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41篇 |
免费 | 1354篇 |
国内免费 | 54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598篇 |
大气科学 | 468篇 |
地球物理 | 1481篇 |
地质学 | 1119篇 |
海洋学 | 502篇 |
天文学 | 153篇 |
综合类 | 572篇 |
自然地理 | 1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14篇 |
2023年 | 192篇 |
2022年 | 234篇 |
2021年 | 242篇 |
2020年 | 241篇 |
2019年 | 261篇 |
2018年 | 203篇 |
2017年 | 216篇 |
2016年 | 235篇 |
2015年 | 262篇 |
2014年 | 337篇 |
2013年 | 297篇 |
2012年 | 322篇 |
2011年 | 296篇 |
2010年 | 289篇 |
2009年 | 313篇 |
2008年 | 303篇 |
2007年 | 255篇 |
2006年 | 228篇 |
2005年 | 217篇 |
2004年 | 217篇 |
2003年 | 185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48篇 |
2000年 | 136篇 |
1999年 | 123篇 |
1998年 | 112篇 |
1997年 | 119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115篇 |
1994年 | 70篇 |
1993年 | 79篇 |
1992年 | 67篇 |
1991年 | 60篇 |
1990年 | 69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21篇 |
1987年 | 18篇 |
1986年 | 22篇 |
1985年 | 21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1篇 |
1976年 | 8篇 |
1957年 | 7篇 |
1956年 | 2篇 |
195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组合码和相位观测值在线解双差模糊度的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在线精确地求解整周模糊度,是GPS高精度动态相对定位的关键问题。在线解算取决于很多因素:基线长度、数据处理方法、接收机的性能(如双频还是单频)以及抗AS和SA的能力等。现代双频GPS接收机能获得载波相位和L1、L2频道上的精度伪距观测值,组合这4个观测值可进行单历元整周模糊度解算。文中对组合码和相位观测值在线解整周度的算法进行了试验和分析,得出了很有实用意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992.
张亮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31(2):145-148
抗差估计具有较好的抗拒异常观测值及粗差的能力,而最小二乘配置又能较好地处理系统误差,本文结合两者的优点,利用抗差最小二乘配置对数字化地图进行几何纠正,其中对协方差函数采用抗差拟合,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实验证明在GIS数据处理的扫描数字化地图几何纠正中,抗差最小二乘配置在抗拒异常值和处理系统误差方面优于单纯的最小二乘估计和单纯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993.
994.
995.
996.
利用格点尝试法首先分区对鄂尔多斯地块周边的 30 0 0多个小震震源机制解进行了处理。结果显示 ,在震源机制解覆盖的时段内 ,地块周边地区的平均构造应力场有以下特征 :地块周边主要以水平构造作用力为主 ,且其主压应力轴走向以地块西南侧为中心 ,从北至东呈扇形展布。在分区基础上 ,对各区的平均主应力轴分布进行了扫描 ,得到了其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其中渭河、六盘山和银川区的构造应力场相对稳定 ,临汾和同心区的构造应力场变化复杂 ,临河、包头、呼和、大同和太原区的构造应力场变化与该区的几次中强地震有密切关系。另外 ,地块周边除个别区外大多数区域在 1992年和 1996年前后 ,主压应力轴走向有趋近于N75°E的现象 相似文献
997.
998.
地壳应力场的研究是地震学中的一个基本课题。本文根据对四个方面资料的分析得到了华北地区(φ30°—41°N,λ105°—124°E)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这些资料是:1.地震机制,包括1937年至1979年地震的断层面解和最近十多年中的小地震综合断层面解;2.地震时的地面裂缝;3.公元143年至1976年41次M≥6地震的等震线的长轴方位;4.某些大地震地区的大地测量结果。这是一个一致性相当好的应力场,其最大压应力轴为北东东向,最小压应力轴为北北西向,并且都近于水平向。 从一些大地震的观测事实来看,具有这种一致性应力场的范围要比华北地区大,在远离华北的地方,仍表现出同华北以内相似的地壳应力场。这个事实表明,上述地壳应力场的来源,不限于华北地壳内部,而同更大规模的构造运动有关。欧亚板块、印度洋板块同太平洋板块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华北所处远离板块边缘的特殊位置,可能是造成该应力场特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用震源机制解确定东北地区地壳应力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强震震源机制资料和区域小震平均解给出了中国东北地区地壳应力场的分布。由多个震源机制的平均结果得到,东北南部地区(42°30’以南)主压应力方向为NE70°。东北中部地区(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南部)主压应力方向近似NE100°,它与深源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一致,可能该区应力场分布受深源地震影响,东北北部地区(黑龙江省和内蒙北部)主压应力方向为NE58°。东北地区浅源地震震源机制解P轴仰角大多数小于30°,表明该区以水平应力为主。由震源机制结果也讨论了中国东北地区地震断层活动状况。 相似文献
1000.
抗差估计等价权函数一般由正态分布统计量构造,其临界值(或称准则)一般由实际经验确定。首先分析了正态分布统计量和学生化残差统计量的区别,然后分别讨论了基于这两种统计量构造的等价权函数的区别。研究表明,利用学生化残差统计量构造的等价权函数以及顾及误差显著性水平确定的临界值,不仅考虑了观测误差的大小,而且还可以顾及了实际观测的图形强度和多余观测数,可以克服人为确定临界值可能带来的参数估计的有效性和抗差性方面的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