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96篇
  免费   4600篇
  国内免费   2208篇
测绘学   107篇
大气科学   86篇
地球物理   1176篇
地质学   12855篇
海洋学   1275篇
综合类   711篇
自然地理   394篇
  2025年   5篇
  2024年   381篇
  2023年   491篇
  2022年   560篇
  2021年   619篇
  2020年   588篇
  2019年   593篇
  2018年   472篇
  2017年   499篇
  2016年   555篇
  2015年   514篇
  2014年   723篇
  2013年   611篇
  2012年   624篇
  2011年   708篇
  2010年   637篇
  2009年   600篇
  2008年   604篇
  2007年   549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517篇
  2004年   471篇
  2003年   431篇
  2002年   449篇
  2001年   409篇
  2000年   435篇
  1999年   420篇
  1998年   349篇
  1997年   399篇
  1996年   345篇
  1995年   278篇
  1994年   273篇
  1993年   185篇
  1992年   202篇
  1991年   167篇
  1990年   140篇
  1989年   94篇
  1988年   37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6篇
  1974年   7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采用有限元法模拟了北澳大利亚Mount Isa盆地古流体迁移及温度场的分布,特别评价了浮力对沉积喷发型SEDEX矿床成矿的作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浮力驱动的热液循环主要由断层深度及其与含水层的空间关系所控制.海水从一条断层向下迁移,然后沿着主要的含水层横向流动.在此过程中地热导致温度逐渐增高,最后在浮力作用下加热后的富含金属元素的流体从另外一条断层向上运动并喷发到海底.计算表明喷发到海底的热液温度范围在115~160℃之间,并在一百万年的时间内保持了2.6~4.1m·a-1的流速.这些条件在适当的化学圈闭环境下有利于形成Mount Isa规模的SEDEX矿床.因此,浮力是盆地范围热液循环的一个重要驱动机制,其强度之大足以形成类似于北澳大利亚Mount Isa规模的超巨型热液喷发型矿床.  相似文献   
33.
在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长昌组中发现了樟科植物一新种长昌油丹Alseodaphne changchangensis sp.nov.的完整叶片化石标本,这是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纬度最低的油丹属化石,为进一步研究该属植物的起源和演化以及海南岛始新世古气候提供了新的化石资料.根据叶的形态和表皮特征,当前标本与现生油丹A.hainanensis Merrill最为相似.现生油丹主要分布在海南岛热带低地雨林、热带山地雨林和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在广东珠海万山群岛和越南北部也有少量分布.这些分布地的年均温为20~22.6℃,气温年较差12~12.6℃,年降雨量1784~2500mm.根据最近亲缘种原理,推测海南岛长昌盆地始新世古气候可能接近于现生油丹分布地的气候.  相似文献   
34.
台湾北部及西部陆架之地貌与地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台湾北部东海陆架分布广阔,海床平坦少有显著的海底地貌单元,接近台湾处陆架宽约 230 km,陆架边缘平均深约 120 m,反映了 15000 a前末次冰期盛期的效应.东海陆架内外海伸展,呈现陆架-陆坡-海盆的水深剖面,代表被动大陆边缘.陆架的上新世-第四纪岩层主要由浅海沉积物组成,沈积物完全来自大陆,区域倾斜沉降与浅海堆积作用,造成一个向东增厚的沉积契形体. 台湾海峡陆架的发育有两个阶段,古新世至中新世张裂大陆边缘的形成,上新世-第四纪转变为前陆盆地.前陆区域地壳弯曲沉降,伴随着源自台湾造山带的沉积物堆积,形成今日的台湾海峡前陆陆架.末次冰期,海平面下降,对改变台湾海峡前陆陆架形貌的效应,大部份被前陆沉积作用抵消. 高屏岛架是一个非常小的平台,长约 100 km,宽约 20 km,深约 80 m.它位于台湾岛的边缘,属于岛屿陆架.高屏岛架的地貌及地质环境主要反映一个早期充填不足的前陆盆地. 沿着台湾造山带由北而南,由被动大陆边缘陆架(东海陆架)转变成前陆陆架(台湾海峡陆架),南部变成岛架(高屏岛架).台湾地区陆架的转变主要成因于上新世一第四纪期间,吕宋岛弧北端与欧亚大陆东缘的碰撞.台湾造山带的隆起、前陆地壳弯曲沉降、前陆盆  相似文献   
35.
