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53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54篇
地质学   213篇
海洋学   28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01.
横波与纵波相比,具有速度低、频率低、波长短,且不受地下水影响的优点.因此横波地震勘探可以达到纵波地震勘探所无法达到的分辨率和精确度,能很好地完成对第四纪覆盖物及其下伏基岩探测的任务.这里以汉旺镇某地为例,介绍了横波地震在对浅层地区勘探的数据采集方法以及后期地震资料处理流程,结合相关资料,对浅层地层层面进行了划分,收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从而得出了横波地震勘探技术具有实际可行性和良好的应用发展前景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2.
在山西省沁水盆地和顺地区煤层气有利区带,选择层位稳定的太原组15号煤层采集煤岩四十四块样品.在不同压力下测试煤样的超声波纵波、横波速度,分析压力对纵波、横波速度的影响及纵波、横波速度的相关性.实验结果表明,煤岩样的纵波、横波速度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煤岩样的纵波、横波速度与压力之间表现出较好的二次项相关关系;煤样纵波、横波速度受压力的变化影响大于顶板岩样;煤岩样纵波、横波速度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对于地震勘探中应用纵波速度预测煤层气储层的横波速度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3.
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成像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飞  常旭  刘伊克 《地球物理学报》2008,51(6):1899-1908
在反射地震转换波资料处理中,准确求取共转换点一直是一个难题,采用叠前时间偏移技术能避免共转换点道集的抽取,而且能够使转换波归位到真正的反射点上,实现准确成像.本文针对火山岩地震屏蔽层的转换波成像问题,通过对转换波共近似转换点道集进行速度分析,建立了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的初始速度场,通过速度扫描和纵、横波速度比值扫描确定最佳的偏移速度场和纵、横波速度比值,实现了在火山岩高速层覆盖区域的转换波偏移成像.实际资料的成像结果表明,本文采用的近似转换点计算以及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4.
多极子随钻声波测井波场模拟与采集模式分析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华  陶果  王兵  李卫  张绪健 《地球物理学报》2009,52(9):2402-2409
应用三维非均匀交错网格有限差分程序模拟了多极子随钻声波测井的波场,考察了硬地层中单极子随钻声波测井响应及软地层中声源频率对多极子随钻声波测井的影响;计算了接收阵列波形的时域相干谱及频散特征,结果表明随钻测井仪器居中时,在硬地层中可以直接利用单极子声系得到地层横波速度,但地层纵波受到钻铤波的极大干扰.而在软地层中可以利用单极子声系直接测得地层纵波速度,但地层横波速度则需要使用工作在较低频率下的四极子随钻声波仪来测得,此时测井频段又会落入钻井噪声频带而受到影响.为此本文提出数值模拟手段结合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到钻铤波的影响,在实际测井中通过信号处理方法而不是用在仪器本体上刻槽的方式来更完全地消除钻铤的影响.为了避免钻井噪声的影响,本文提出六极子随钻声波仪更适合软地层的横波测量.本文用数值实验结果来说明这些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5.
土坝体隐患弹性波探测中的横波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于土坝体隐患探测中的弹性波波媒主要包括纵波、横波、表面波等等,由于组成土坝体不同介质结构特有的弹性波波速特性,选择横波作为弹性波勘探的波媒具有比纵波优越的地球物理前提条件,而且通常具有能量强、分辨率高、波成分相对简单、易于对比分辨(极性特征)等特点;当然,横波具有主频频率低、激发效率低等不利特征.但综合来看,在土坝体隐患探测中,选择弹性波勘探方法,还是以横波作为波媒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6.
