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3篇 |
免费 | 13篇 |
国内免费 | 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5篇 |
地质学 | 43篇 |
海洋学 | 85篇 |
综合类 | 3篇 |
自然地理 | 2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4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10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6篇 |
2005年 | 13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89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南海北部ODP1146站粒度揭示的近20 Ma以来东亚季风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粒级-标准偏差和粒度端元模拟算法两种方法, 对南海北部ODP1146站陆源沉积物粒度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对比, 探讨了东亚季风近20 Ma以来的演化历史. 选用粒级-标准偏差法提取出的两个敏感粒度组分含量的比值即10~19 μm/1.3~2.4 μm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相对夏季风强度的变化. 粒度端元模拟法得出的粗端元组分EM1(风尘)堆积速率用来指示东亚冬季风强度及相应的风尘源区——亚洲内陆干旱地区的干旱程度的变化, 而EM1/(EM2+EM3)比值可以指示冬季风相对夏季风强度的变化. 组合指标变化显示出东亚冬季风强度和冬季风相对夏季风的强度在8 Ma BP左右显著加强, 而3 Ma BP左右冬夏季风可能同时增强, 结果可以与黄土、北太平洋风尘沉积、南海微体古生物记录等很好对比. 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可能促进了东亚季风的这两次加强. 相似文献
82.
2000年,JOIDES调查船的调查范围由南极滨岸到西北太平洋深部 ,最后返回澳大利亚 ,是大洋钻探计划调查范围最广阔的一年。2000年最早的两个航次(188和189航次)的调查最接近于“传统”的大洋钻探。188航次再次赴南极东部普里兹湾调查。1988年 ,119航次首次在此进行过调查。188航次分别在普里兹湾陆架、陆坡和海隆的3个站位钻探 ,取得了南极东部陆架冰期前向冰期环境的过渡、晚第三纪末期冰期—间冰期陆坡滨岸侵蚀区和冰海沉积环境的改变、以及下—上中新统长期的温暖向寒冷冰期过渡的记录。这是JOID… 相似文献
83.
FMS成像测井是较为先进的测井技术,由于其具有高分辨率、直观性等特点,在原始产状恢复、沉积相态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位于西北太平洋的Shatsky(沙茨基)海隆是综合大洋钻探计划324航次的重点研究区域,通过对该航次U1347A、U1348 A、U1349 A 3口钻井中的FMS成像测井资料的处理及相应地质构造的解释、产状恢复,进行了构造应力场的探讨.得出结论是,Shatsky海隆TAMU地块的形成比较符合大洋中脊扩张学说,而对Ori地决的应力场分析则显示Ori地块的形成较符合地幔柱头假说. 相似文献
84.
南海北部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季风环流、沉积构造以及丰富的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但长期以来没有航线固定的考察航次进行持续观测以及逐年数据积累.自2004年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设置了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这对加强海洋现场数据的长期积累、促进海洋科学多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地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推动重大成果产出起了积极作用.本文总结了2004-2010年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考察的进展及成果,并展望了今后海洋地质与沉积环境考察的主要方向,期望更多单位及科学家积极参与南海北部开放航次考察. 相似文献
85.
为完成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提出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资源研究开发“九五”计划》的目标,大洋协会在1997年安排了两个航次的海上勘探工作,其中DY95—7航次委托地质矿产部组织实施。根据上述精神,地质矿产部委托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组织《海洋四号》调查船具体实施。 《海洋四号》调查船从1997年5月20日离开广州,到1997年11月12日回到羊城,历时177天,航程28500海里。本航次虽然任务重,工作量多,地质采样是《海洋四号》进行的8个大洋航次中最繁多的一次,而且又新增加了环境基线调查和富钴结壳调查两个新项目,但是 相似文献
86.
渤海是我国最大的半封闭型内海,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产卵场、育幼场和索饵场。其陆源径流丰富,环境异质性高,具有很高的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其中包括大量的赤潮物种。该海域赤潮频发对水产养殖、生态环境、旅游业等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针对该海域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整理了1957—2019年间46个主要航次的调查资料,比较分析了这些航次中鉴定的浮游植物组成以及相对丰度,并跟踪分析了近20年来渤海的主要赤潮事件,重点描述了赤潮物种多样性,并详细阐述了常见赤潮物种。在航次鉴定的140个赤潮物种中,包括硅藻78种,甲藻52种,定鞭藻5种,绿藻4种和蓝藻1种。本文为比较研究包括渤海海域在内的不同海域浮游植物和赤潮物种的多样性,探索海洋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规律,解读宏基因组学及宏条形码分析结果提供了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87.
88.
最近,载着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科学调查人员和仪器设备的“延平号”科学调查船驰离厦门港码头,向福建省闽东海域驶去,与此同时执行游泳生物的调查船只,也向同一海区驶去。这意味着海洋三所承担的国家项目和福建省近海项目,包括台湾海峡全海域和南海东北部分海域的水体环境调查海上作业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89.
90.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2,22(1):24-24
古赤道断面 (ODP1 99航次 )将用来研究地球从新生代最暖期到南极冰川作用初期赤道太平洋洋流和风系的演变。本钻探计划的主要目的是沿 56~ 57Ma地壳的断面 ,最大程度地获取晚古新世最大热事件的富碳酸盐沉积物。其中一个站位还将钻遇 40 Ma的地壳 ,以便获取一个从中始新世到晚始新世过渡到南极冰川环境的近赤道沉积序列。如果使用的判断古位置的板块构造模型正确的话 ,PAT- 8C站位应是40 Ma时的赤道位置。由于太平洋板块随时间不断向北漂移 ,远离高生产力的赤道地区 ,早第三纪沉积物被一薄层晚第三纪的红粘土所覆盖 ,钻遇的最年轻的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