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3篇
  免费   622篇
  国内免费   698篇
测绘学   393篇
大气科学   394篇
地球物理   847篇
地质学   1426篇
海洋学   680篇
天文学   37篇
综合类   466篇
自然地理   540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143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51篇
  2018年   108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27篇
  2015年   149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44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99篇
  2005年   229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1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29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9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2篇
  1958年   2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晋江河口及泉州湾湿地生物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永源 《台湾海峡》2005,24(2):183-188
泉州湾受晋江河口径流影响很大,导致湿地生物的水平分布与盐度的分布紧密相关.大致分为湾外和外湾种、内湾低盐种、感潮河段咸淡水种.长腕和尚蟹、扁平蛛网海胆和文昌鱼仅分布在外湾或湾外的砂质海底.3种红树植物、互花米草、招潮蟹、弹涂鱼是内湾泥滩的优势种.咸水草是感潮河段咸淡水指标种.河蚬虽是淡水种,也分布在低盐河段.  相似文献   
42.
福建近海主要经济渔业生物营养级和有机碳含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振彬  黄美珍 《台湾海峡》2004,23(2):153-158
本文研究了福建近海52种鱼类、6种虾类、4种蟹类、1种虾蛄和4种头足类的食性和营养级及其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营养级以鱼类最高,为2.1~3.7级,平均2.65级;头足类为2.04~2.88级,平均2.60级;蟹类2.38~2.73级,平均2.58级;虾类最低,为1.64~2.21级,平均1.96级.干样有机碳含量百分率也以鱼类最高,为33.0%~76.2%(m/m),平均46.25%(m/m);头足类为27.80%~46.16%(m/m),平均40.24%(m/m);虾类为30.60%~38.40%(m/m),平均34.90%(m/m);蟹类最低,为25.00%~30.78%(m/m),平均28.24%(m/m),鲜样有机碳含量百分率还是以鱼类最高,为4.80%~29.55%(m/m),平均13.75%(m/m);蟹类为8.90%~12.68%(m/m),平均10.74%(m/m);虾类为6.97%~11.53%(m/m),平均9.55%(m/m);头足类最低仅为7.38%~8.52%(m/m),平均7.95%(m/m),干样有机碳含量百分率和鲜样有机碳含量百分率与营养级均成正相关,但前者的相关性高于后者。  相似文献   
43.
比目鱼体色异常的机理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正常的比目鱼 ,有眼面呈褐色或棕褐色 ,无眼面呈白色。但是 ,在自然界和人工养殖的鲆鲽中常大量出现体色异常的个体。这些鱼售价低 ,放流时易被敌害捕食 ,成活率低 ,是比目鱼养殖中的主要难题之一 ,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并进行了深入地研究。1体色异常的形态特征据Seikai1985年报道 ,比目鱼的体色异常主要有3种情况 :一是有眼面出现白斑即色素减少症 ,称为拟白化或白化症 ;二是无眼面出现黑斑即色素增加症 ;三是两面均有色素 ,称为双色症。依白化的形态和面积 ,拟白化又分为8种类型。Roberts1971年的研究表明 ,鲽…  相似文献   
44.
利用2002年10月~2003年8月的中分辨率成像光谱数据MODIS(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和华南沿海及海上能见度观测数据,对华南海域连续的、长时间序列的能见度遥感监测和定量反演进行了试验。将MODIS影像分为:晴空(Ⅰ);雾和低云(Ⅱ);有降水积云(Ⅲ)和其它(Ⅳ)4类,并按照通道间相关性最小和与大气水平能见度相关最大的原则进行通道筛选。初步分析表明,水平能见度确实与MODIS卫星表观反照率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每一类进行通道筛选和特征因子提取,建立分类的反演经验模型进行大气水平能见度的遥感反演,并与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Ⅰ和Ⅲ类大气状况条件下,能见度的反演结果较好(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6和0.9,远大于95%信度检验水平),而大气状况较为复杂的II类反演精度较低,相关系数只有0.5(仅达94.2%显著性检验水平)。由此可见,对于海上下垫面均一、而大气状况复杂的遥感反演问题,根据大气状况分类简化的统计反演是较为有效的1种方法。同时,对大气的辐射消光特性的了解和MODIS通道特性的分析,也是决定反演结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5.
