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0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7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海拉尔盆地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组合的地层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参1井伊敏组孢粉化石异常丰富,自下而上可以划分出3个孢粉组合:Impardecispora-Cyathidites-Clavatipollenites组合,Stereisporites-Deltoidospora-Asteropollis组合,Appendicisporites-Asteropollis-Tricolpites组合,分别分布于伊敏组一段、二段和三段,组合特征明显,是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划分伊敏组与大磨拐河组的重要生物依据之一,更是伊敏组内三段划分和井间对比的生物依据之一。3个孢粉组合中见有属种繁多的海金沙科孢子及其他繁盛于早白垩世中晚期的孢子花粉,结合在绝大多数样品中发现的早期被子植物花粉的情况分析,推测含这3个孢粉组合的伊敏组地质时代为早白垩世巴列姆期—早阿尔必期(Barremian—Early Albian)。  相似文献   
12.
中国吉林大拉子组的时代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光富 《地层学杂志》2005,29(4):T0003-T0004
大拉子组是我国东北地区早白垩世的典型层位,但该组的具体地质年代一直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据最近发现的植物化石材料,通过对大拉子组被子植物优势属的地质分布以及与国内外被子植物群的对比研究,发现大拉子组与北美Potomac带B中部的被子植物群较为相似,结合孢粉、昆虫、叶肢介、介形虫及鱼化石等其他生物化石证据,认为吉林大拉子组的地质时代很可能为阿尔必中期或晚期。  相似文献   
13.
最近,我国学者在辽宁地区再次发现1.6亿年前对传统“演化规律”提出挑战的远古植物——花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博士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士俊博士在刚刚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上报道了这种新发现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中华星学花”。据王鑫介绍,中华星学花化石出土于葫芦岛市连山区白马石乡三角城子,化石地层为海房沟组,属于中侏罗世。化石为炭化的压型化石,保存着很多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14.
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层与生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宁北票鸟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层主要包括金岭寺群上部土城子组和热河子群下部义县组。保护区鸟类化石群保存完好,仅“核心区”2km^2就共采出鸟化石约800枚,已鉴定出6属8种,创下了古鸟类研究史上鸟化石数量最多,鸟化石层位最多,埋藏密度最大的纪录,同时它们与7门18纲27类化石共存。  相似文献   
15.
达拉  李星学 《地质论评》1945,10(Z1):69-74
本书系著者以其近年在哈佛大学讲授古植物学之教材编汇而成,全书分为四部份,计二十三章,内容新颖充实,叙述简明扼要,举凡地质学植物学方面之基本原则,化石研究之方法,古生物学名词之涵义,无不涉及,而于植物种族之演进,阐论尤详,洵属古植物学教材中难得之隹本,兹接书中章次,摘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Three taxa of Late Cretaceous aquatic angiosperms,Queruexia angulata(Lesq.)Krysht., Cobbania corrugata(Lesq.)Stockey et al.and Nelumbites cf.extenuinervis Upchurch et al.from Jiayin of Heilongjiang,NE China,are described in detail.Among them,Cobbania and Nelumbites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in China are reported for the first time.The aquatic angiosperm assemblage of Queruexia-Cobbania-Nelumbites appears to imply a seasonal,warm and moist environment in the Jiayin area during the Santonian-Campanian time.  相似文献   
17.
琥珀是一类有机宝石,其经济价值和科学意义日益受到重视.琥珀是植物树脂的化石形式.本文综述了现代的和已绝灭的产树脂植物的种类与地史分布.现代的产树脂植物包括松柏类和诸多被子植物科,现代松柏类如南洋杉科的琥珀最早可追溯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但在白垩纪中期至中新世的地层中更为丰富.始新世以来,热带和亚热带被子植物来源的琥珀开始占优势地位.绝灭的产树脂植物包括繁盛于石炭—二叠纪的科达类和髓木类种子蕨以及石炭纪以来出现并已绝灭的一些松柏类裸子植物.目前已知最早的琥珀产自晚石炭世地层(距今约3.2亿年).琥珀中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为研究地球生命的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The origin of angiosperms has been tantalizing botanists for centuries. Despite the efforts of palaeobotanists, most of the pre-Cretaceous angiosperms are regarded either non-convincing or misdated. The applications of SEM and LM (light microscope) enable us to recognize a coalified fossil plant, Xingxueanthus sinensis gen. et sp. nov., from the Haifanggou Formation (Middle Jurassic, >160 Ma) in western Liaoning, China. Xingxueanthus is an “inflorescence” with more than 20 female units spirally arranged. Each female unit is situated in the axil of a bract. The female unit is composed of an ovule-container and a style-like projection at the top. There is a vertical column bearing several ovules in the ovule-container. The general morphology and 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Xingxueanthus distinguish itself from any known fossil and extant gymnosperms, and its structures are more comparable to those of angiosperms. Xingxueanthus, if taken as a gymnosperm, would represent a new class, demonstrate an evolutionarily advanced status of ovule-protection in gymnosperms never seen before, and provide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angiospermy. Alternatively, if taken as an angiosperm, together with Schmeissneria, it would increase the diversity of Jurassic angiosperms, which has been underestimated for a long time, and suggest a much earlier origin of angiospermy than currently accepted.  相似文献   
19.
被子植物叶特征随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在中国内陆高海拔地区亟待研究.本文在祁连山中、东部2300~3640 m a.s.l.范围内,对3种被子植物(乔木Betula albo-sinensis及灌木Caragana jubata和Berberis diaphana)采集叶样品共39份,在实验室分析了气孔密度(SD)、气孔指数(SI)、细胞密度(ED)、叶脉密度(VD)及碳同位素比值等5个指标.结果表明,5个指标均与海拔呈显著甚至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其中,SD,SI和VD均与海拔呈负相关,而ED和δ13C均与海拔呈正相关.这种关系组合明显不同于低海拔湿润环境中主要由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形成的SD,SI和δ13C等与海拔呈正相关的关系组合模式.其主要是随海拔升高温度降低引起的植物生理性干旱所致,因而可暂称为植物叶变化的内陆高海拔模式.  相似文献   
20.
东西南北     
《国土资源》2015,(1):62
辽宁2014年度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日前揭晓,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辽宁省古生物博物馆的《辽西早期被子植物研究》荣获辽宁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标志着辽宁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工作实现了三个突破:首次获得辽宁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成果奖(自然科学)一等奖;科普基地开展科研获得省部级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