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3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46年   1篇
  1928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福建上杭紫金山矿田地处武夷山成矿带南端,该区域高植被覆盖严重阻碍了与成矿有关的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针对植被的严重干扰和混合像元影响,应用混合像元分解技术去除植被干扰,消除植被端元影响,增强非植被信息,结合主成分法提取与矿化有关的蚀变信息。经与区域地质资料对比表明,混合像元分解结合主成分分析方法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72.
周友清 《福建地质》2014,(3):207-213
紫金山矿区南山坪矿段岩浆岩分布约占矿段面积的90%,主要为燕山晚期中细粒花岗闪长岩、花岗闪长斑岩和似斑状花岗闪长岩,次为燕山早期中粗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中细粒花岗岩,脉岩及次火山岩脉。通过对矿段内地质特征、富水性、断裂构造导水特征及水质检验成果等资料分析研究,初步揭露了矿段内硫化物矿床承压水形成原因与储存规律。  相似文献   
73.
陈明勇  王虎  雷嫦  汪莹 《贵州地质》2022,39(4):322-331, 385
福建省紫金山Cu-Au矿床是我国典型的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具有“上金下铜”的矿化分带。金矿主要产于潜水面以上的氧化带中,而铜矿则主要分布于潜水面以下的原生带中。前人对矿床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物学和成矿时代等进行了大量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对表生氧化带金矿体内的载金矿物-褐铁矿研究较少。本文通过手标本、矿相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对该褐铁矿进行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褐铁矿的产出具有多期次和多结构类型的特点,其矿物成分以针铁矿为主,并含有少量的赤铁矿、绢云母和石英。不同结构类型褐铁矿主要成分(Fe2O3)的差异是由于内部含水矿物发生不同程度的氧化脱水导致的,微量成分(SO3、SiO2、Al2O3)不同则主要受环境的控制。淋滤过程中形成的Fe(OH)3凝胶,对同时期释放出来的Au的吸附和聚集,并在随后过程中一起沉淀,这为后期形成大储量的金矿床和矿石选采工艺起到关键作用。对紫金山Cu-Au矿床表生氧化带金矿体内褐铁矿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金矿床中自然金富集规律的认识,同时对整个矿床演化体系的理解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4.
周友清 《贵州地质》2015,32(2):119-125
紫金山铜金矿属高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共生矿床。金矿体赋存于氧化带中,为原生含金金属硫化物矿床经表生作用所形成的次生富集金矿床。金矿体容矿岩石和赋矿围岩基本一致,主要是中细粒花岗岩,其次是隐爆角砾岩和英安玢岩。然而金矿床仅在隐爆角砾岩和英安玢岩呈脉状似"蟹脚"出露地表区域富集成工业矿体。带着这一疑惑,作者借助在紫金山矿区工作的优势,通过对紫金山铜金矿区金矿床空间形态分布特征、隐爆相、次火山岩相、断裂构造、金属硫化物氧化特征等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紫金山铜金矿金矿床次生富集规律与紫金山火山机构隐爆相隐爆角砾岩和次火山岩相英安玢岩是否侵入地表以及出露地表的形态特征极为密切的肤浅认识。  相似文献   
75.
本文简要总结了自1990年8月至1994年1日在紫金山天文台13.7米射电望远镜上进行的水脉泽源的观测,观测结果汇集为表1和图1。在所有435个观测对象中共观测到195个水脉泽源,其中108个为新探测到的 本文对观测仪器和数据处理亦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76.
紫金山铜金矿明矾石交代蚀变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矿)相学的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紫金山铜金矿各种交代蚀变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对本矿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成矿体系有了进一步认识.相比其他种类的交代蚀变岩,明矾石交代蚀变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主要表现为:①主量元素中Al2O3,K2O明显增加,而SiO2明显降低,其他造岩元素也都有降低的趋势;②成矿元素Cu与运矿元素S,F相关性密切;Cu与Au,Ag等成矿元素呈一定的正相关性,而与Pb,Zn,Sn等矿化相关性较差;③微量元素均显示出大离子亲石元素较高,明显富集Rb,Ba,Tb,U,Pb,而低P,Ti;④稀土元素普遍具有较高的轻稀土、较低的重稀土,负Eu异常较小或不明显.明矾石交代蚀变岩的这些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出紫金山铜金矿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是富含Cu,Au,Ag等多种成矿元素和S,F等运矿元素的成矿流体,其形成是与燕山晚期中酸性的火山—侵入杂岩有关的岩浆热液与燕山早期的花岗岩类长期广泛水—岩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77.
