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2920篇 |
免费 | 3928篇 |
国内免费 | 208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968篇 |
大气科学 | 3869篇 |
地球物理 | 3191篇 |
地质学 | 4131篇 |
海洋学 | 2180篇 |
天文学 | 177篇 |
综合类 | 1093篇 |
自然地理 | 2325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3篇 |
2024年 | 342篇 |
2023年 | 550篇 |
2022年 | 610篇 |
2021年 | 671篇 |
2020年 | 649篇 |
2019年 | 634篇 |
2018年 | 502篇 |
2017年 | 530篇 |
2016年 | 539篇 |
2015年 | 586篇 |
2014年 | 903篇 |
2013年 | 716篇 |
2012年 | 813篇 |
2011年 | 771篇 |
2010年 | 700篇 |
2009年 | 794篇 |
2008年 | 809篇 |
2007年 | 730篇 |
2006年 | 658篇 |
2005年 | 653篇 |
2004年 | 495篇 |
2003年 | 532篇 |
2002年 | 465篇 |
2001年 | 438篇 |
2000年 | 345篇 |
1999年 | 363篇 |
1998年 | 395篇 |
1997年 | 417篇 |
1996年 | 333篇 |
1995年 | 304篇 |
1994年 | 324篇 |
1993年 | 230篇 |
1992年 | 238篇 |
1991年 | 225篇 |
1990年 | 188篇 |
1989年 | 132篇 |
1988年 | 43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37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16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16篇 |
1981年 | 25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14篇 |
1978年 | 11篇 |
1965年 | 9篇 |
1954年 | 1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通过对“十五”数字化水温分钟值与模拟水温整点值自2008年以来针对省内及周边地区发生的5.0级以上地震前后的水温动态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十五”数字化水温分钟值动态在省内及周边地区发生地震前出现短临、临震异常,比模拟水温整点值明显,“十五”数字化水温异常的特点是:在震前出现周期形态消失或周期突跳畸变,震后周期形态恢复较快。“十五”数字化观测采样率高,震前短临、临震异常特征明显,对临震预报预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3.
94.
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面对深刻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甚至自然环境变化时。只有站在全局的高度,准确分析和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及政府的政策导向,才能明确企业的转型方向。从而推动企业正确快速转型,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成长。“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只有做好对“全局”的大判断,才能做好对“一域”的小判断。大判断是否正确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壮大,甚至生死存亡。 相似文献
95.
大巴山位于四川盆地北部、秦岭南缘,以发育大规模的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为世人瞩目,其地壳尺度结构与构造特征对于理解扬子克拉通和华北克拉通的碰撞过程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深反射地震剖面和宽角反射与折射地震数据的约束,结合地质与钻井资料,通过重磁场分析拟合解释,对四川盆地北部—大巴山地壳尺度的构造进行综合研究,建立了地壳断面结构与构造模型.模型显示,四川盆地北部基底和沉积盖层变形差异较大,且上下地壳具有解耦性,上地壳向北延伸至紫阳断裂一带;而下地壳与上地壳拆离,向北延伸远至安康断裂一带.研究区莫霍面起伏较大,自南向北先加深后抬升,在大巴山下出现Moho的构造叠置,这种现象源于大陆地块(扬子克拉通)下地壳向大巴山—秦岭造山带下的俯冲.类似的现象也出现在西昆仑山下,即塔里木盆地下地壳向西昆仑山下俯冲,俯冲板片前缘出现Moho的叠置.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从基岩地震反应谱衰减规律出发,研究了基岩反应谱随震级、距离的变化特征,包括基岩反应谱的第二特征周期、反应谱下降段的斜率等随震级、距离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震级大小对基财反应谱的第二特征周期起着决定的作用,距离主要影响反应谱下降段的斜率,所得结论在工程抗震设计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7.
98.
99.
1992-2015年中亚五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1年苏联解体,中亚五国独立使得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以中亚五国为研究区,采用欧空局气候变化项目(CCI)土地覆盖和全球陆地数据同化系统(GLDAS)蒸散发数据,分析1992-2015年土地覆盖与蒸散发时空变化特征,进一步研究耕地蒸散耗水特征。结果表明:① 中亚五国土地覆盖变化具有阶段性特征,耕地扩张引起土地覆盖格局变化。1992-2003年耕地快速增加(1.1万km 2/a),林地和草地大幅减少。2003-2015年耕地增速趋缓(0.3万km 2/a),林地和草地有一定恢复,裸地和水体持续减少,城镇用地持续增长。耕地共增加12.3万km 2,林地和草地分别减少4.0万km 2和2.3万km 2,且集中于哈萨克斯坦中北部。裸地减少3.5万km 2,集中于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水体减少3.1万km 2,集中在咸海湖泊。乌兹别克斯坦耕地减少、裸地增加,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土地覆盖变化幅度较小;② 中亚五国蒸散发变化与土地覆盖格局基本一致。蒸散发总体呈增加态势(6 mm/a),1992-2003年快速增加(11.3 mm/a),2003-2015年缓慢上升(2.4 mm/a)。中亚五国年蒸散发达到276.8 mm,东南部的吉尔吉斯斯坦(347.3 mm)和塔吉克斯坦(302.9 mm)最高,中北部的哈萨克斯坦(297.9 mm)次之,西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211.0 mm)和土库曼斯坦(150.0 mm)最低;③ 中亚五国蒸散耗水结构受耕地面积大小的影响。中亚五国耕地蒸散耗水的贡献由24.7%增至27.9%,土库曼斯坦耕地蒸散耗水仅占本国的11%,其他国家均超过25%。草地、林地和裸地的蒸散耗水贡献降低,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仍以草地和林地蒸散耗水为主(≥ 50%),土库曼斯坦(61.3%)和乌兹别克斯坦(46.4%)的裸地蒸散耗水占绝对优势。本文明确了中亚五国土地覆盖连续动态变化过程,细化各国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特征及差异,增强对土地覆盖与蒸散发现状的认识,可为水土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00.
利用2005年安排在临泽边缘绿洲沙地农田的长期施肥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用量有机肥、化肥、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绿洲沙地土壤肥力及有机碳积累的影响。试验包括高量有机肥单施(M3),氮磷化肥单施(NP3),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单施(NPK1,NPK2,NPK3),及低、中、高量氮磷钾化肥配施高、中、低量有机肥9个处理(NPK1M3,NPK2M2,NPK3M1),测定分析10年后不同施肥处理耕层(0~20 cm)土壤物理化学性状特征及有机碳动态。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处理较单施化肥处理容重下降0.13 g·cm^-3,田间持水量提高6.7%,单施有机肥、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含量分别提高64.8%、36.3%和64.9%、49.5%。高量施用氮磷化肥和氮磷钾化肥处理全磷含量最高,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较单施化肥有效氮含量显著增加,有机无机配施及高量施用磷肥土壤有效磷积累明显,高量施用有机肥能显著提升有效钾含量。连续施肥处理10年后,SOC含量提高了1.68~2.84倍,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及有效磷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单施化肥及有机肥与氮磷化肥配施有效钾含量下降。SOC的积累速率单施化肥、有机无机配施、单施有机肥处理分别为0.27、0.59,0.87 g·kg^-1·a^-1。增施有机肥、适量减少化肥投入、氮磷钾化肥的平衡施用是绿洲沙地农田土壤肥力持续提升的施肥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