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40篇
  免费   2869篇
  国内免费   3763篇
测绘学   2760篇
大气科学   1469篇
地球物理   2259篇
地质学   7508篇
海洋学   4884篇
天文学   290篇
综合类   1060篇
自然地理   1142篇
  2024年   229篇
  2023年   789篇
  2022年   980篇
  2021年   1186篇
  2020年   721篇
  2019年   977篇
  2018年   676篇
  2017年   670篇
  2016年   676篇
  2015年   808篇
  2014年   1133篇
  2013年   959篇
  2012年   1091篇
  2011年   991篇
  2010年   783篇
  2009年   855篇
  2008年   823篇
  2007年   955篇
  2006年   850篇
  2005年   673篇
  2004年   588篇
  2003年   428篇
  2002年   377篇
  2001年   393篇
  2000年   364篇
  1999年   330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53篇
  1996年   227篇
  1995年   186篇
  1994年   182篇
  1993年   189篇
  1992年   171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35篇
  1989年   135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7年   4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61.
海底地貌与天然气水合物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世界各大陆边缘的海底滑坡或滑塌、泥火山(包括泥底辟)、浊积体以及海底表面上分布的碳酸盐岩隆、麻坑等特殊海底地貌与天然气水合物的释放和聚集有着特殊的关系,可以作为指示天然气水合物存在的证据这一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962.
渤海垂直湍流混合强度季节变化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渤海为极浅陆架海 ,其中湍流耗散作用显著。将三维斜压陆架海模式 HAMSOM应用于渤海 ,以渤海周边台站每天 4次的常规气象资料作为风和热驱动 ,渤海海峡开边界以 5个主要分潮调和常数计算水位强迫 ,计算了渤海 1982年水文要素和流场变化 ,并用模式以湍的局地平衡理论封闭计算出垂直湍流粘性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 :渤海湍流混合冬强夏弱 ,变化幅度较大 ( 10~ 2 0 0 cm2 / s) ,这是风搅拌和潮混合的湍流输入在密度层化调整下的结果 ;风的作用在冬季强于潮的作用 ,而底层则由潮混合控制呈现半月周期 ;渤海湍粘性系数的空间分布十分复杂 ,这是在渤海地形和岸形轮廓限制下 ,由一定大气条件驱动的流场和密度场导致的湍流混合强度不同所致  相似文献   
963.
长江口北支盐水倒灌南支对青草沙水源地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自1978年以来,在长江口的几个关键岸段(例青龙港、新建、高桥、堡镇等)设置盐度观测站;1992-1994年的枯季、在青草沙水源地的南、北两侧各抛测量船一般,在一个完整的大、中、小潮期间、连续逐时观测流速、流向、水深、盐度等,同时在青龙港等处设置6个岸边观测点同步取样;1995-1996年在船站位置各设置氯离子自动监测仪一台;1996年3月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长江口水文测验。本文对大量的现场资料作了分析计算。研究结果表明,青草沙水源地盐水来源主要有北支倒灌咸水团和外海咸水入侵。前者的特征为,氯度的半月变化是小潮期(或小潮后的寻常潮)的氯度反高于大潮期,氯度的潮周日变化是日最高值出现在落憩附近,日最低值出现在涨憩附近,氯度的垂向分层不明显。这与外海盐水入侵引起的氯离子浓度在半月和潮周日内的变化特征正好相反。  相似文献   
964.
Long  D 张莉 《海洋地质》2001,(2):68-80
穿过Barents海“火山口区”的多次调查资料的解释结果提供了该区火山口(大洼地,直径300-500m,深10-30m),与距今大约15000年冰消作用后气体逸出相关联的进一步证据。为山口的位置表明气体的流动受到三叠纪粉砂岩基岩断裂的控制。数个火山口内的地形高处(由棱角状的岩石组成,局部隆升于火山口壁围岩之上),被解释为水合物丘状体,说明了在火山口形成之后气体仍持续不断地流动。这可能是最早报道的在岩化沉积物中存在的水合物丘状体。假定这种气体为甲烷,海底温度与现今的相似,那么,当海底位于海平面之下280-340m时(比现今低10-80m)就会形成水合物丘状体。地化研究为紧邻火山口区海底浅层中气体水合物随季节性温度变化而分解这一论点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965.
