此提出了滑坡震动加速度的估算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各类型地震滑坡的启程剧动机理. 相似文献
82.
2014年8月3日, 发生在中国云南省鲁甸县的MS 6.5(Mw 6.1)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灾难, 本次地震还触发了至少1024处面积大于100m2的滑坡。本文的目的是利用同震滑坡的空间分布与规模分布特征分析本次地震的震源性质与破裂过程。鲁甸地震同震滑坡分布区域的长轴展布方向呈北西南东方向, 结合区域活动构造分布, 认为其发震构造是北西南东方向的包谷垴小河断裂。地震滑坡多分布在震中的南东方向, 表明了其破裂方向是自北西向南东扩展。滑坡分布区北西部分滑坡分布较分散, 规模总体较小; 而南东部分滑坡分布相对集中, 且有几处规模较大。由于隐伏断裂型地震比地表破裂型地震触发滑坡分布面积广、数量多, 但规模较小, 因此判断发震构造的北西部分可能由于破裂面较深而隐伏于地下, 而南东部分可能产生了地表破裂且破裂面较浅。这一判断得到了野外调查结果的验证。鲁甸地震破裂自北西向南东是由深部向浅部斜向上扩展的, 这种破裂面斜向上扩展的破裂特征或许是导致鲁甸地震灾害非常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3.
四川攀西地区侏罗系、白垩系红层广泛分布, 其岩体结构破碎, 产状多变, 工程地质性质脆弱, 是区内主要的易滑地层。攀西红层区内滑坡发育, 灾害数量众多, 危害严重, 大型滑坡易堵塞前缘河道, 诱发严重的次级危害。本文在对区内众多大中型滑坡实地调查的基础上, 对攀西红层区内大中型岩质滑坡的失稳方式进行了分析和归纳, 为攀西地区滑坡失稳条件研究和区内的滑坡灾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研究分析, 发现攀西地区构造活动强烈, 红层区内大型滑坡发育受地质构造影响显著, 构造结构面与原生层理面形成的有利组合往往奠定了滑坡的边界, 控制了滑坡的失稳方式。依据其不同的斜坡结构特征, 攀西红层区大型岩质滑坡失稳方式可划分为平面顺向滑动、块状斜向滑动及楔形横向滑动等3种类型。 相似文献
84.
利用光学遥感数据、GIS及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分析区域滑坡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iswajeet Pradhan Saro Lee 《地学前缘》2007,14(6):143-152
用光学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了马来西亚Selangor地区的滑坡灾害。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野外调查,在研究区内确定出滑坡发生区。通过GIS和图像处理,建立了一个集地形、地质和遥感图像等多种信息的空间数据库。滑坡发生的因素主要为:地形坡度、地形方位、地形曲率及与排水设备距离;岩性及与线性构造距离;TM图像解译得到的植被覆盖情况;Landsat图像解译得到的植被指数;降水量。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后得到滑坡灾害图:由反向传播训练方法确定每个因素的权重值,然后用该权重值计算出滑坡灾害指数,最后用GIS工具生成滑坡灾害图。用遥感解译和野外观测确定出的滑坡位置资料验证了滑坡灾害图,准确率为82.92%。结果表明推测的滑坡灾害图与滑坡实际发生区域足够吻合。 相似文献
85.
降雨作用下碎石土滑坡解体变形破坏机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为了揭示碎石土滑坡的变形解体破坏机制,结合工程实例,通过资料搜集整理和分析、现场工程地质调查与勘探和室内外的物理力学试验,采用不平衡推力法、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和三维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以及运用碎石土边坡地下水管网状排泄系统理论,分析降雨作用下碎石土滑坡的变形解体破坏过程,揭示了降雨作用下中深层碎石土滑坡变形解体破坏的主要机制和一般的力学机制。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长时间连续降雨或强降雨是中深层碎石土滑坡发生失稳的主要触发因素;采用考虑降雨作用的弹塑性接触有限元算法,可以更好地反映该类型滑坡在降雨作用下所处的实际状态及滑坡的滑动过程,可以为该类型滑坡稳定性的准确评价和预测预报提供可资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86.
5.12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情况初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5.12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地震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据初步调查统计,四川、甘肃和陕西等省地震区84个县(市、区)发现重大地质灾害点8439处,威胁1093667人的生命安全。地震区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其次是甘肃省,陕西省相对较少。地质灾害规模以小型为主,其次为中型、大型,巨型较少。 相似文献
87.
生基包滑坡监测属于三峡库区奉节县三期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项目之一,该滑坡位于长江左岸,临近人口稠密的安坪乡集镇,地理位置重要。三峡水库175 m蓄水后,其变形破坏特征有何表现?对航道安全运营有无潜在威胁?是否会对滑坡体上的重要建筑及村民生产生活构成危害?针对这些问题,首先分析了滑坡的工程地质特征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确立以4种监测手段为主、人工巡查为辅的监测方案;通过对大地变形GPS、深部位移、滑坡推力等几种监测方法的运用及对其成果进行分析研究,以实例说明其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再次,结合宏观人工巡查进行对照分析,以充分说明大地变形、深部位移和滑坡推力监测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最后,根据监测结论提出对生基包滑坡防治的建议。 相似文献
88.
89.
采用核磁共振(NMR)技术反演水文地质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对现有滑坡剩余推力法进行改进。以三峡工程库区赵树岭滑坡为例,对库水位以不同速度下降时不同时刻的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库水位下降过程中会出现稳定性系数达到极小值的现象。下降速度越大,稳定性极小值越小,出现极小值的时刻也相对早。 相似文献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