利用1997-1999年间8月份台湾海峡的实测资料,分析了海水光学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类型、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台湾海峡海水光学衰减系数的垂直分布类型主要分为5种,大部分随深度而递增;光学衰减系数等值线基本与岸线平行,水平梯度自北向南、自近岸向外海递减,近岸等值线密集,而外海稀疏;影响台湾海峡光学衰减系数的主要因素是县浮物质(主要含浮游生物)和海流运动。  相似文献   
46.
根据 1 998年 1 0月和 1 999年 5月的调查资料 ,阐述了钦州湾内湾水环境特征及 N/P的变化 ,以 DIN、DIP、COD和 Chl- a为富营养化指标 ,用营养状态质量指数 (NQI )分析探讨了该湾的营养状态 ,并从富营养角度讨论了该湾的污染程度  相似文献   
47.
黄海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摄食特征及其营养层次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程济生  朱金声 《海洋学报》1997,19(6):102-108
本文对黄海14种主要经济无脊椎动物的胃含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它们均为食性较杂的广食性种类,对饵料生物并无明显的选择性;(2)根据其饵料生物的生态类群,可将其划分为,底栖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游泳动物和浮游动物食性、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食性、游泳动物食性等5种类型;(3)经计算,长尾类的脊腹褐虾、葛氏长臂虾、对虾、鹰爪糙对虾和戴氏赤虾,短尾类的三疣梭子蟹和双斑,口足类的口虾蛄,头足类的针鸟贼、火枪乌贼和日本枪乌贼,这11种的营养级为2.30~2.72,可划为低级肉食性动物(2.0~2.8级);头足类的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和太平洋褶柔鱼,这3种的营养级为2.86~2.97,可划为中级肉食性动物(2.9~3.4级).  相似文献   
48.
大型海藻龙须菜与锥状斯氏藻间的营养竞争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利用生物和化学方法研究了大型海藻龙须菜(Gracilaria lemaneiformis)与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 (Stein) Loeblich Ⅲ)共培养时二者的生长情况,以及二者之间营养盐NO-3、PO3-4竞争的情况.结果显示,两者共培养时,由于龙须菜的影响,锥状斯氏藻的生长周期以及所能达到的最大细胞密度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所下降,且受抑制程度随龙须菜起始密度的增大而增强;而锥状斯氏藻对于龙须菜的生长不构成明显的影响.当龙须菜起始密度较低时(0.2、0.1gFW/L),共培养组微藻细胞密度的下降是因为水体中NO-3的耗尽;当龙须菜起始密度较高时(0.5gFW/L),共培养组微藻细胞密度的下降可能是因为龙须菜与微藻之间的“互荫效应”,或者龙须菜能够分泌出足够浓度的克生物质所致.龙须菜可作为有效吸收营养盐的大型海藻,用以降低近海水域富营养化程度及有害赤潮发生的几率.  相似文献   
49.
五个短蛸群体等位基因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采用水平淀粉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山东沿海莱州(LZ),烟台(YT)、青岛(QD),日照(RZ)和大连(DL)五地短蛸自然群体的等位基因酶遗传变异。分析了AAT,ALP,EST,GRS,G6PD,SDH,CAT,SOD,IDH,GPI,PGM,G3PD,MPI,ME,MDH,CK,AK等同工酶在短蛸外套肌和肝脏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对同工酶进行了生化遗传分析,LZ,YT,QD,RZ,DL五个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5%,5%,10%,10%,10%(P0.99),群体平均杂合度观测值分别为0.024,0.001,0.009,0.007,0.006,平均位点有效等位基因数分别为1.200,1.022,1.061,1.103,1.077。结果表明,LZ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同时,各群体中普遍存在杂合子缺失现象,对五个群体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构建了系统树图。  相似文献   
50.
眼斑拟石首鱼的营养需求及环境因子对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波  孙红英 《海洋通报》1996,15(6):82-87
综述发眼斑拟石首鱼对饵料营养的需求量,以及环境因子如水浊,盐度,溶解氧,氮化物,总硬度,氯化物等对其生长,生存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