南海海底地形的卫星测高数据反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讨论了重力异常与海深的关系 ,在考虑地壳均衡补偿效应影响的基础上 ,推导了由重力异常用FFT技术计算海深的模型。最后 ,利用推导的模型联合测高卫星数据和海洋重力资料反演了中国南海 2 5′× 2 5′海底地形  相似文献   
966.
针对目前各种GIS应用系统在空间数据获取中存在大量重复获取,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人力、财力巨大浪费和数据二义性、难以协同使用等问题,以数字海图和地形图融合为例,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多种空间数据的融合方法。着重对其中的一些关键问题如空间数据模型融合,物体的分类分级融合以及要素几何位置的融合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967.
长牡蛎F3 代快速生长选育群体生长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模型拟合方法研究了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F3代快速生长选育群体不同时期各生长性状的发育规律。结果表明,长牡蛎幼虫期壳高(SH)、壳长(SL)对日龄(t)的回归遵循Logistic模型,生长方程分别为SH=455.612/(1+9.500e-0.142t),R2=0.999;SL=462.476/(1+8.026e-0.108t),R2=0.996。幼虫期壳高与壳长成直线相关,回归方程为SL=0.76SH+18.82,R2=0.994。长牡蛎养成期各生长性状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壳高(SH)、壳长(SL)、壳宽(SW)和总质量(TW)对月龄(X)的多项式回归方程分别为SH=-0.0297X4+1.0365X3-12.0220X2+57.6500X-68.9260,R2=0.985;SL=-0.0173X4+0.5893X3-6.5702X2+30.2420X-34.4150,R2=0.986;SW=-0.0068X4+0.2620X3-3.2806X2+16.9170X-22.1410,R2=0.956;TW=-0.0219X4+0.8234X3-10.1680X2+50.7040X-85.4110,R2=0.972。壳高、壳长、壳宽与总质量均呈幂函数相关,回归方程分别为SH=23.645TW0.3213,R2=0.998;SL=12.337TW0.3776,R2=0.995;SW=6.611TW0.3589,R2=0.981。  相似文献   
968.
通过分析海绵清除大肠杆菌的过程,研究海绵净化细菌的机理。作者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等手段,监测和分析了绿色荧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is)体内、体外水环境中数量变化过程。在1 L含有3×107个/m L绿色荧光大肠杆菌的海水中放入鲜重(1.02±0.11)g的繁茂膜海绵24块,处理7 h,海水中的荧光大肠杆菌数量逐渐降低;而海绵体内荧光大肠杆菌数量在2 h时内逐渐增多,之后的2 h趋于稳定,4 h以后开始逐渐减少。水体中大肠杆菌不仅进入海绵体内,而且进入海绵细胞内。含有荧光大肠杆菌的海绵块转入无菌海水中后,海绵体内及细胞中大肠杆菌逐渐消失,而且大肠杆菌没有被释放到环境海水中。分析表明,繁茂膜海绵能够以摄食的方式净化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969.
海面与海底地磁日变化差异及其对海洋磁力测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给出了海面与海底地磁日变化的计算公式,仿真分析了海面与海底地磁日变化差异,探讨了其对海洋磁力测量地磁日变改正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地磁日变,海面与海底的地磁日变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且其随着地磁倾角的变化而变化,对磁测有一定的影响。为此,远海区海洋磁力测量中,建议联合采用地面日变站和海底日变站来减小或消除海面与海底地磁日变差异对磁测的影响,提高地磁日变改正的精度。  相似文献   
970.
冲绳海槽沉积物物源示踪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冲绳海槽作为浅水陆架与深海大洋之间联系的过渡地带,其海底的厚层沉积物记录了晚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构造活动、气候变化,以及冲绳海槽古环境演化信息,因此,对于冲绳海槽沉积物的研究一直是边缘海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而识别沉积物物源成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众多学者已对冲绳海槽沉积物的来源进行了诸多探讨,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了冲绳海槽沉积物的来源及示踪方法,包括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环境磁学,评述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沉积物物源的识别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