应力应变与温度响应关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力应变与温度响应规律是热辐射与应力应变之关系的基础,当前的研究初步揭示了热场对变形场的响应,显示岩石在常温条件下也有受热膨胀材料的特点,温度作为一种标量对变形有很灵敏的响应.然而并没有给出变形与温度响应之间的物理关系.本文根据热力学原理,弹性理论以及理想材料和岩石样本力学实验,对应力应变与温度响应之间的物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介质弹性变形阶段,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应力应变与温度响应之间存在下列关系:1)温度响应与体应变变化成正比.静水压增加,体积变小,标本处于挤压状态,温度上升;静水压减小,体积增加,标本处于拉张状态,温度下降.2)纯剪变形不引起温度变化.样本的形状改变并不引起温度变化.另外,纯剪状态下,样本的局部存在相对拉张与挤压区,其温度会随着外载荷的变动出现一定变化,且相对拉张和挤压区的温度变化趋势刚好相反.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穿越西北次海盆的3条地震测线以及一条深反射地震剖面的解释,对其新生代的构造 沉积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了伸展模型,并进而对其新生代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动力学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北次海盆在30 Ma时开始发育,断层的活动期集中在渐新世,并大致以海盆中部的岩浆岩凸起为轴对称分布,对渐新统的沉积起控制作用。海盆扩张东强西弱,西部显示出更多的陆缘裂谷盆地的特征。25 Ma后扩张轴向南跃迁,西北次海盆的海底扩张运动停止,进入裂后沉降阶段。构造展布方向受到其南侧的中-西沙地块的影响,大致沿其北部边界展布。深反射地震剖面所反映的深部地壳结构也显示出大致沿海盆中轴对称的特征,显示研究区很可能为纯剪的变形模式。  相似文献   
108.
冻土纵、横波宽带超声换能器的研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冻土弹性波测试的要求,研制了一种冻土测试用的500KHz纵横波复合宽带超声换 能哭喊 。其性能具有灵敏度高、频带宽、声阻撤低的特点,适用于冻土力学特笥的测试。文章介绍了它的结构及相应系统特性,并以10ps的延时时间精度,在零度以下气温条件下,实测了不同含水量及负温冻结兰州黄土试块的纵、横波速,获得了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9.
多极子声波测井资料在辽河油田硬地层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刘景武 《现代地质》2004,18(3):378-382
通过声波全波列测井中斯通利波的反射和差异能量分析,在辽河油田中进行了裂缝识别并评价了其有效性。利用由4个波列旋转得到的交叉能量成分可以描述碳酸盐岩中的有效裂缝。通过分析计算各向异性的最小和最大能量,并通过不同井的实际产量已证实这些计算结果的一致性,从而对有效裂缝进行了描述。用多极子声波测井可以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精度,确定岩性与岩石特征,并探测气层与裂缝。编制出适合辽河油田使用的岩石力学性质参数图并应用在生产中。  相似文献   
110.
中国东部地壳、上地幔横波品质因子的三维层析成像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763 长周期地震台网的数据, 从中选取出43 条对中国大陆东部覆盖较好的双台Rayleigh 波垂直向记录, 运用改进的多重滤波法, 提取震中到台站路径的群速度频散和振幅谱信息, 进而求出每一双台大圆路经的面波衰减因子. 采用Talentola 概率反演得到不同周期面波衰减因子的分布, 根据上述衰减因子分布, 再反演出中国大陆东部地壳、上地幔横波品质因子的三维Qβ结构. 层析结果显示: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的Qβ结构与地震活动性有密切的联系; 在陕南秦岭段的南缘, Qβ结构显示出扬子块体碰撞并俯冲于华北块体之下的迹象. 扬子准地台的大部份地区在88 km 的深度表现为一明显的高Qβ区, 四川台坳区的东部、黔川交界地区以及位于黔湘交界附近的江南地块, 地壳中Qβ值的横向变化小, 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不小于40 km 厚的高Qβ层, 上地幔约在90 km 的深度开始出现低Qβ层; 位于滇黔交界地区的滇黔褶断区, 壳幔边界处Qβ值的纵向变化小, 上地幔顶部有一厚约40 km 的低Qβ层, 约在95 km 的深度上开始出现上地幔低Qβ层; 扬子准地台的东部以及华南褶皱系的中、东部, 莫霍面起伏小, 地壳中Qβ值的横向变化小, 上地幔约在85 k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