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5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189篇
测绘学   145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92篇
地质学   1558篇
海洋学   496篇
综合类   207篇
自然地理   13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25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78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64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83篇
  1994年   92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142篇
  1991年   116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2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5年   3篇
  1972年   2篇
  1959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陆相断陷湖盆中混积岩储层勘探不断突破,使之成为一类新的优质储层而备受沉积学家关注.以渤海湾盆地渤中凹陷沙河街组一段、二段混积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已钻遇混积岩岩心的储层沉积学及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了混积岩储层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表明以陆源碎屑为主和以生物碎屑为主的混积岩往往具有较好的储集物性.这类储层除保存较好的原生孔隙,还保存一定的与生物组构有关孔隙以及次生孔隙.混积岩储层主要经历了泥晶化、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及压实作用等成岩作用.准同生期泥晶化作用、早成岩期大气淡水淋滤作用和准同生期白云岩化作用是导致混积岩中优质储层形成的主控因素.包壳结构抑制了早期压实作用,有利于原生孔隙的保存;早期大气淡水淋滤产生大量的次生溶蚀孔隙.混积岩优质储层形成条件及其控制因素分析为混积岩优质储层的预测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方法,并对陆相断陷湖盆中深层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2.
崔大勇 《探矿工程》2018,45(12):91-93,68
针对石油钻井工程与矿产地质钻探工程中使用的部分专业术语在理解和应用上存在的差异进行梳理,为了方便各项技术工作的融合、沟通交流和资料的收集与验收,希望相关专业术语在定义和使用上进一步规范和统一,以便于对今后非常规油气地质岩心钻探工作的开展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3.
为了揭示季节性低温胁迫下陇东黄土高原油污土壤环境因子对耐冷混合菌场地生态修复的响应机制,利用自主筛选构建的耐冷石油降解混合菌在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马岭镇长庆油田陇东油泥处理站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场地修复实验,采用常规方法测定了不同季节土壤理化特性、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特性等环境指标。结果表明:(1)在季节性低温胁迫下(9-11月)M2组(耐冷混合菌处理组)月平均降解率明显增加(P<0.01),JZJ+M1组(金盏菊联合常温混合菌处理组)和M2组累计TPH降解率分别为15.37%±3.51%和28.64%±4.12%。(2)M2组土壤脱氢酶和多酚氧化酶在低温季节(LT)活性最高,且温度和处理存在显著交互作用(P<0.01)。在土壤营养元素方面,无论何种处理方式(JZJ+M1和M2)二者含量均为RT(常温季节)高于LT(P<0.05),同时明显高于CK组(P<0.05)。(3)M2组土壤微生物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LT高于RT(P<0.05)。(4)NMDS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2组在低温季节具有较高TPH降解率主要与土壤多酚氧化酶、脱氢酶、单月TPH降解率(μ2)和Shannon-Wiener指数有关,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通过分析环境因子的季节响应,优化场地修复在低温环境的降解条件、加速低温期石油烃降解速率,以期为陇东地区低温耐冷混合菌场地生态修复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44.
鄂西建始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发育,尚未建立古生物地层序列.基于建地1井及湘鄂渝地区23个穿越奥陶系和志留系钻井、剖面资料,研究建始地区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笔石序列,分析湘鄂水下高地演化模式及其对页岩气成藏影响.建地1井从奥陶系Dicellograptus complexus(WF2)带至志留系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LM8)带,共包含8个笔石带,缺失了Perculpto gr. perculptus(LM1)、Akidograptus ascensus(LM2)和Parakido gr.acuminatus(LM3)三个笔石带,表明建始地区在赫南特期至鲁丹早期处在湘鄂水下高地范围内.受控于全球海平面变化和广西运动双重作用,湘鄂水下高地整体呈现出自凯迪期至鲁丹早期不断隆升、影响范围逐渐扩大,鲁丹中晚期再逐渐回缩的演化模式;在其范围内普遍缺失WF3-LM4部分笔石带富有机质页岩,导致页岩气藏抗构造破坏能力差,勘探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45.
梁建设  孔令武  邱春光  李华  贾屾  龙旭 《地球科学》2021,46(8):2919-2933
东非海岸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是世界天然气勘探的热点地区.东非海岸重点盆地的天然气为腐泥型高温裂解气,主要来源于下侏罗统局限海相优质烃源岩.大型断裂控制了东非海岸重点盆地天然气的垂向运移,研究区主要发育大型伸展断裂和大型走滑断裂.大型走滑断裂是坦桑尼亚盆地南部天然气藏的主要运移通道,其主要活动时期为晚白垩世-古新世,控制了白垩系-古近系浊积砂岩气藏的油气运移成藏.大型伸展断裂是鲁伍马盆地天然气藏的主要运移通道,其主要活动时期为古新世、渐新世和新近纪,控制了古近系浊积砂岩气藏的油气运移成藏.砂体规模控制了深水区岩性或构造-岩性圈闭的大小,进而控制了天然气藏的规模.受天然气运移方式的控制,东非海岸盆地形成了大型走滑断裂控藏模式和大型伸展断裂控藏模式.   相似文献   
146.
