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6篇
  免费   610篇
  国内免费   315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88篇
地球物理   1381篇
地质学   1279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243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82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88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120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9篇
  2007年   108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95篇
  2004年   90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107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83篇
  1997年   72篇
  1996年   99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72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55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60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3篇
  1961年   4篇
  1957年   2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71.
我国地震地电阻率观测通过连续监测地下介质电阻率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服务于地震中短期预测。自1967年开展观测以来,已积累大量观测数据和中强地震前异常变化资料。通过文献调研和数据分析,系统梳理了在观测站网及附近区域发生的MS≥6.0地震的地电阻率震前异常。分析发现:(1) MS≥6.0地震前,具有地电阻率异常的观测站比率随震中距的增加而显著降低;(2) MS 6.0—6.9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随震级增加而略微增加,而MS≥7.0地震前未出现异常持续时间随震级增加的现象;(3) MS≥7.0地震前,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随震中距增加有所减小,但统计结果的离散度较大,而MS 6.0—6.9地震前则无此现象。整体而言,不同震中距范围内,地电阻率异常持续时间并未呈现较好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972.
2013年10—11月,吉林前郭发生M_S 5.8震群,距震中200 km的榆树地震台以及距离震中150 km的四平地震台记录到了震前不同程度的地电阻率、地电场异常变化:地电阻率表现为形态上破年变异常和归一化变化速率高值异常,异常持续时间最长达3年之久,最短只有7个月,属于中短期异常;地电场原始分钟值曲线出现趋势上升和阶变,异常持续时间为10天左右,表现为短临异常。  相似文献   
973.
CSAMT单分量数据解释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法(CSAMT)一直沿用大地电磁法(MT)的办法,通过计算电场分量与磁场分量的比值,求取卡尼亚视电阻率.而CSAMT场源已知,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都与地下电阻率存在一定的关系,可以单独采用CSAMT电场分量或者磁场分量提取地下介质的视电阻率.本文通过分析电场分量与磁场分量的数据特性,提出利用CSAMT电场单分量数据进行视电阻率的计算,用改进的广义逆矩阵反演方法,使初始模型中的地电层数等于频道个数,克服了以往反演计算中层数较少的问题;实现全场区电场分量视电阻率曲线的拟合反演.同时对单分量视相位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结合山西大同地区积水采空区探测及数据解释结果,论证本文提出的单分量解释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74.
为发现、治理、监控煤田火烧区,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传统地勘技术领域之中,开发了具有探测火烧区范围和中心温度、连续采集、高温传感、远程遥控等主要功能的永久性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远程监测系统.研发出新型传感器节点,能够与单极-偶极装置互联储存并发送探测数据,同时将高温探头直接放置于地下火烧区巷道进行监测;通过带保护电路的太阳能供电装置,为现场数据采集网络提供了持续充足的能源;由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将信号传送到监测中心,实现远程控制监测;在新疆地区的12个火烧区同时部署了所研发的监测系统,至今已工作45个月,表明采取的技术措施可以保障监测系统的免维护长期稳定运行.乌鲁木齐监测中心收到110多万条现场信息,授权后可任意查询、永久保存,为新疆大面积煤田自燃火区的治理和保卫治理成果,提供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地球物理探测监测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对提升煤田地质基勘查的创新和生产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75.
2016年11月13日新西兰发生MS8.0地震,该地震造成2人死亡,20多人受伤,仅10余栋房屋严重受损,致灾特征较轻. 本文针对新西兰MS8.0地震的震源参数特征,对该地震的震源过程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地震的地震波辐射能量和视应力均偏低,震源破裂过程为应力上调模式,发震断层破裂相对充分,余震相对丰富.结合新一代衰减关系(NGA)的分析结果显示,该地震的强地面运动峰值加速度(PGA)观测记录整体偏低,与基于震源参数对该地震PGA的理论估算结果较为一致. 进一步选取10 km范围内6个台站的强震观测记录进行比较研究,初步认为影响该地震近断层区域PGA高值的因素主要是断层破裂面上最大滑动集中区的位置,而非主震的初始破裂位置. 综合研究表明,新西兰MS8.0地震的强地面运动主要受到应力上调模式和最大滑动集中区位置的影响,致灾特征较轻则可能源于峰值加速度偏低和地表破坏较大地区的人口相对稀少.   相似文献   
976.
基于重力资料的南海及邻区断裂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断裂构造作为重力异常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释成果,它与能源和矿产资源勘查、构造单元划分和大地构造分区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些地质界线以断裂为界,有些能源或矿产资源与断裂伴生.本文利用重力异常,采用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NVDR-THDR)断裂识别方法推断了南海及邻区主要断裂平面分布位置,首次采用重力异常曲率属性方法反演了南海及邻区主要断裂视深度.在南海及邻区推断断裂57条,其中一级断裂14条,二级断裂43条;断裂走向以NE和NW向为主,其次为NEE、NWW和NNE向以及NNW、EW和近SN向;一级断裂长度大部分为600~1400 km,二级断裂长度大部分为400~900 km;断裂视深度约为2~10 km,其中一级断裂视深度大部分为2~10 km,二级断裂视深度大部分为2~8 km.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南海及邻区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以及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77.
2014年大同地震台地电阻率NS测向出现年变畸变现象,经现场调查,发现测区有铁丝网干扰。利用NS测向电测深曲线,以水平层状模型反演测区电性结构,计算各层介质影响系数,结果发现,浅层介质影响系数为正,合理解释了大同地电阻率NS测向"夏低冬高"的年变现象。在此基础上,应用有限元数值分析和三维影响系数分布,判定测区内铁丝网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分析认为,当前存在的趋势异常变化为地电阻率干扰。  相似文献   
978.
希尔伯特—黄变换用于处理非线性非平稳信号,由经验模态分解和希尔伯特谱分析2部分组成。本文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方法,相继对大同地震台地电阻率月值数据和宝昌地震台地电阻率月值、整点值数据进行处理。结果显示:(1)大同、宝昌地震台地电阻率月值数据对应的Hilbert谱具有较高分辨率,高幅值在归一化频率0.05—0.15区间内呈"余弦"变化形态;(2)希尔伯特—黄变换在提取地电阻率异常变化、高频信息及去除噪声等方面效果较好,在未来地电资料处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79.
对河北省红山基准地震台2014年3月7日至2015年12月31日ELF观测的天然电磁场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电磁场强度与视电阻率变化规律,分析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2015年的4月19日文安3.0级地震、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11月15日滦县2.9级地震发生前后电磁短临异常现象,结果表明,1 Hz、39 Hz、178 Hz电磁场自功率谱有明显的台阶、突跳和集丛现象,视电阻率异常变化幅度达到1—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980.
台站外观及内部设计统一标准化、规范化,是标准化地震台站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它既是提升地震台站现代管理水平的推进剂,又是提升台站监测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促进防震减灾业务信息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阳原台标准化设计工作为例,对阳原台的观测布局、防震加固、综合布线、标识标志等内容按照要求进行标准化设计,并对台站标准化设计在台站建设中的实际应用展开讨论,探索标准化设计在冬奥会保障项目台站建设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