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61篇
  免费   800篇
  国内免费   459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球物理   620篇
地质学   2267篇
海洋学   168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7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20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19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119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143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26篇
  2009年   126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9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通过对南海西沙石岛已完钻的科学探井——西科1井进行岩性组合特征、元素地球化学、TEX86等多种指标分析,尝试恢复了西沙地区中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讨论了碳酸盐岩台地形成发育的控制因素。发现受控于南海区域性构造事件及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双重影响,西沙地区海平面呈现早中新世高—中中新世低—晚中新世到上新世高—第四纪低的变化趋势,海水温度从早中新世到上新世呈整体下降趋势。岩性组合特征揭示,西沙地区碳酸盐岩台地在早中新世开始发育,到中中新世逐渐繁盛,在中中新世末达到顶峰,形成了包含潟湖相在内的大型礁盘;在晚中新世—上新世由于海平面快速上升以及海水温度下降而逐渐衰退淹没,到第四纪进一步持续萎缩。研究发现,西沙地区在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上新世,出现2次较强的白云岩化作用,与海平面下降造成碳酸盐岩台地暴露剥蚀直接相关。西科1井揭示的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演化过程是南海新生代碳酸盐岩台地繁荣与消亡的代表,是南海新生代构造演化与全球气候变迁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992.
为解决以往油藏描述工作单孔资料在深度和广度上存在明显局限性的问题,提出了一套井震联合地质建模的方法:首先以地震精细解释的层位数据和断层数据为约束,结合测井资料建立构造模型;然后采用地震反演体的概率面在平面上作为约束,纵向上在测井曲线上分类统计各微相的概率分布曲线,在变差函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序贯指示模拟算法模拟出储层微相的空间展布,建立沉积相模型;最后采用相控技术和地质统计学理论,分析参数区域化变量的特征,建立储层属性模型。在大庆萨尔图油田的B1DD区块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井震资料的联合应用揭示了大量的小断层,使断点组合率提高了15%,大于2 m的砂岩预测符合率达到90%以上,提高了井间断层和砂岩的预测精度,进而提高了地质模型、尤其是井间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993.
孙鹏  唐友军  张坤 《地质与资源》2020,29(4):335-341
金羊盆地章吉营子凹陷西缘的SZK04井北票组发现了油气显示,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该类油砂具有姥植比低、藿烷系列化合物丰富、伽马蜡烷含量较高、甾烷系列化合物缺失且碳同位素较轻的特征.综合生物标志化合物及组分碳同位素认为,SZK04井油砂应为海相还原环境沉积的烃源岩贡献,且有机质的来源应以细菌输入为主.结合本区地质背景,认为该类海相油砂可能来自中新元古界烃源岩,这为金羊盆地乃至辽西地区的中新元古界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4.
由于缺乏对四川盆地西南缘永善-大关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生物地层的详细划分与对比,黑色页岩分布时限及其沉积背景不明确.对新地2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岩心开展生物地层研究,识别出了从上奥陶统凯迪阶上部WF1 Dicellograptus complanatus带至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顶部LM8 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带的9个生物带和组合.新地2井与宁211井、焦页1井、威202井、巫溪2井黑色页岩生物地层对比结果显示,新地2井的顶界与宁211井、焦页1井黑色页岩笔石带相近,但与威202井、巫溪2井相比低了1个笔石带.结合TOC值标定,新地2井富有机质页岩沉积期为WF2-LM6笔石带,其顶界高于宁211井的LM4笔石带.在笔石生物地层框架内对比了各井黑色页岩的沉积厚度、沉积速率及TOC值,探讨了它们的沉积演化差异及构造背景.靠近古隆起或古陆的沉积区,海侵-海泛稳定期时间呈缩短的趋势,富有机质页岩上界可低至LM5笔石带或以下;远离古隆起或古陆的沉积区,富有机质页岩上界可达LM8-LM9笔石带.受沉积水体深浅差异及古隆起陆源碎屑输入的影响,威远、焦石坝及巫溪地区出现了沉积分异现象.阶段性的海退事件及古隆起的状态变化(隆升与扩大)是广西运动的构造响应.   相似文献   
995.
