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5篇
  免费   453篇
  国内免费   611篇
测绘学   79篇
大气科学   105篇
地球物理   595篇
地质学   1702篇
海洋学   181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26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9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15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5篇
  2010年   82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96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9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9篇
  1993年   74篇
  1992年   71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5篇
  1954年   3篇
  1936年   1篇
  1935年   2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地质事件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中国东部至少自侏罗纪开始就一直处于俯冲大洋板块之上,但是有关俯冲板块对其影响程度一直有不同的认识。最近的研究表明,太平洋海山岛链的时空分布显示太平洋板块的漂移方向曾发生多次转折,这些转折与白垩纪中国东部的构造演化和岩浆事件有着密切的时空耦合关系。从时代和力学性质上看,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中国东部中生代的盆地演化和郯庐断裂活动等重要地质事件。这些认识为理解中国东部构造演化提供了新的视角,包括岩石圈减薄的机制、郯庐断裂的演化,以及燕山期大规模岩浆活动等。本文重点分析了太平洋板块俯冲与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的对应关系。在125~140Ma太平洋板块向南西方向俯冲,造成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软流圈卸载上涌,发生减压部分熔融;约125Ma,太平洋板块漂移方向发生了大幅度转折,形成安第斯式的俯冲挤压,岩石圈停止减薄和减压部分熔融,出现岩浆宁静期。随着俯冲的深入,到110Ma前后俯冲板块后撤,形成弧后拉张,岩浆活动又重新开始。  相似文献   
32.
藏东八宿地区泛非期花岗岩锆石SHRIMP U-Pb定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出露于藏东八宿县同卡地区,是藏东地区首次发现的泛非期花岗岩.卡穷微陆块呈岩片状夹持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卡穷岩群构成卡穷微陆块的主体,卡穷岩群是由花岗岩、花岗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大理岩、黑云斜长变粒岩、退变榴辉岩等组成的构造地质体.卡穷细粒黑云母碱长花岗岩获得的锆石SHRIMPU-Pb年龄为507Ma±10Ma,为泛非事件的岩浆活动记录,进一步证实班公湖-怒江板块缝合带以南是泛非期基底,为解决青藏高原南部的构造演化问题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3.
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在何时何地碰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的初始碰撞时间是所有相关的喜马拉雅-西藏造山体系演化模式的主控条件,并严重影响到对众多与青藏高原隆升和东亚大陆挤出相关的地质过程速率的解释,以及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解。尽管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汇聚的速率在55Ma突然减缓被广泛地认为是初始碰撞的标志,但这次碰撞所造成的主要构造效应直到20多个百万年以后才显现出来。对印度板块和亚洲大陆相对位置的重新估算,表明它们在55Ma时并没有达到可以彼此发生碰撞的距离。基于来自西藏新的野外证据和对已有数据的重新评估,认为初始碰撞发生在始新世—渐新世之交(约34Ma),并对55Ma时发生的地质事件提出了另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34.
喜马拉雅山是由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相碰撞而形成,这已被当代多数有关科学家所认识。一些测量数据也表明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快速隆升。而喜马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的高程的测定,也成为当代地学界的热点。本文结合最新资料对精确测定珠峰高程的一些问题,诸如水准基面、峰顶标志和积雪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5.
华北东部新生代构造应力场变化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分析了华北东部地堑构造发育特征、地震断层和震源机制等资料的基础上,提出:早第三纪,本区受到了北西—南东向的强烈拉张,其应力场主要受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自晚第三纪以来本区主要受北东—北东东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其应力场主要受印度洋板块活动的影响,而太平洋板块活动的影响已相对减弱  相似文献   
36.
板块绝对运动及地幔热对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板块绝对运动AM1-2模型为边界条件探讨了不同的瑞利数下地幔热对流模型.结果表明,瑞利数小于10000(529.41)时,地幔对流呈现以板块驱动图式,运动的极型场和环型场由板块运动激发,两种场占有差不多相同的功率.当瑞利数增加到接近或略超过最低临界值时(约1.5倍),对流呈现出复杂状态:1.板块运动速率小于下伏地幔对流速率;2.区域性的双层对流环出现;3.对流谱成分发生变化;4.环型场仅在地幔很浅的区域中起作用,而在地幔深部对流图式中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37.
38.
《地理教学》2006,(6):45-46
普京26日上午抵达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市,参加西伯利亚各州州长举行的推动地区经济的会议。当讨论到西伯利亚面临的问题时,普京提出了远东石油管道。俄管道运输公司总裁魏因施托克坚持认为远东油管一期工程路线合理,并认为该公司有能力避免贝加尔湖受污染。对此,普京表示:“应该听取贝加尔湖畔居民的意见,也许应该将这里的管道向北移200公里,或多些,或少些。”  相似文献   
39.
《地理教学》2006,(6):46-46
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今天透露,我国测绘人员通过长达7年的精确观测,首次获得了南极板块运动情况。研究人员发现,南极大陆总体上正在向南美方向运动。  相似文献   
40.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中央古隆起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王庆飞  邓军  黄定华  高帮飞  徐浩 《现代地质》2005,19(4):546-550,595
将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受南北挤压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石炭纪出现的细腰状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εz)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单轴挤压条件下,εz正等值线总会呈现沿应力轴方向延伸的细腰状形态;点作用力产生的zε正等值线范围局限,而线作用力产生的εz正值区分布较广。模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细腰状隆起是在南北边界受挤压条件下,应力—应变在盆地内部传递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结果,南北向点作用力比南北向线作用力产生的zε等值线形态更接近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态;点作用力可能代表了石炭纪微板块间的点碰撞或者弧—陆碰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