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91篇 |
免费 | 435篇 |
国内免费 | 6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0篇 |
大气科学 | 620篇 |
地球物理 | 274篇 |
地质学 | 1099篇 |
海洋学 | 662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191篇 |
自然地理 | 23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85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30篇 |
2020年 | 94篇 |
2019年 | 111篇 |
2018年 | 89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102篇 |
2015年 | 95篇 |
2014年 | 186篇 |
2013年 | 124篇 |
2012年 | 145篇 |
2011年 | 131篇 |
2010年 | 141篇 |
2009年 | 151篇 |
2008年 | 139篇 |
2007年 | 102篇 |
2006年 | 104篇 |
2005年 | 99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84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62篇 |
1999年 | 68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68篇 |
1996年 | 62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42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39篇 |
1991年 | 37篇 |
1990年 | 38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5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2篇 |
194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综合利用中国环境监测网公布的合肥市2013-2015年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和合肥市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资料,以及激光雷达探测资料、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GYHY201206011)获得的气溶胶离子成分分析结果,分析了合肥市PM2.5重污染(日均浓度>150 μg/m3)特征。结果表明:(1)2013-2015年,合肥市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空间分布差异明显,东北部多、西南部少,1月各站差异最大。除了低浓度日(日均浓度≤35 μg/m3),PM2.5浓度都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午后低、早晚高,且随着污染程度加重,早上峰值出现时间推后。(2)重污染日臭氧以外的气态污染物浓度都显著上升。(3)重污染日常伴随着霾和轻雾天气,以稳定、小风天气为主,重污染日白天相对湿度偏高、风速偏小,600 m以下的消光系数显著增大且峰值高度降低。(4)重污染日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含量增高,其中NO3-含量的占比增加最多,超过了SO42-的占比。 相似文献
242.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港口、码头的煤场、矿石场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有关煤粉、矿石粉在风力作用下造成的粉尘污染问题也日显重要。为了得到粉尘污染的正确估计,首先要搞清楚污染源源强,即堆场起尘量。与一般烟云污染源源强不同,煤堆场起尘量是风速、煤堆湿度、粒度比、太阳辐射状况、现场作业条件等等因素的函数。显然,我们很难写出一个包括所有因素在内的起尘量函数关系式。 相似文献
243.
244.
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与温、湿度的空间分布和昼夜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洞穴空气CO2浓度是影响洞穴次生化学沉积物沉积和溶蚀的重要因素之一。基于对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温度和湿度连续两个昼夜的系统观测结果,结合洞外大气CO2浓度、温度和湿度数据,初步分析了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昼夜变化规律:(1)洞穴空气CO2浓度自洞口开始快速增高至一定深度后趋于稳定,这个快速升高的距离与不同季节洞穴交换能力有关,秋季大约是370 m。洞穴CO2浓度稳定区的空间差异可能主要与洞穴结构和裂隙发育情况有关,在洞体变小的倚天长剑景点附近出现峰值,而在洞体变大的石瀑布景点和游客无法进入的源头区出现低谷。(2)观测期间,洞穴空气CO2浓度总体上呈递降趋势,基本上与游客数量有关。(3)在洞穴空气CO2浓度急剧上升的近洞口段,洞穴空气CO2浓度每个昼夜出现两个峰值,分别对应正午12时和午夜前后。本溪水洞洞穴空气CO2浓度的这种变化特点,受游客与工作人员的呼吸排放和洞穴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作用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245.
浮游植物吸收光谱已逐渐成为高光谱水色遥感的可获取参量。文章采用了多层感知器模型, 由珠江口担杆群岛附近水体的浮游植物吸收光谱进行了色素浓度的反演, 感知器的输入量是浮游植物吸收光谱, 输出量分别对应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c、光保护类胡萝卜素和非光保护类胡萝卜素五大类主要色素的浓度。分析结果表明, 叶绿素a和叶绿素c估算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比较低, 在测试数据集中两者的偏差分别为19.06%和15.90%; 光保护类胡萝卜素和非光保护类胡萝卜素的估算浓度的相对偏差比较高, 对于测试数据而言, 分别为37.62%和36.96%; 叶绿素b浓度在测试数据集中的估算相对偏差约为27.47%。五大类色素在测试数据集和训练数据集的估算偏差比较接近, 已训练好的多层感知器可用于担杆岛水体中色素信息的反演。同时, 此色素反演方法也为遥感监测水体浮游植物种群动态提供了重要的手段。 相似文献
246.
利用邻近气象台站定时观测的气象资料,求出各稳定度下的平均风速(vi)以及所需风向下各稳定度频率(fi)。通过vi计算小时平均浓度(ci),进而得到日平均浓度∑icifi。 相似文献
247.
248.
利用气溶胶质量浓度和数浓度监测资料以及不同高度的常规气象资料,结合后向轨迹模式,分析2011年4月30日至5月1日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对天津城区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沙尘过程前的轻雾天气下PM1贡献了气溶胶质量浓度的96%和数浓度的99.9%以上;本次沙尘天气存在两个不同的浮尘过程,主要区别体现在细粒子浓度差异上,第一次浮尘过程PM1~2.5、PM2.5~10和PM10~100分别占气溶胶数浓度的6.5%、2.5%和0.1%,第二次浮尘过程占比则依次为11.3%、2.6%和0.01%;两次浮尘过程气溶胶粒子性质有明显差异,第一次浮尘过程中粗粒子浓度占PM10的80%以上,第二次浮尘过程风向转变为偏北风,细粒子浓度增高至40%,气溶胶由单纯的沙尘气溶胶转变为沙尘-污染气溶胶。 相似文献
249.
中温UBF与UASB两相厌氧系统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石碑岭垃圾场渗滤液水质特性,采用以高效生物陶粒为填料的UBF反应器作酸化相,以UASB反应器作甲烷相的两相厌氧系统进行了处理垃圾渗滤液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系统进水CODCr和BOD5质量浓度分别为3 887 mg/L和819 mg/L,UBF与UASB的HRT分别控制在10.3 h和61.7 h时,CODCr和BOD5总去除率分别为85.4%和90.1%,UBF酸化率达42.9%,BOD5/CODCr比值由0.21提高到0.39. 相似文献
250.
采用分层神经网络(LNN)分析地下水的氡浓度,试图给出氡浓度和环境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由于环境(例如:降雨量)对水氡浓度的影响可能是非线性的,与目前时间脉冲响应线性计算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较准确的估计环境参数造成的氡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