许多终生浮游软体动物接近全球分布或呈环球分布,是海洋酸化和谱系地理学研究的良好材料。本文以西北太平洋和北印度洋的长角螺属(Clio)种类为材料,通过测定其线粒体COI基因(mtCOI,55条)和核18S rRNA基因(9条)序列,结合数据库中已有的序列,对该属进行了分类学和谱系地理学研究。结果表明,矛头长角螺(C. pyramidata)和尖棘长角螺(C. cuspidata)在mtCOI基因系统树中均形成4个明显分化的谱系分支,分别为支系A–D和支系E–H。矛头长角螺的支系A为全球分布,中国海及邻近海域可能仅有支系A的存在,支系B、C和D分布于特定海域。尖棘长角螺也存在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西北太平洋北赤道流南北两侧存在2个不同的支系,分布于吕宋海峡的支系E为一新的谱系分支。各支系内mtCOI基因的K2P遗传距离在0~0.026之间,支系间的遗传距离在0.031~0.089之间。膨凸长角螺(C. convexa)和曲形长角螺(C. recurva)没有明显的地理遗传分化。18S rRNA基因支持支系D为独立种,但不支持其他支系的划分。矛头长角螺和尖棘长角螺内部可能存在隐存多样性。洋流可能会成为物种扩布和基因交流的障碍。  相似文献   
996.
南堡35—2油田明化镇组储层为中高孔、中高渗疏松砂岩稠油油藏,需要压裂防砂来实现增产和防砂。根据端部脱砂压裂的原理,并结合南堡35—2油田A16井明化镇组储层特点,优选出适合该井压裂防砂的清洁压裂液、支撑剂和工具,针对井斜大的特点优化了压裂防砂工艺,采用一趟管柱对明化镇1油组和0油组成功进行了压裂防砂施工。压后油井产液量提高明显,且不出砂,证明压裂防砂达到了增产和防砂的双重作用,是开发疏松砂岩稠油油藏的一项进攻性措施。  相似文献   
997.
河北省沙河市册井地区严重缺水,许多村庄的饮用水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主要原因是,该区水文地质条件差,既没有含水性好的地层和岩石,又缺乏透水、含水性高的大型断层裂隙构造。为改变该区的缺水现状,笔者在对该区填绘1:2.5万水文地质草图的基础上,对区内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的特征及其含水性和找水前景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该区尽管找水条件很差,但仍然存在一定的找水条件和前景,重点是要寻找和探查一些断层裂隙构造中的裂隙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找水布井的初步方案,选定了数个试验井位。笔者坚信,只要正视现实,遵循科学的依据、思路和方法,循序渐进,勇于实践,该区的缺水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998.
应用结合法和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法对东海西湖凹陷浙东中央背斜带南部天外天二井的地热演化史进行了模拟恢复。结果表明,自渐新世至今,总体表现为古地温梯度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高的古地温梯度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演化与烃类生成;坳陷演化阶段的古热流高于区域沉降阶段,升温速率与古热流具有较为明显的“镜像”变化关系。利用结合法与流体包裹体测温法能有效地恢复含油气盆地的热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999.
物探测井在地热开发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来泉 《地球学报》2000,21(2):212-215
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 ,本文阐述了物探测井在地热开发中的作用 ,并介绍了视电阻率、温度、套管磁测井等方法在地热开发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00.
对气氡脱气装置改造的几点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拆除了格尔木井原气氡脱气装置,针对该井冷水、大流量的实际情况,自行设计、制造了一套新的脱气装置,在其后的气氡观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通过对改造前后氡值的分析,充分认识到了合理的脱气装置的重要性,形成了几点新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