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5篇
  免费   291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79篇
地球物理   1110篇
地质学   445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69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51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50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72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6篇
  1958年   1篇
  194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比较腹主动脉联合下肢动脉CT成像中两种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对对比剂剂量的影响。方法:搜集临床上怀疑腹主-下肢动脉疾病行CT血管成像(CTA)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A、B组,对比剂(350 mg I/m L),A组:男16例,女9例,平均年龄(58.53±9.39)岁,平均体质量(67.86±11.65)kg,平均扫描范围(124.65±8.28)cm。B组:男17例,女8例,平均年龄(60.87±9.76)岁,平均体质量(66.23±12.42)kg,平均扫描范围(122.59±9.12)cm。A组注射流率4 m L/s,对比剂用量1.5 m L/kg。B组第1期5 m L/s注射20 m L,第2期3 m L/s注射剩余量;B组对比剂总量=1.5 m L/kg×体重-4 m L/s×(B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A方案对比剂注射时间)。对比剂注射完毕两组均以3 m L/s流率无缝隙注射生理盐水30 m L。两组均选择智能触发技术,监测平面为腹主动脉(右膈肌水平),阈值≥150 HU。对两组5个动脉段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5个动脉段CT值,记录两组对比剂剂量。均进行独立样本0.05)。A、B组对比剂剂量分别为(93.79±13.68)m L和(74.61±14.76)m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似文献   
42.
在医用X-CT中,散射现象对重建图像的质量有重要的影响。多源锥束CT是医用CT的一种发展趋势,可成倍提高时间分辨率。但与单源CT相比,多源CT额外的光源会导致散射现象的加重,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着重考虑这一问题。本文在开源工具EGSnrc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基于蒙特卡罗法的CT仿真软件SimProj,用该软件获得了贴近...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不典型肝脓肿的CT动态增强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提高对肝脓肿及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不典型肝脓肿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不典型肝脓肿的CT表现具有多样性,CT平扫病灶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区,形态呈类圆形,边缘模糊或较清楚。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呈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扫描病灶呈小环状、蜂窝状及不均匀强化,部分形如"花瓣状"改变,类似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结论:螺旋CT动态多期增强扫描对鉴别肝内胆管细胞癌与不典型肝脓肿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连续21例门急诊下肢外伤后普通X线平片表现为阴性及可疑骨折,64排螺旋CT检查确诊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影像资料,并重新采用多层面重建(MPR);容积显示(VR)和最大灰度重建(MIP)等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MDCT3D共显示SchatzkerⅠ型10例;Ⅱd型4例;Ⅲ3例;Ⅳ型2例;Ⅳ型1例和Ⅴ型1例。结论:64排螺旋CT联合应用多种重建技术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评价是可靠和准确的。可以准确评估21例胫骨平台骨折的部位、类型、程度及并发症等。明显提高了诊断准确性,避免了普通平片对胫骨平台隐匿性骨折的漏诊及误诊。可为临床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提供更准确、更丰富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CT定量指标对糖尿病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像学特征分析。资料与方法:回顾性纳入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感染科收治的COVID-19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数据,根据患者的糖尿病史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通过单因素分析两组的临床及CT定量影像学特征。结果:共纳入112例COVID-19患者,年龄26~95岁,平均(70.4±14.4)岁,女性占比44.6%(50/112例)。在临床方面,糖尿病组的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在定量指标方面,糖尿病组患者的全肺及左肺病灶数目、病灶体积、病灶占比更大,糖尿病组的纵隔淋巴结数目更多;此外,糖尿病组患者的磨玻璃病灶及实性病灶体积更大,其磨玻璃实性病灶体积比更小。在影像学征象方面,糖尿病组患者的病灶形态呈大片状、束带状比例更高,其存在晕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气潴留征、马赛克灌注及胸膜下黑带的比例更高。结论:糖尿病合并COVID-19患者的肺部病变具有相对的特征性,基于深度学习的CT定量指标显示糖尿病组的COVID-19患者肺部受累的病变范围更大、程度更重,其实性病...  相似文献   
46.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CT影像特点及演变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期间113例河北省人民医院确诊COVID-19患者不同时期的CT征象,观察其变化趋势。32例患者行1次CT检查,41例行CT检查2次,20例行CT检查3次,15例行CT检查4次,5例行CT检查5次。本组113例患者共行CT检查259次。其中早期(新冠感染7 d以内)32例患者CT检查32次,进展期(新冠感染8~30 d)74例患者CT检查87次,转归期(新冠感染12~57 d)89例患者CT检查140次。分析患者每次CT特点。结果:早期CT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26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6次。进展期磨玻璃密度影32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55次。转归期48次磨玻璃密度影,90次实变+磨玻璃密度影。112例患者为多叶多发病灶,其中1例在转归期为单叶多发病灶。早期胸膜下分布13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19次。进展期胸膜下分布24次,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63次。转归期胸膜下分布48次,2次完全吸收好转,支气管血管束周围+胸膜下分布90次。早期磨玻璃密度影内小叶间隔增粗32次,...  相似文献   
47.
