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007篇 |
免费 | 2750篇 |
国内免费 | 35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17篇 |
大气科学 | 8315篇 |
地球物理 | 2907篇 |
地质学 | 7256篇 |
海洋学 | 1216篇 |
天文学 | 49篇 |
综合类 | 901篇 |
自然地理 | 166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47篇 |
2023年 | 488篇 |
2022年 | 620篇 |
2021年 | 678篇 |
2020年 | 489篇 |
2019年 | 557篇 |
2018年 | 390篇 |
2017年 | 384篇 |
2016年 | 467篇 |
2015年 | 515篇 |
2014年 | 917篇 |
2013年 | 754篇 |
2012年 | 924篇 |
2011年 | 893篇 |
2010年 | 956篇 |
2009年 | 1018篇 |
2008年 | 969篇 |
2007年 | 1022篇 |
2006年 | 902篇 |
2005年 | 968篇 |
2004年 | 856篇 |
2003年 | 855篇 |
2002年 | 769篇 |
2001年 | 723篇 |
2000年 | 709篇 |
1999年 | 666篇 |
1998年 | 644篇 |
1997年 | 568篇 |
1996年 | 528篇 |
1995年 | 495篇 |
1994年 | 466篇 |
1993年 | 391篇 |
1992年 | 488篇 |
1991年 | 488篇 |
1990年 | 282篇 |
1989年 | 217篇 |
1988年 | 36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8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61年 | 2篇 |
1954年 | 4篇 |
1951年 | 2篇 |
1941年 | 5篇 |
1938年 | 2篇 |
193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根据黄淮地区大部分年、季、月气温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按概率分位数0.05、0.25、0.75、0.95确定了冷暖与正常的5级标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区冷暖的发生频率及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2.
43.
本文以黟县某建设工程项目为例,通过对评估区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对拟建工程区域进行了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旨在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起的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基础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44.
江西省减灾委员会办公室 《气象与减灾研究》2007,30(3):I0002-I0002
2007年1—6月,江西省自然灾害总体发生程度略轻于常年同期。受天气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全省自然灾害主要以暴雨洪涝、雷电、风雹、山体滑坡、泥石流为主,低温冻害和大雾等也有发生。全省先后遭遇5次强降雨袭击,呈现历时短、强度大、对流性强的特点,造成的损失较重。雷击灾害损失严重,死亡75人。 相似文献
45.
46.
近30年夏季亚欧大陆中高纬度阻塞高压的统计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文中利用1970~2001年NCEP再分析500 hPa逐日高度场资料,根据阻塞高压的天气学定义,采用客观统计方法检索出近32 a亚欧中高纬度392个阻塞高压个例,对其进行了气候学分析.结果表明,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频繁,10 d以下的过程占绝对多数,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45~70°N之间,纬向上可划分5个高发区,其中乌拉尔山和贝加尔湖东部阻高活动频次最高,同时,每个区域中又存在着相应的阻高活跃区.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高活动具有明显的季节内变化特征.6月份,阻塞活动多发生在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地区,以双阻为主要形势;7月份,欧洲区和贝加尔湖地区的阻塞活动有所增多,尤其贝加尔湖东部地区增多明显,而乌拉尔山地区的阻塞形势明显减少,鄂霍次克海地区的阻塞活动位置向北移动,多发生在60°N以北,双阻形势逐渐减弱,贝加尔湖地区的中阻形势有所增强.8月份,阻塞形势主要存在于贝加尔湖东西两区,中阻形势占据主导地位.亚欧中高纬地区夏季阻塞高压活动年际变化特征也很突出,且这种年际振荡有明显的地理差异.另外,研究表明亚洲北部的阻高活动多以稳定型为主,移动型阻高个例仅占6.6%.移动型阻高以起源于乌拉尔山地区最多,移距最长,生命期最长.偶极子类阻高多集中在贝加尔湖东部与乌拉尔山地区,约占该地区总阻高频次的62.0%和49.7%,平均生命期分别达到7 d/次和9 d/次以上. 相似文献
47.
气候系统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气候反馈机制,而气候模式对这些反馈机制描述的差异,正是造成不同模式对同一直接辐射强迫(如二氧化碳加倍)的响应不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只有正确描述气候系统中的各种反馈作用,气候模式才可能用来对未来的气候变化进行预测。为此,本文首先介绍了气候系统及模式反馈机制分析研究时所常用的一些概念,如气候敏感性参数、云辐射强迫等,随后概述了气候模式反馈机制比较分析时常用的各种方法,并指出了这些方法各自的优缺点。而详细的有关气候系统及模式中反馈作用及其机制的分析则在文章的第II部分给出。 相似文献
48.
49.
基于气象要素建立关键气象因子模型、气候适宜度模型、辐热积模型,并根据模型预测准确率确定权重系数构建江西省油菜产量集成预测模型,对集成模型的预测效果和基础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关键气象因子模型4月中旬预测准确率低于其他模型,三种基础模型的权重系数依次为0.3、0.35、0.35,5月中旬预测准确率基本一致,权重系数依次为0.34、0.33、0.33。2)对于集成模型趋势一致率,1991—2010年回代检验结果5月中旬最高,4月中旬仅次于气候适宜度模型;2011—2015年两个时次预测趋势一致率均为100%,达最高。3)2011—2015年集成模型预测检验RMSE最低,预测准确率均在97%以上。油菜集成模型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总体优于基础模型,可应用于江西省气象业务服务。 相似文献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