研究一个地区断层主要活动时期是了解地壳构造运动或断层发育历史的基础。本文仍沿用了传统研究法,并将同位素法和石英形貌法测年与显微构造分析法引进到研究断层主要活动时期的工作中,取得了能相互映正的结果,最后确定阳原盆地化稍营地区的断层经历过:元古代前;燕山期;6~9千万年;上新世——早更新世和最后一次较强烈活动在20—30万年以前等五次主要活动时期。  相似文献   
36.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结构及早期沉积盖层演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基底主要形成于太古宙—古元古代,岩石组成极为复杂,大多经历了较强的区域变质作用,变质程度一般达到了(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属变质程度较深的区域变质岩系,主要是各种片岩、片麻岩及变粒岩、石英岩、大理石及花岗片麻岩等;基底结构具有较为明显的分区特征,可划分为北部、西北部及中南部三个大区,走向总体以北东向为主;从演化过程来看,鄂尔多斯盆地基底是华北克拉通形成过程中的太古宙微陆块之一,古元古代末可能是其与华北拼合为一体的关键时期。早期沉积盖层主要经历了长城纪陆内裂陷、蓟县纪边部沉降、青白口纪—南华纪整体隆升和震旦纪边缘拗陷4个演化阶段,沉积环境总体以海相为主,晚期局部具陆相特征,不同时期的沉积物特征有较大差异,可能主要受构造、气候环境的共同制约;早期沉积盖层整体上受基底结构和构造控制明显,越早期影响越大;盆地西南边缘一直是最活跃的构造沉降区,基底构造所处位置特殊可能是其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37.
To look for gas hydrate, 22 multi-channel and 3 single-channel seismic lines on the East China Sea (ECS) shelf slope and at the bottom of the Okinawa Trough were examined.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was indeed bottom simulating reflector (BSR) occurrence, but it is very rare. Besides several BSRs, a gas seepage was also found. As shown by the data, both the BSR and gas seepage are all related with local geological structures, such as mud diapir, anticline, and fault-controlled graben-like structure. However, similar structural "anomalies" are quite common in the tectonically very active Okinawa Trough region, but very few of them have developed BSR or gas seepage.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the main reason is probably the low concentration of organic carbon of the sediment in this area.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he rare occurrence of gas hydrates in this region is governed by structure-controlled fluid flow. Numerous faults and fractures form a network of high-permeability channels in the sediment and highly fractured igneous basement to allow fluid circulation and ventilation. Fluid flow in this tectonic environment is driven primarily by thermal buoyancy and takes place on a wide range of spatial scales. The fluid flow may play two roles to facilitate hydrate formation:to help gather enough methane into a small area and to modulate the thermal regime.  相似文献   
38.
日喀则弧前盆地紧邻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带,研究其剥蚀历史对理解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对造山带剥蚀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利用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及锆石和磷灰石的(U-Th)/He(ZHe和AHe)年龄数据,结合已发表的低温热年代数据探讨日喀则弧前盆地的热演化和剥露历史。日喀则弧前盆地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存在明显的南北差异,南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74~44Ma,对应的剥蚀速率为0. 03~0. 1km/Ma,剥蚀量≤2km;北部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为27~15Ma,剥蚀速率为0. 09~0. 29km/Ma,但缺失早新生代的热演化历史。而磷灰石的(U-Th)/He年龄表明15Ma BP之后日喀则弧前盆地整体呈现一致的剥露历史。低温热年代数据表明日喀则弧前盆地南部自新生代以来尽管受到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后期断层活动的影响,海拔由海平面抬升至4. 2km,但一直保持缓慢的剥蚀,表明高原隆升并未直接促使该地区的岩石剥蚀速率加快,这与快速剥蚀即代表造山带开始隆升的假设不相符。此外,日喀则弧前盆地北部的低温热年代学研究表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Kailas盆地仅发育于日喀则弧前盆地与冈底斯造山带之间的狭长地带,并在短期内经历了快速的埋藏和剥露。  相似文献   
39.
以鄂尔多斯盆地ZH40区块水下浊积扇沉积体系为例,根据储层物性、铸体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和X-衍射分析等资料,定量研究水下浊积扇沉积体系沉积微相对物性和成岩的控制作用。分析表明:从水下扇的扇根到扇中,再到扇缘,矿物成分成熟度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扇中微相的长石砂岩最为发育,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最好;在水下扇浊积体系中,扇中微相砂体的溶蚀作用和次生孔隙最为发育;扇根、扇中和扇缘微相砂体机械压实作用引起的孔隙度损失程度接近,而扇根和扇缘微相砂体的胶结作用强烈。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和孔隙度预测中,必须考虑沉积微相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40.
《地学前缘》2016,(3):24-35
煤系气及其上覆地层各类天然气的共生、共探及共采,是充分利用天然气资源,提高煤系气开发经济性的重要途径。沁水盆地中—南部连续沉积的上石炭统—下三叠统构成了有利的油气生储盖组合系统,煤层有机质热演化程度高,生气和排烃强度大,气源充足,煤系气显示强烈,成藏前景可观。燕山运动中期构造-热事件导致石炭、二叠纪煤层发生强烈的二次生烃和排烃作用,为煤系及其上覆地层泥页岩和致密砂岩储层提供丰富的气源。煤层中天然气以扩散、盖层突破、渗流等方式排烃,累计排烃强度最大的地带沿复向斜轴部分布;排烃作用较活跃和中等活跃地带分布于复向斜轴部的中段和北段,天然气逸散程度相对较低,有利于游离气的富集。总体来看,研究区发育下生(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下—中储(太原组—下石盒子组)、上盖(上二叠统—三叠系)的游离气系统,具有构造、岩性、水力等多种圈闭形式,游离气成藏受控于燕山运动中期的构造分异和异常热事件以及新生代以来盆地持续回返两个关键地质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