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5篇 |
免费 | 51篇 |
国内免费 | 10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篇 |
大气科学 | 3篇 |
地球物理 | 102篇 |
地质学 | 117篇 |
海洋学 | 260篇 |
综合类 | 38篇 |
自然地理 | 3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2篇 |
2020年 | 8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13篇 |
2012年 | 19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7篇 |
2008年 | 15篇 |
2007年 | 24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25篇 |
2001年 | 19篇 |
2000年 | 18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17篇 |
1996年 | 18篇 |
1995年 | 25篇 |
1994年 | 26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41.
为了研究暴雨事件对千岛湖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和颗粒物吸收光谱的影响,利用2016年暴雨前(3月1-6日)和暴雨后(4月6-11日)采集的水样,对暴雨前、后千岛湖水体CDOM、浮游藻类和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光谱特征进行分析,探讨暴雨事件对其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千岛湖作为典型的深水型内陆湖泊,其CDOM、浮游藻类颗粒物和非藻类颗粒物的吸收强度较太湖等浅水型湖泊弱.暴雨前,CDOM光谱吸收系数aCDOM(λ)值在0~0.6 m-1范围内变化,其光谱拟合系数SCDOM的均值为0.0158±0.00145 nm-1.暴雨前浮游藻类光谱吸收在总颗粒物中占主导,aph(λ)在0~0.35m-1范围内变化,非藻类颗粒物光谱吸收系数aNAP(λ)在0~0.15 m-1范围内变化,其光谱拟合系数SNAP均值为5.62±0.57μm-1;暴雨后CDOM光谱吸收系数aCDOM(λ)值在0~1.6 m-1范围内变化,其光谱拟合系数SCDOM的均值为0.0157±0.00101 nm-1.暴雨后浮游藻类光谱吸收系数aph(λ)在0~2.5 m-1范围内变化,非藻类颗粒物光谱吸收在部分区域已占据主导地位,aNAP(λ)在0~0.8 m-1范围内变化,其光谱拟合系数SNAP均值为5.72±0.68μm-1.由CDOM吸收特征值相对分子质量M值得出,暴雨前、后千岛湖不同区域CDOM组成都以富里酸为主,且暴雨前M值分布较均匀,暴雨后M值呈现从新安江向缓冲区、东南区递增的趋势,这说明西北区随暴雨输入的腐殖酸增加了CDOM的相对分子质量.暴雨对SNAP值影响较大的区域为西北区、西南区、东北区,对西南区影响最小.本研究为使用光学手段深入探讨暴雨事件对千岛湖水环境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42.
微型藻类的营养价值,对于确定其是否适合作为双壳类动物幼虫和稚贝发育的鲜饵料是很重要的依据。日本学者对适合作为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幼虫鲜饵料的四种藻类:角刺藻(Chaetoceros gracilis)、角刺藻(C. calcitrans)、陆兹尔巴夫藻(Pavlova lutheri)和海水小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进行了探讨和比较。 用上述四种藻类分别投喂太平洋牡蛎幼虫21天后发现:角刺藻(C. gracilis)、角刺藻(C. 相似文献
543.
以湛叉鞭金藻为主,盐藻为辅投喂虾夷扇贝的结果,使虾夷扇贝幼早浮期缩短了5-6d,日生长平均为10.6μm,最快时达到14.6μm,附着率达51.2%,育出壳高590μm稚贝,平均单位水位体育苗441万个/m^3,成倍提高了虾夷扇贝单位水体出苗量。 相似文献
544.
于1981年3月在西沙群岛永兴岛采集原绿藻标本。用光镜和电镜对所采原绿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原绿藻为简单的原核、单细胞藻类,在同一生境的相同宿主体表有4种不同的细胞构造类型:第1种类型,中央大“液泡”,类囊体单条、平行分散于周围区的细胞质中;第2种类型,中央是大“液泡”,周围区内类囊体多,并形成垛叠;第3种类型,许多小泡充满细胞的大部分,类囊体穿插于小泡之间;第4种类型,有中央大“液泡”,还有许多小泡分散在细胞周围区。上述分类以类囊体和“液泡”的结构和分布为主要分类依据,反映出不同结构的进化意义。表明中国西沙群岛有丰富的原绿藻资源。 相似文献
545.
四川黄龙钙华藻类及其生物岩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探索黄龙钙华的生物成因角度出发,对黄龙钙华藻类进行了采集、鉴定和分析,并对钙华藻类的生物岩溶作用做了初步探讨。研究得出黄龙钙华藻类分属于4门19属86种,优势种属为Tolypothrix属、Gloeocapsa属和Cymbella属。黄龙景区不同环境区域的优势藻类有所不同,藻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在不同岩溶景观中所起作用也有所差异。其中蓝藻参与的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黄龙钙华坝景观的形成过程中,由硅藻参与碳酸盐沉积主要表现于斜坡滩华景观的形成过程中。藻类既能在钙华形成过程中发挥作用,藻类的生长也能侵蚀破坏钙华景观,在长期缺乏岩溶水补给的条件下,藻类对钙华景观的破坏性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546.
547.
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及环境因子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流式细胞仪BD Accuri C6对2014年夏季南海北部超微型浮游植物进行了现场的观测研究,发现了3类超微型光合自养浮游植物,聚球藻(Synechococcus,Syn)、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Pro)和超微型真核藻类(pico-eukaryotes,Euk),并对其丰度与分布以及环境因子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yn、Pro和Euk丰度总平均值分别为5.13×103个/mL,3.27×104个/mL和1.85×103个/mL,碳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19μg/L,1.86μg/L和4.51μg/L。Syn、Pro和Euk的丰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Syn、Pro和Euk丰度分布趋势呈现近海低而外海高,Syn和Euk丰度高值区分别出现在沿岸带与陆架和上升流影响海域,Pro丰度高值区出现在沿岸带与陆架,低值区出现在上升流影响海域。Syn、Euk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次表层,Pro丰度高值区主要分布在真光层底部,Euk丰度垂直变化差异相对Syn和Pro较小。超微型浮游植物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Syn、Pro和Euk的碳生物量均与硝酸盐、硅酸盐浓度和深度呈现负相关关系,Pro的碳生物量与磷酸盐浓度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48.
549.
风场对藻类在太湖中迁移影响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0,他引:26
在Webster等人工作的基础上,以三维湖流为背景,考虑了波浪及藻类自身浮力的影响,建立了一个太湖梅梁湾三维藻类迁多模型,以研究在不同几场作用下藻类在湖泊中的迁移过程。模拟结果表明,不同风场对于藻类在湖泊中的水平及垂直分布影响很大,并且存在着一临界风速,其范围在2-3m/s之间,当几速小于临床风速时,水面可以拟看作水动力学光滑,没有波浪产生,在水表面藻类顺着风向迅速的向迎风岸的边漂移,形成藻类大量 相似文献
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