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5篇
  免费   164篇
  国内免费   312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401篇
地质学   656篇
海洋学   397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74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87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45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1952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1年   2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891.
黄河口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与释放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本文对黄河口典型沉积物进行了吸附磷及释放磷的研究,结果表明黄河口地区浅海沉积物对磷的释放极少.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存在能降低对磷的吸附能力,溶液pH的增大对吸附量有增大的作用,硝酸盐的存在不影响沉积物对磷的吸附.沉积物吸附大量磷后的再释放是缓慢的.经测定,沉积物吸附/解吸平衡点一般为0.24~4.27μmol/dm3,此值一般高于底层水磷浓度,因此我们推测除粗颗粒样品外,黄河口地区浅海沉积物有向上覆水释放磷的倾向.  相似文献   
892.
本文首次对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活力的分布、动态进行了检测和分析,并在同步检测该沉积物各种形态磷含量的基础上对该酶与各形态磷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厦门西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力分布与陆源排污对水体的污染有明显的相关性;酶活力与总磷、总无机磷含量相关性较大,与弱吸附可交换磷相关性不大,与总有机磷含量则呈显著不相关性。并认为,就厦门西海域而言,碱性磷酸酶活力的水平可作为小区域水  相似文献   
893.
北海湾无机磷和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利用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4月、8月的调查资料,对北海湾无机磷与溶解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湾无机磷含量主要受北海、合浦沿岸排污的影响,南流江中岸水影响不大;溶解氧的空间分布表面上以沿岸水的影响,实际了浮游植物强烈的光合作用起主导作用;该湾△O2l△P比为1:290,与Redfield提出的理论值1:276相比偏高,从理论上表明了北海湾溶解氧主要以产氧的浮游  相似文献   
894.
莱州湾滨海湿地沉积物重金属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研究莱州湾河口区滨海湿地沉积物重金属Pb,Zn,Cd,Cu的含量变化,分析表层沉积物及柱状沉积物,以期了解莱州湾河口区滨海湿地重金属含量的区域性变化,并从柱状沉积物剖面了解沉积物重金属累积的历史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莱州湾河口区与邻近海域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空间分布上与垂直分布上均呈现一定幅度的变化,且高浓度重金属显示区域内重金属呈现污染状况;在沉积物柱状剖面中,发现重金属含量在上层有大幅度增加之现象。另外,利用围隔式生态实验装置研究了该滨海湿地区域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Pb,Zn,Cd,Cu在海水环境中的行为。结果表明,海水中的还原环境能抑制污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释放,有助于体系中原有的重金属清除出水,而低生产力条件下,Pb,Zn表现出释放行为;高生产力和高悬浮物含量条件下,Pb和Zn表现出先释放后迁移,而Cd和Cu则呈现出相反的现象。  相似文献   
895.
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可利用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MgCl2,NaOH和HCl对大亚湾的大鹏澳、南海的珠江口、厦门湾的胡里山沉积物进行了逐级提取和总磷分析,并以这3种沉积物为惟一磷源培养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估算了藻类对沉积物中磷的可利用量.结果表明,3种沉积物总磷含量分别为449.3,650.1和643.9mg/kg;MgCl2和NaOH提取的生物可利用的非磷灰石无机磷分别为168.8,146.6和118.1mg/kg.非磷灰石无机磷占总磷的18.3%~32.6%.3种提取剂对3种沉积物提取的磷是HCl提取相最大,NaOH提取相次之,MgCl2提取相最小.小球藻和球等鞭金藻在3种沉积物中的最大相对生长率为4.3%~26.9%,两种藻在3种沉积物中的生长与非磷灰石无机磷和藻类可利用的颗粒磷量相对应.颗粒磷占非磷灰石无机磷的42.4%~78.2%,占沉积物中总无机磷的21.1%~27.1%,占总磷的11.8%~20.3%.  相似文献   
896.
用 1次性培养法结合 Monod模型测定了大型海藻 -孔石莼和海洋微藻 ,-亚心形扁藻磷限制下的生长动力参数 ,并在相同实验条件下观察 2种藻类对不同磷浓度及脉冲方式的反应及竞争特征。结果显示 :亚心形扁藻的种群密度随着磷脉冲的增大而增加 ;孔石莼在不同磷脉冲供给的培养系统中 ,保持基本稳定的生物量。在低磷浓度 (0 .1 6μmol/ L/ d)下 ,孔石莼成为优势种群 ;在磷浓度较高的情况下 (0 .8μmol/ L/ d以上 ) ,亚心形扁藻成为优势种群。亚心形扁藻为 r-选择者 ,孔石莼为 K-选择者。  相似文献   
897.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初步研究和探讨了磷、铁营养盐交互作用对隐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磷、铁营养盐的交互作用(P×Fe)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得出隐藻合适生长铁浓度范围为50 nmol/L~1μmol/L,隐藻生长的培养液最优组合为10μmol/L磷浓度和100 nmol/L铁浓度。  相似文献   
898.
以南太湖水华蓝藻铜绿微囊藻为材料,研究了温度、pH和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为阐述微囊藻水华形成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15—40℃温度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可生长,25—30℃为铜绿微囊藻的最适生长温度,当温度达到45℃时,铜绿微囊藻停止生长并逐渐死亡。在pH6.5—9.5范围内,铜绿微囊藻均有较高的生长量,最适pH为8.0—9.0,pH值高于9.0时,铜绿微囊藻的最终生长量略有下降。BG-11培养基中添加高浓度的氮(1g/LNH4Cl)后,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被显著抑制(P0.01),但同时添加不同浓度的磷(0.36—10mg/LKH2PO4)后,显著地提高了铜绿微囊藻的生长(P0.01),不同磷浓度处理之间无极显著差异,氮磷平衡是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99.
大通湖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淡水养殖湖泊,冬季作为捕鱼的旺季并且水位较低,水体和表面沉积物中氮、磷容易受到渔业生产的影响。本文从地统计学出发,通过研究冬季大通湖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质(OM)、氮(N)和磷(P)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探讨大通湖富营养化程度及其影响因素,为可持续水产养殖和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冬季大通湖水体中总氮(TN)、总磷(TP)浓度较高,平均值分别达到了3.78mg/L和0.29mg/L,为劣Ⅴ类。水体中NH_4~+含量相对较低,平均为0.17mg/L,属于地表水Ⅱ类。与2011年数据比较,沉积物中TP浓度较高,平均升高到了1469mg/kg;而沉积物TN基本持平,平均为1224mg/kg;沉积物TP和水NO_3~-的"块金值/基台值"分别为43.4%和34.5%,表现为中等空间相关性(spatial dependence),其他N、P指标的"块金值/基台值"均低于25%,表现为强烈空间相关性。冬季大通湖沉积物OM、TN和TP在空间上呈现出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而水体N、P大体上呈现出"品"字形的斑块分布;水体中的氮磷比平均为13.03,比较适合浮游植物生长;沉积物OM只与沉积物TN和T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积物中TN和TP与水体中的TN和TP相关性不显著。因此,大通湖水体修复在控制外源输入的情况下,还应考虑综合的生态系统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900.
以改良 K 培养液为基础,通过设定不同的 N、P 浓度水平,探讨 N、P 营养盐对克氏前沟藻 Amphidinium klebsii(三亚株)生长及产毒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N、P 均为影响克氏前沟藻生长和产毒的重要因素.低浓度的N、P(N浓度≤4.665×10?4mol·L?1, P浓度≤2.000×10?5mol·L?1)不利于克氏前沟藻生物量的积累,但能促进其生长及毒素的产生;中浓度的N、P(4.665×10?4mol·L?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