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641篇
  免费   4646篇
  国内免费   5835篇
测绘学   2058篇
大气科学   5883篇
地球物理   3192篇
地质学   19601篇
海洋学   3100篇
天文学   59篇
综合类   2374篇
自然地理   2855篇
  2024年   343篇
  2023年   1216篇
  2022年   1641篇
  2021年   1716篇
  2020年   1284篇
  2019年   1511篇
  2018年   1047篇
  2017年   1074篇
  2016年   1253篇
  2015年   1371篇
  2014年   2028篇
  2013年   1644篇
  2012年   1825篇
  2011年   1844篇
  2010年   1647篇
  2009年   1688篇
  2008年   1640篇
  2007年   1363篇
  2006年   1260篇
  2005年   1276篇
  2004年   1032篇
  2003年   1044篇
  2002年   839篇
  2001年   851篇
  2000年   843篇
  1999年   778篇
  1998年   674篇
  1997年   734篇
  1996年   601篇
  1995年   600篇
  1994年   528篇
  1993年   421篇
  1992年   406篇
  1991年   321篇
  1990年   265篇
  1989年   178篇
  1988年   86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32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6篇
  1976年   7篇
  1975年   7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Houfangzi graphite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middle of the graphite metallogenic belt in the northern margin of North China Block in Hebei Province, which belongs to regional metamorphic type graphite deposit. In this paper, through rock-mineral determination, IP ladder sections and exploratory trench survey, the authors have discussed its metallogenic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ore body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d its ore genesi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e bodies are mainly in the graphitic marble of Dongjingzi Formation of Hongqiyingzi Group, which are stratified and controlled by layers, with NE trend and NNW inclination. The IP anomaly shows that Houfangzi graphite deposit is characterized by low resistance and high polarization. Ore bodies are stable and of big scale, and their fixed carbon content ranges from 1.42% to 3.28%,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be a large graphite deposit. The ore-forming material came from granulite and graphite marble, while the regional metamorphism is the main mineralization of Houfangzi graphite deposit, with the enrichment and increasement caused by late magmatic activity and migmatization.  相似文献   
992.
矿区位于武夷山成矿带之北部Cu-Pb-Zn-Ag-萤石成矿亚带,成矿条件优越。该文通过地质测量、槽探工程和钻探工程相结合的工作方法,结合已有的坑道工程,总结矿体的空间分布、赋存状态及控矿因素,开展成矿规律和成矿作用研究工作;通过对成矿地质体及成矿构造的综合研究,判断成矿时代,探讨成矿机理。研究表明:该矿床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充填型萤石矿床,印支晚期的斑状黑云母花岗岩体为成矿提供物质来源,NE向主断裂及次生的压扭性断裂是矿区的主要导矿、贮矿构造。运用研究成果探明该萤石矿床资源储量达中型规模,扩大了萤石矿床的资源前景,并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93.
利用青海省黄南地区近54a(1960—2013年)蒸发量、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水汽压等资料,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数理统计、线性回归和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了黄南地区蒸发量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趋势,并对黄南地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黄南地区年平均蒸发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60—70年代为蒸发量偏多阶段,80年代及后为偏少阶段;黄南地区蒸发量最大的季节是春季和夏季,各季蒸发量均呈减少趋势;黄南地区年蒸发量在1973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春、夏、秋、冬季分别发在1973、1975、1976和1974年;分析影响蒸发量的相关因子,蒸发量与日照时数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水汽压和降水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日照时数的减小是蒸发量减少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全国2287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基于对暴雨区进行连续追踪的思路,采用暴雨相邻站点数和暴雨区中心距离确定了中国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客观识别方法;根据区域性暴雨过程的平均强度、持续时间和平均范围构建了区域性暴雨过程的综合强度评估模型。利用该客观方法对1961—2016年中国的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识别,并分析其气候和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我国区域性暴雨过程年均38.5次;区域性暴雨过程一年各月均可出现,但主要出现在4—9月,其中7、8月发生最为频繁,6月区域性暴雨过程持续时间长、范围广、综合强度强,这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现象有关。一年中,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平均为3月6日,末次出现日期平均为11月14日;1961—2016年,我国年区域性暴雨过程首次出现日期呈明显提前、末次日期呈显著推后、暴雨期呈显著延长的变化趋势;年发生总频次呈微弱增多,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次数呈明显增加趋势;区域性暴雨过程的覆盖范围和综合强度均呈显著增大趋势。南方型区域暴雨过程变化趋势与全国的基本一致;北方型首次日期呈提前、末次日期呈推后趋势,发生频次有微弱减少趋势,覆盖范围、持续时间、综合强度均无明显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5.
