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209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对鲁西和太行山南段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中橄榄岩捕虏体中的角闪石进行了主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分析,并讨论了角闪石成分与改造岩石圈地幔熔体的性质与来源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橄榄岩类捕虏体中的角闪石主要为交代成因。在化学上,它们属于钙质角闪石。太行山南段符山橄榄岩捕虏体中的角闪石属于镁质普通角闪石和浅闪石或浅闪石质普通角闪石;鲁西铁铜沟橄榄岩捕虏体中的角闪石为韭闪石质普通角闪石、浅闪石质普通角闪石和镁绿钙闪石质普通角闪石。与板内橄榄岩捕虏体中的角闪石相比,鲁西和太行山南段早白垩世高镁闪长岩橄榄岩捕虏体中的角闪石具有相对高的Mg#(鲁西:86.0~90.8;太行山:90.7~94.2)和SiO2(鲁西:44.04%~46.98%;太行山:47.09%~49.79%)以及相对低的Na2O(1.92%~2.51%)、TiO2(0.01%~1.46%)、Nb(0.29×10-6~1.98×10-6)和Zr(1.61×10-6~5.34×10-6),这与来自俯冲带之上地幔楔橄榄岩捕虏体中的角闪石相类似。综合橄榄岩捕虏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可以判定华北克拉通早白垩世岩石圈地幔遭受了起源于拆沉陆壳物质熔融熔体的改造。  相似文献   
232.
成矿作用需要巨量含矿流体,而矽卡岩铁矿的含矿流体到底是从致矿侵入体中析出还是来自于深部岩浆仍有很大争议。为了研究邯邢地区矽卡岩矿床中成矿岩体演化过程中含矿流体的性质及其对成矿作用的贡献,本文利用电子探针(EMPA)和激光剥蚀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的原位分析,对河北武安地区斑状角闪二长岩中角闪石的主微量元素进行研究。岩相学特征显示角闪石可以根据颜色分为两类:褐色角闪石和绿色角闪石。斑晶主要为褐色角闪石并具有反应边结构,由内而外依次为黑云母带、透辉石和斜长石带、绿色角闪石和磁铁矿带;基质主要为绿色角闪石,少数核部为褐色角闪石。褐色角闪石的成分主要为镁绿钙闪石和韭闪石,绿色角闪石主要成分是镁角闪石、浅闪石和阳起石。化学成分上褐色角闪石低Si,高Ti、Al;绿色角闪石高Si,低Al、Ti。利用角闪石温压计计算褐色斑晶角闪石形成于相对高压(400~560MPa)和高温(950~980℃)的深部岩浆房条件;褐色基质角闪石形成压力比斑晶角闪石降低(200~300MPa)而温度变化不大(870~940℃)的浅部岩浆房;绿色角闪石都形成于相对低压(< 100MPa)、低温(700~880℃)的岩浆定位深度条件下。岩浆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并且从褐色角闪石到绿色角闪石,岩浆的氧逸度升高,高氧逸度条件有利于金属元素进入流体相,阻止其以硫化物的形式在早期沉淀。同时岩浆高含水量促使在低压条件下出溶成矿流体和挥发分,有利于成矿元素的富集和迁移。相对于褐色角闪石,绿色角闪石具有更强的Nb、Sr、Pb、Ti的负异常和极高Nb/Ta值,这代表绿色角闪石是在流体的交代作用下形成的;结合斑晶角闪石反应边产物及其含铁量分析计算,我们得出外来富铁碱性流体的加入是必须的。"邯邢式"铁矿的成因模式不是传统的接触热液交代成因模型,矽卡岩铁矿的铁质来源应该是深部含矿流体。角闪石斑晶在15~20km深部岩浆房结晶,岩浆侵位到7~10km浅部岩浆房时褐色基质角闪石结晶,此时岩浆房接近固结-半固结状态。随后外来碱性富铁流体注入发生岩浆房的活化,岩浆快速侵位并在1~3km处定位,此时压力迅速降低使成矿流体出溶,绿色角闪石也随之形成。外来碱性富铁流体的注入使岩浆快速侵位,高含水量和高氧逸度条件下成矿流体大量出溶,这些因素共同促进矽卡岩铁矿的形成。  相似文献   
233.
马绪宣  施彬  熊发挥  李海兵 《岩石学报》2020,36(10):3063-3080

冈底斯岩浆带位于拉萨地体南缘,其形成过程主要受中生代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和新生代印度-亚洲陆-陆碰撞控制,是揭示青藏高原形成过程和深化大陆动力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曲水岩基位于冈底斯岩浆带中段,介于拉萨和曲水之间,主要由花岗闪长岩、花岗岩、闪长岩和辉长岩组成。岩基花岗质岩体中包含大量暗色岩浆包体,包体产出状态有同侵位岩墙、包体墙、包体群等,表明岩浆混杂与混合现象。前人关于曲水岩基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很多进展,比如,发现这些暗色岩浆包体与寄主岩具有相同的结晶时代,主要集中在55~45Ma。但是,关于曲水岩基形成在俯冲背景还是碰撞背景还存在着争论。这些广泛分布的暗色岩浆包体和寄主岩的关系,及其所代表的岩浆混合过程还需要精细的矿物学工作。因此,本文在综合分析野外岩性分布、暗色岩浆包体出露形态的基础上,重点选择花岗闪长质寄主岩和其中的暗色岩浆包体中的角闪石进行矿物显微结构和构造的分析,并结合电子探针数据,以探求曲水岩基的岩浆混合过程。我们初步认为曲水岩基的形成经历两期混合过程:早期的基性岩浆和酸性岩浆端元在深部的混合;晚期基性、酸性岩浆混合后的中性岩浆爆破、上升,并继续与酸性岩浆混合。此外,曲水岩基形成于俯冲到碰撞的转换过程,受控于俯冲板片作用所产生的弧型岩浆和板片回旋及稍后的断离所产生的地幔岩浆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234.