目的:通过病理对照分析,探讨CT、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胰腺囊性病变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分别采用CT、MRI检查,依据检查方法分为CT组和MRI组,对两组患者检查结果和病理结果比较、检查时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RI诊断假性囊肿、真性囊肿、囊腺瘤、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癌变胰岛细胞瘤、实性假乳头状瘤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100.0%(13/13)、100.0%(16/16)、91.7%(11/12)、100.0%(7/7)、100.0%(6/6)、100.0%(3/3)、100.0%(3/3),CT诊断与病理符合率分别为84.6%(11/13)、93.8%(15/16)、100.0%(12/12)、85.7%(6/7)、83.3%(5/6)、66.7%(2/3)、100.0%(3/3);MRI诊断与病理符合率略高于CT诊断,差异不显著(P>0.05)。MRI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显著长于CT组(P<0.01)。结论:CT与MRI对胰腺囊性病变的诊断率均较高,虽然MRI具有较长的检查时间,但其能够多方位成像,同时能够将更多的信息提供给临床对囊性成分的分析,特别是较为敏感的出血及囊性病变的大小、数量、范围、境界、成份、性质等,因此二者均具有一定特征性,建议临床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宝石CT对冠脉支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45例冠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的宝石CTA数据,测量支架内腔的实际直径,比较支架内腔CT值与邻近血管腔CT值的差异。结果:共60枚支架,均显示清晰、无术后狭窄。当支架实际内腔直径≥2 mm时,支架内腔CT值测量稳定性较好,支架内腔CT值与邻近血管腔CT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支架内腔直径<2 mm时,支架内腔CT值测量稳定性差、测量不准确,但是仍能部分观察支架内腔情况。结论:宝石CT冠脉CTA成像,对冠脉支架内腔直径≥2 mm者诊断较理想,对支架内腔直径<2 mm者仍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9.
目的:对56例食管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与CT强化峰值参数间进行对照,研究其相关性,为食管癌的影像学诊断及早期发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56例患者均于术前行CT平扫+动态增强扫描,记录不同扫描时期病灶的CT平扫值、增强峰值;VEGF在正常食管粘膜和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用免疫组织化学法(SP法)测定。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21.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VEGF的表达增强可能是鳞状细胞癌恶性度增高及发生淋巴结转移的标志,CT扫描增强幅度与食管癌中VEGF表达强弱无关。结论:VEGF的表达增强可能是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及淋巴结发生转移的标志,CT扫描中病灶增强幅度不能反应肿瘤淋巴结的转移。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能谱CT对急性肺栓塞诊断及肺血流灌注变化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7月43例怀疑急性肺栓塞的影像资料,所有疑似急性肺栓塞患者行能谱增强扫描,原始数据图像在工作站重建肺动脉血管图像及碘基物质图。观察并记录肺动脉栓子的位置、数目;分析碘基物质图中肺内血流灌注降低区的位置及数目,并测量肺内血流灌注降低区的碘基值及CT值,同时测量同层面或邻近层面正常肺实质的碘基值及CT值。混合能量图像与最佳单能量图像对栓子检出的数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血流灌注减低区与正常区域碘基值、CT值比较采用两样本秩和检验。结果:明确诊断肺动脉栓塞12例,采用混合能量图像观察发现栓子256个,其中中心型栓子(肺动脉主干、肺叶栓子)22个,外周型(肺段、肺亚段栓子)234个;完全闭塞型栓子58个,非完全闭塞型栓子198个。采用最佳单能量图像观察发现栓子273个,其中中心型栓子(肺动脉主干、肺叶栓子)22个,外周型(肺段、肺亚段栓子)251个;完全闭塞型栓子74个,非完全闭塞型栓子199个。最佳单能量图像在诊断外周型及完全闭塞型栓子较混合能量图像能增加检出数量,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血流灌注减低区42处,血流灌注减低区((2.70±1.81)100μg/mm3、(-829±45.94)HU)与正常区域肺野((17.78±3.29)100μg/mm3、(-741±34.34)HU)碘基值、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结论:能谱CT对肺栓塞能进行定性和定位诊断,碘基物质图能够评价肺血流灌注变化,为评估肺栓塞病情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