996.
本文采用凉山州17个国家气象站1971~2017年的气象资料,利用基于Penman-Monteith模型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分析月、季、年不同时间尺度下凉山州SPEI干旱指数的时空分布状况,并以西昌气象站为代表进行了SPEI干旱指数的突变性M-K检验。结果表明:(1)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凉山州干旱发生程度;(2)凉山州干旱的年代际变化明显,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总体偏旱,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00年代则相对较为湿润;(3)凉山州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不均,中部干旱发生频率高于北部和南部地区;(4)西昌市近30年来干旱总体偏轻,最近一次干湿突变发生于1987年;⑤各季节最近一次由干转湿的突变点,冬季在1999年、春季在1996年、夏季在1994年、秋季在1991年,呈逐季提前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7.
998.
利用内蒙古58个国家级气象站1976—2017年逐日最大风速资料,分析了逐日最大风速在全年时段及四季时段内的平均值和极大值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年平均最大风速为6.8m·s-1,四季平均最大风速分别为8.0(春)、6.4(夏)、6.4m·s-1(秋)和6.2m·s-1(冬),以春季最大、冬季最小。最大风速在各时段的平均值在空间分布上均存在两个高值区,分别位于阿拉善盟东北部—巴彦淖尔市西北部、包头市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锡林郭勒盟西北部;两个低值区,分别位于鄂尔多斯市东部—呼和浩特市中南部、呼伦贝尔市东北部;以及两个在冬—春时段出现的季节性高值区,分别位于兴安盟南部—通辽市北部、锡林郭勒盟偏南部—赤峰市西部。最大风速的极大值的时空分布特征与平均值的基本相似,仅春、秋季在空间分布上出现局部高值区。全区大部分测站逐日最大风速在全年时段和四季时段中的平均值和极大值都有减小的趋势,其中以春季的减弱倾向最为明显,对全年趋势演变的贡献最大。全区大部分测站最大风速的平均值和极大值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  相似文献   
999.
利用1961—2016年洛阳9个县(市)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雾、霾日数及相关气象要素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洛阳地区雾和霾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其产生的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近56a来洛阳市平均年雾日数在20世纪80和90年代较多,21世纪初开始逐渐减少,但在2015—2016年明显增加;平均年霾日数以2013—2016年最多;雾和霾日数在冬季最多,夏季最少。2000—2016年洛阳市雾日数自北向南逐渐减少,霾日数则在西部多、东部少,全区霾日数较1981—2010年明显增加。对雾、霾日气象要素的分析表明,相对湿度越大雾出现的频率越高、能见度越低,浓雾发生时相对湿度一般都在90%以上;中度和重度霾发生时相对湿度主要集中在50%~79%。雾发生时气温主要在-4.0~4.0℃之间,中度和重度霾发生时,气温分别集中在0~15.0℃和0~8.0℃,轻微和轻度霾发生时气温分布范围较大,以0~10.0℃较为集中。雾和霾出现时风速大部分在3.0m·s^-1及以下,并且主要是来自东北、东东北风向区域。  相似文献   
1000.
为了科学防控松辽流域旱涝灾害,利用1961—2017年松辽流域196站逐日降水资料,以候为时间尺度计算降水集中指数(PCI),采用趋势分析、合成分析、Mann-Kendall检验等方法分析该流域及各子流域PCI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松辽流域降水集中程度较高,PCI平均为7.1;PCI及其标准差均呈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格局,且在多、少雨年PCI差异较大,少雨年降水普遍集中,多雨年则降水相对均匀,表明西北部PCI高值区发生干旱的概率较大,尤其在少雨年表现得更为突出。近57 a来,松辽流域PCI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流域北部和东部PCI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且整个流域和额尔古纳河子流域的PCI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年份分别为2003年和1991年,且突变后的变差系数有所增大。近年来,尽管松辽流域PCI处于偏低阶段,但突变后变差系数的增大说明降水的不稳定性增强,旱涝发生的概率增大,易出现降水极端集中的年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