豫西蛇尾秦岭群角闪石^40Ar/^39Ar年龄谱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河南西峡县北部蛇尾地区秦岭群变质基性岩中,普通角闪石~(40)Ar/~(39)Ar快中子活化年代测定获得了353.1±0.2Ma的坪年龄。平坦的年龄坪表明,加里东热事件一直延续到早海西阶段,随着秦岭群自北而南逆冲到古生界二郎坪群所导致的快速隆起抬升、温度急剧冷却才终结。  相似文献   
235.
氩-氩定年法国际标准物质BSP-1角闪石的研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BSP-1角闪石选自中国吉林省桦甸县老牛沟的角闪石岩。~(40)Ar-~(39)Ar分析和均匀性检查表明:此角闪石结晶以后未受过热扰动,~(40)Ar~*保存性好,谱线平坦,K/Ca和Cl/K比值稳定。定值结果显示,在置信概率为0.95时,~(40)Ar~*和K含量的相对偏差均<5‰,是目前最理想的Ar-Ar和K-Ar法国际标准物质,可供全世界Ar-Ar实验室使用80年以上。  相似文献   
236.
穿地壳岩浆系统理论和晶粥模型为研究中国东南部白垩纪岩浆作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大衢山岩体位于浙闽沿海东北部,主体由钾长花岗岩组成,其中发育大量暗色微粒包体(MME),局部可见中—基性岩脉穿插其中,潮头门附近出露少量二长岩。MME具细粒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锆石U-Pb定年结果显示,大衢山岩体出露的钾长花岗岩、MME、二长岩、中—基性岩脉均结晶于~100 Ma。钾长花岗岩硅含量较高(SiO2=68.45%~73.82%)。岩体东端可见不含MME的晶洞花岗岩(DQS-7),具有更高硅含量(76.27%),其全岩化学成分与Sr-Nd同位素组成与大衢山周围同期出露的高硅花岗岩体(SiO2>75%,小洋山岩体,普陀山岩体等)类似。大衢山钾长花岗岩中可见斜长石、钾长石聚晶,与大衢山晶洞花岗岩及周边高硅花岗岩具有Ba、Sr、P等微量元素“互补”的地球化学特征。进一步研究显示大衢山钾长花岗岩是由受到岩浆补给的起源于古老地壳基底重熔的长英质岩浆,经分离结晶和高硅熔体抽离后的残余堆晶固结而成,而高硅熔体形成了大衢山晶洞花岗岩及周边高硅花岗岩。大衢山基性岩脉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等高场强元素,...  相似文献   
237.
本报告对于国际矿物学协会所批准的角闪石命名法(IMA78)进行了修订,目的在于使其更为简化并与50%规则相一致。修订后的命名法更为精确地规定了前缀和形容词性修饰词的应用,并包含了自1978年以来已被发现和命名和角闪石新种,与IMA78相同的参照标准构成了新命名法的基础,大多数名称很少变动,但组合性的名称已被废除,比如tremolite Hornblend(现为magnesiohornblend),另外crossite(现为glaucophane,或ferroglauciphane,或magnesioriebeckite,亦或riebeckite)和tirodite(现为magnesocummingtonite)以及dannemorite(现为magnesiogrunerite)业已弃用,作为特例,只保留了IMA78中的tremolite和actinolite这两个不遵从50%规则的名称,新规定扩大了钠-钙角闪石的范围,碱性角闪石(alkali amphibole)现称为钠角闪石(sodic amphibile),确定了连字符的使用方法,1978年以来批准的新的角闪石名称有:nyboeite,leakeite,kornite,ungarettiite,sabanagite和cannilloite,本文列出了所有被弃用的名称,并规定了未经测定的Fe3 和Fe2 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238.
秦岭造山带广泛分布的晚三叠世花岗岩是华南板块和华北板块碰撞形成的典型产物,是造山带转入区域伸展构造体制的标志。目前关于秦岭造山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方面,而有关花岗岩侵位的温压等物理化学条件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通过角闪石全铝压力计和角闪石-斜长石温度计计算,获得其温压数据。结果显示,糜署岭、老君山、秦岭梁、东江口岩体的侵位深度分别为11.4、7.3、8.3、8.5 km,对应于地壳中上部。糜署岭岩体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侵位深度大于其余岩体(二长花岗岩),而且岩体的侵位深度主要和岩性有关。利用侵位深度和已发表的热年代学数据,对这些岩体侵位后的剥蚀速率进行估算,结果表明T3-J2的平均剥蚀速率约为140 m/Ma,说明燕山运动和印亚碰撞对秦岭造山带花岗岩的剥蚀贡献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