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10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21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31.
杨颖玥  刘海龙 《海洋与湖沼》2023,54(6):1564-1572
卫星记录以来,南极海冰范围发生5次快速下降事件,研究这5次事件的时空特征,对进一步认识海冰快速下降事件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海冰范围和海冰密集度的卫星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总结5次南极海冰快速下降事件的特征,再结合大气和海洋各项环境因素的再分析数据,探讨海冰快速下降的影响因素及其驱动过程。结果显示:南极海冰快速下降的空间分布存在季节性差异, 2021年8~12月以及2016年8~12月的春季南极海冰快速下降由别林斯高晋海、威德尔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区域的海冰减少所主导; 2010年12月至2011年4月以及1985年12月至1986年4月的夏季南极海冰快速下降由威德尔海、罗斯海沿岸和西太平洋区域的海冰减少所主导;2008年4~8月的冬季南极海冰快速下降则由别林斯高晋海和西太平洋的部分区域的海冰减少所主导。探究影响海冰的环境因素发现,海表面温度和海表面净热通量对海冰减少的热力效应影响具有区域性差异。此外,南极海冰快速下降受阿蒙森低压的影响,相应的海表面风异常既通过经向热输运的热力效应导致海冰减少,也通过风的动力效应驱动海冰漂移使得海冰密集度降低。  相似文献   
32.
末次盛冰期(LGM)是古气候学研究的热门时期之一,很多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探讨了该时期气候环境变量的特征和变化,尽管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某些结论也尚不一致,但是目前初步形成了关于LGM时期的很多共识。针对近20年来不同学者利用重构数据和数值模式模拟等方法对LGM时期开展的研究工作,从物理海洋研究的角度和需求,对LGM时期的地形分布、大气辐射和CO2浓度、海冰和陆地冰川分布、海表面温度以及海洋环流等主要物理要素进行系统描述,总结了LGM时期气候环境的基本特征。结果发现LGM时期海洋表层温度降低,但存在着区域性的温度升高,深海海洋各大洋温度更趋于一致性,冰川受季节性影响较大,主要差别在于北半球,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和南极绕极流的强度仍存在争议。随着LGM时期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关于该时期气候环境基本特征的认识也会继续得以深化和完善,关于过去20年间LGM时期气候要素研究的综述也会对后续数据重构和数值模拟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33.
In this paper we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ntarctic krill catch,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sea surface tempera- ture (SST). Data on the Antarctic krill catch from 2003 to 2010 in CCAMLR Area 48.2 were combined with sea ice and SST data. Results showed that krill fishing in Area 48.2 took place from February to August each year but the catch was concentrated from March to July, with production during this period accounting for about 99.3% of the annual catch.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catch per unit effort (CPUE) was clearly related to sea ice concentration and SST intervals. CPU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rea of sea ice among years (R2=0.64), and the correlation was strongest (R2=0.71) when sea ice concentration was greater than 90%. Over the months the CPUE initially increased, then decreased as the area of sea ice increased. The relationship was strongest (R2=0.88) when the concentration of sea ice was 60%--70%. There was no negative correlation among years between CPUE and the ice-free area when S ST was between -2 ℃ and 3 ℃ (R2=0.21), but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hen SST was between 1 ℃ and 2℃ (R2=0.82). Over the months, CPUE initially increased then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ea ice-free area, and the relationship was strongest (R2=0.94) when SST was between 0℃and 1 ℃. This study shows that sea ice concentra- tion and SS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abundance of krill in Area 48.2, and the findings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use and conservation of Antarctic krill resources.  相似文献   
34.
35.
通过对2013年春季在青藏高原昆仑山求勉雷克塔格冰川上取得的冰川表面温度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该冰川表面温度空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冰川表面(粒雪)温度在晴天时较多云或阴雪天时偏低,这可能与晴天时冰川表面吸收的部分热量用于粒雪消融而不是粒雪层升温有关;晴天时该冰川表面温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其递减率值为0.58℃·(100m)-1,较自由大气的气温递减率值略偏低;晴天时,冰川表层粒雪层厚度对其表面温度具有重要的影响,二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并且粒雪层厚度每增加10cm,其冰川表面温度会升高约0.46℃.结合青藏高原其他冰川表面温度的观测结果,揭示出当冰川表面存在消融时其表面温度日变化幅度较小,一般只有几度.  相似文献   
36.
影响全球气温变化的因素主要有人类活动、自然以及气候系统内部变率等3个方面。主要运用低通滤波法,分析了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因素中ENSO和COWL因子对全球气温演变趋势的影响,并建立了分离模型。  相似文献   
37.
黄海暖流的路径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赵胜  于非  刁新源  司广成 《海洋科学》2011,35(11):73-80
利用NASA/AVHRR 反演的每日海表面温度资料, 法国航天局AVISO 发布的海表面高度资料,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成山头台站的日均风场资料, 首先对黄海海表面温度分布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表征黄海暖流的暖水舌存在两个分支。然后对1981 年10 月~2010 年5 月这两个分支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 得出两个分支并...  相似文献   
38.
利用1985年1月~2009年7月月平均海表面温度(SST)和代表局地对流的对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讨论中国南海海表面温度与局地对流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气候平均意义下,南海对流增强所需的SST阈值为27℃,即当SST低于27℃时,南海OLR值高于240 W/m2,并且随SST的升高变化不大;SST超过27℃后,随着SST的升高,OLR迅速减小,对流强度不断增强。与一般热带海洋不同之处在于SST超过29.5℃后对流仍加强。冬季风阶段(10月~次年4月)SST值较低,对流受到抑制,即使在3、4月SST高于27℃时对流强度仍较弱;5月为南海夏季风爆发月,SST较4月仅升高1℃,但对流强度显著增强;夏季风阶段(6~9月)南海的高温暖水使对流在平均意义上维持高值,但对流的变化与局地SST变化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9.
夏季季风是全球气候体系的一个最有活力的要素。在第四纪年代表上,季风强度的变化取决于:①太阳日照量分布的变化;②海平面和海水表面温度(SST)的冰期-亚冰期循环。澳大利亚季风是亚洲季风的一个温和的成分,它主导着整个澳大利亚北部的水气平衡。目前,北部海岸地区的夏季降雨量超过1000mm,但是向内陆迅速减少至不足300mm。  相似文献   
40.
Reanalysis data from NCEP/NCAR are used to systematically study preceding signals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anomalies in the early raining seas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from the viewpoints of 500-hPa geopotential height field, 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 (OLR) fiel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fourteen indexes of general circulation depicting atmosphere activity at high, middle and low latitutes. Being multiple tools of information, a number of conceptual models are formulated that are useful for prediction of the magnitude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drought, flood and normal condition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