福建紫金山矿田中生代岩浆岩演化序列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福建紫金山矿田中生代岩浆活动分为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二幕,第一幕为晚侏罗世(154~149 Ma)挤压环境下的岩浆活动,表现为壳源S型花岗岩紫金山复式岩体与才溪岩体的侵位,复式岩体具有154 Ma、150 Ma及149 Ma三次脉动;才溪岩体侵位时代约150 Ma。第二幕发生于早白垩世(125~93 Ma)构造拉张、地幔上涌的环境,岩浆活动共4期,形成一套 I 型花岗岩及共源异相的火山岩、次火山岩,为成矿提供了物源和热源。其中第1期为早白垩世火山喷发与岩浆超浅层就位,形成石帽山群下段的英安岩及紫金山次火山岩(125~118 Ma);第2期表现为石帽山群下段安山岩喷发与四方岩体的侵位以及英安玢岩的形成(109~103 Ma);第3期表现为石帽山群下段英安岩的喷发和罗卜岭—紫金山似斑状花岗闪长(斑)岩的侵位以及龙江亭、二庙沟附近的石英闪长玢岩的形成(103~100 Ma);第4期表现为晚期罗卜岭斑岩的侵位、石帽山群上段流纹岩的喷发和大岩里花岗斑岩岩脉、金铜矿的石英斑岩脉等成矿后期无矿脉岩的形成(100~93 Ma)。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两个岩浆系统各自形成共源岩浆异地异相分异演化的格局。  相似文献   
78.
对福建紫金山地区中生代岩浆岩进行了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中-晚侏罗世与早白垩世岩浆岩具有不同的Hf同位素组成.中-晚侏罗世花岗岩体具有低的εHf(t)值(-13.5~-2.9),Hf同位素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CM)峰值介于1.7~2.0 Ga,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古元古代基底.早白垩世侵入-次火山岩分为四方花岗闪长岩体和紫金山次火山岩、悦洋次火山岩以及温屋次火山岩.四方岩体εHf(t)值介于-2.3~0.4,tDCM峰值介于1.3~1.4Ga;紫金山次火山岩εHf(t)值变化范围大(-8.9~5.6),tDCM峰值介于1.1~~1.5 Ga,表明两者均形成于中元古代基底和地幔物质混合作用的环境;悦洋和温屋次火山岩具有相对较低的εHf(t)(-2.7~-9.6)和较高的tDCM(峰值为1.4~1.7 Ga),表明二者来源于中-古元古代基底和少量幔源物质的混合物.早白垩世岩浆岩Hf同位素特征显示,紫金山地区的侵入-次火山岩体形成于同一岩浆源区,但岩浆源区随着时间的演化各组分及组分含量在不断变化,显示了该时期复杂的壳幔作用过程.紫金山地区中生代岩浆岩中锆石Hf同位素特征表明,中-晚侏罗世岩体与早白垩世侵入-火山岩来源于不同源区,为古太平洋板块俯冲作用不同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79.
罗卜岭斑岩铜钼矿床是紫金山Cu-Au-Mo浅成低温-斑岩矿田内新近发现的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本文在岩芯及光薄片系统观察的基础上,分析了矿化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锆石Ce4/Ce3+比值.罗卜岭赋矿斑岩体可分为两期,早期为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及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晚期为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早期角闪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和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分别为103.7±1.2Ma,MSWD=0.33和103.0±0.9Ma,MSWD=1.00;晚期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97.6±2.1Ma,MSWD=6.00.罗卜岭成矿斑岩基质普遍发育硬石膏,两期成矿斑岩锆石都具较高的Ce4 +/Ce3平均值,在630 ~770之间,高于区内非成矿花岗岩锆石的Ce4+/Ce3+平均值(182 ~577),显示罗卜岭斑岩矿床成矿岩浆具有高氧逸度的特征.据罗卜岭斑岩矿床的形成时代、高氧逸度岩浆特征,结合华南地区中生代构造背景,我们初步认为罗卜岭斑岩矿床的形成可能和中生代古太平洋向北西西方向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80.
福建上杭紫金山高硫化型铜矿床矿化分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矿相学,系统分析铜硫化物以及脉石矿物的结构构造、形态特征以及嵌布特征,主要铜硫化物为铜蓝、斜方蓝辉铜矿;通过电子探针,分析铜硫化物各种元素含量,尤其是主量元素Cu/S比值垂向变化规律在钻孔浅部无明显规律,随着深度增加Cu/S比值逐渐减小,最后趋近于一个常数约为1.3。铜矿成矿影响因素:(1)火山机构的温度影响范围有限,并未改变铜硫化物的矿物组合特征,只是影响铜硫化物Cu/S比值分配,表现为越远离火山机构Cu/S比值越高;(2)高氧逸度条件是形成稳定铜硫化物的重要条件。氧逸度垂向由上至下先是具有高氧逸度,随着深度增加氧逸度逐渐减小,最后增加为高氧逸度。Cu/S比值变化规律为今后紫金山铜矿深部找矿提供重要的矿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