火山岩复合油气藏特征独特,为揭示该类油气藏的特征和拓展勘探思路,论述了火山岩的特征及其对油藏的控制作用.综合薄片、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研究火山岩的岩相特征和发育模式,采用岩电分析和测井响应特征研究手段定量识别玄武岩和凝灰岩.在此基础上,依据地球物理手段确定火山岩和砂泥岩的波阻抗界限值,并基于测井约束下的波阻抗反演和东营组局部井区杂乱反射的地震特征,实现复杂岩性背景下火山岩的刻画和分布预测.论证结果:馆陶组为火山大规模活动期,发育大套火山岩,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油田南部和西南部.东营组和沙河街组火山小规模活动,发育少量火山岩,零星分布于油田的局部井区;主断裂区火山岩较厚,远离断裂区火山岩相对较薄,主断裂控制火山岩的发育程度和分布;火山岩岩性致密,可作为油藏的盖层和侧向遮挡层,并占据外来碎屑岩的沉积空间;火山岩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必要条件,但其分割圈闭,控制和限制碎屑岩储层的分布,也限定了油藏的类型和规模,并对原油物性具有一定的影响.研究成果揭示了渤海湾盆地中新生界新的勘探领域,也可为该类油田的油藏评价和开发部署提供范例.   相似文献   
147.
杜家元  张向涛  刘培  罗明  张琴  姚佳利  王绪诚  梁杰 《地球科学》2021,46(10):3690-3706
珠一坳陷深层古近系两套优质生烃层系内发育的储层具有近源成藏的优势,但其非均质性强、低孔渗的特点制约了油气勘探,研究与此直接相关的“源-汇”系统,对于寻找富烃优储耦合的有利区意义重大.以构造运动和盆山地貌为基础,结合断陷湖盆以半地堑为基本单元的结构特点,划分了盆地级、半地堑级和区带级的三级“源-汇”系统.盆地级分为外源、内源型两类,可用来宏观分析优质烃源岩分布;半地堑级分为陡坡、缓坡和长轴型3类,对于定性评价储层优劣具有较大意义;区带级分为迁移型、转换型、稳定型3类,为有利区目标评价和井点选择提供参考.研究认为迁移型和转换型“源-汇”系统可形成良好的生储盖配置,是最为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应作为古近系重点勘探对象.   相似文献   
148.
作者更正     
《地质与资源》2021,(2):152-152
作者发表于《地质与资源》2021年第1期的文章《大庆石油勘探井改造地热井获得成功》应做如下更改:1)题目中“大庆石油勘探井”改为“大口径地质调查井松页油地1井”;2)文中“松页油1井”改为“松页油地1井”;3)文中“完钻井深2547.0 m”改为“完钻井深2484 m”。本文作者在此谨向期刊编辑部、读者及相关单位深表歉意!  相似文献   
149.
油气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其中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它曾经是,现在是,在可预期的未来——全球碳减排、中国碳达峰情景下,仍然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能源进口渠道的多元化一直是中国缓解能源紧张的有效措施之一。北极地区油气资源丰富且以天然气为主,已发现的油气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尤其是天然气。但是俄罗斯天然气生产的油气田80%以上已经进入北极圈。2012年,中俄合作开发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中国参与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利用取得重要进展,也事实上开启了中国主导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进程。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资源共计3289.4亿桶油当量,其中石油605.4亿桶(84.1亿吨)油当量,仅为全球已发现石油资源的2.5%;天然气41.4万亿立方米(约合2683亿桶,372.6亿吨油当量),占全球已发现天然气资源的15.5%。北极地区已发现的油气总资源中绝大多数在俄罗斯,俄罗斯已发现的北极油气资源合计2905亿桶油当量(403.5亿吨),占88.3%;其中天然气约39.47万亿立方米,约合2557.9亿桶(355.3亿吨)油当量,占北极地区已发现天然气总资源的95%以上。北极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量也非常可观,约占世界待发现常规石油资源的15%;天然气占世界待发现常规天然气资源的30%,其分布也主要在俄罗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战略博弈,俄罗斯为确保其天然气出口及财政来源,必然要加大北极油气、特别是天然气的开采和开发,并通过北极航道运到中国和其他消费国。本文在概括分析北极油气资源分布特点、俄罗斯油气资源与北极战略及北方海航道通行能力的基础上,回顾了北极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诞生、发展演变及其国际博弈的背景;概括介绍了中国成功介入北极油气资源项目这一标志性事件过程,并进一步提出了中国对北极油气资源利用战略举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0.
石油中饱合烃类的喇曼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通过一些饱合烃类标样的喇曼分析,总结出石油中饱和烷烃组分的最大喇曼特征是在2700~2970 cm-1区域有一系列强烈的喇曼效应,有三种情况:1)直链烷烃类是以—CH3链基对称喇曼效应(约2872 cm-1)最强;2)带异构骨架链烷烃类是以—CH链基喇曼效应(约2911 cm-1)最强;3)环烷烃类是以—CH2链基对称喇曼效应(约2857 cm-1)最强。另外异构骨架在748 cm-1处有一强的喇曼效应,烷烃环基在804 cm-1处有一个强的喇曼效应。并发现不同的烃或烃混合物,若结构基团相同,喇曼谱图也相同;在混合烃组分(或烃类包裹体)的喇曼谱图中2905~2921 cm-1间喇曼峰应是—CH基团,而不能单作甲烷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