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7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862篇
测绘学   216篇
大气科学   329篇
地球物理   356篇
地质学   1537篇
海洋学   255篇
天文学   127篇
综合类   98篇
自然地理   67篇
  2024年   26篇
  2023年   85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29篇
  2020年   94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83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39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125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51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65篇
  1996年   62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南极中山站电离图所显示的高纬现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冲  吴健 《南极研究》1995,7(1):50-58
在南极中山站使用TD-4A测高仪,从1990年3月至今已取得了10万余帧的电离同图记录。由于中山站处在极尖区附近这样一个特殊位置,所以这些电离图能显示出大多数高纯现象,诸如极光卵现象,FLIZ现象,倾斜Es和空白现象,F区磁纬中午现象,E和D区的粒子沉降效应,以及粒子E层现象等。  相似文献   
142.
秦岭造山带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与元古宙碰撞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北秦岭造山带的秦岭群中发现两个高压变质带,分别出露于秦岭群的北部和南部边界线之内侧。其中北带内以榴辉岩为主,并伴生有石榴角闪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含多硅白云母及石榴石的长英质片岩;南带中由石榴单辉岩和石榴角闪岩组成。变质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榴辉岩或石榴单辉岩阶段、石榴角闪岩阶段,斜长角闪岩阶段,前二者是元古宙时期华北和华南板块碰撞中地壳发生了强烈增厚的作用的产物,后者是晚期抬升作用下再现降  相似文献   
143.
大雪山—锦屏山推覆带分布有众多燕山期花岗岩体,与围岩呈似整合状产出,主要为二云母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据岩石化学分析资料,表明以Si,Al含量高为主要特征,且K_2O>Na_2O,属于铝过饱和—强烈过饱和的富碱—适度富碱的岩石类型。在多种环境判别图上,作为主体的二云母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均落入造山带同碰撞期范围,即非常接近于Harris的碰撞带Ⅱ类花岗岩。作者认为,这类花岗岩主要来源于陆壳,是在碰撞造山过程中引起地壳增厚,并产生瞬时剪切热,从而导致熔融乃至侵入的。  相似文献   
144.
浙西北晚元古代早期碰撞造山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程海 《地质论评》1991,37(3):203-213
本文以浙西北前震旦纪岩石的地质研究为基础,运用板块构造学的原理和方法,划分了该区的主要岩石大地构造单元。根据本区晚元古代的岛弧火山岩和花岗岩类、变质混杂岩,可能的刚性基底,以及前陆磨拉石建造;结合区域地质资料,提出本区陆-弧-陆的晚元古代早期的碰撞造山带模式,并认为这是在本区发生区域性晋宁运动所致。  相似文献   
145.
146.
偏度和峰度在粒子谱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延刚 《气象》1991,17(1):9-14
  相似文献   
147.
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的大陆碰撞研究亨耶等1993年4月5—10日,在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召开了一次专题讨论会。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在新西兰南阿尔卑斯山开展一项地球物理科学研究计划。这是美国与新西兰科学家的合作研究项目。该专题讨论会由新西兰惠灵顿地质和原...  相似文献   
148.
针对飞机喷洒液态杀虫剂的研究需要,本文建立了排放呈多分散液态气溶胶粒子的高架有限瞬时线源的扩散—沉积模式。研究中发现,蒸发效应对液态气溶胶粒子的扩散及沉积量影响很大,相应的固态气溶胶粒子的高架有限瞬时线源的扩散—沉积模式只是它的一个特例。本文还讨论了液态气溶胶粒子的重力沉降速度的预报方法。  相似文献   
149.
At 21:45 hr (Beijing time) on Oct. 31, 1990 the Yanzhuang meteorite hit the ground at the Yanzhuang village, Wenyuan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Several fragments, totalling 3.5 kg, were recovered during the field survey. This meteorite is a rare one of its kind due to its heavily shocked features and thick veins made up of black molten materials. Olivine and low-calcium pyroxene are compositionally homogeneous with Fa=18.59, Fs=16.35 and Wo=1.29.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total Fe=28.0%) and recrystallized texture of the chondritic mass show that the Yanzhuang is an H6 chondrite. The black molten materials occur in the form of blocks (up to 2×3×4 cm in size) and veins (0.1–15 mm in width), and contain a lot of rounded and elliptic FeNi-FeS blobs (up to 6–10 mm in length). The metal in these blobs exhibits distinct dendritic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 of rapid cooling. Unmolten and molten samples are very similar in chemical composition, fitting well with the average H-chondrites. Partial melting and FeNi/FeS-silicate separation have not been observed in the molten materials of the Yanzhuang. This project was financially supported by the Science Foundation of Guangdo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