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1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6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张启锐 《地质科学》1996,31(2):147-153
通过野外观察,发现了以下沉积构造:下冰厂涯埠组的落石构造和与下伏休宁组的连续沉积关系;间冰期洋安组有水平层理和韵律性水平层理;上冰期雷公坞组有顶、底部的重力流沉积构造,外来岩块,变形层纹,砾石团和撕裂片等。根据这些资料,认为本区下涯埠组的沉积环境可能是三角洲前,洋安组为潮下浅海,上冰雷公坞组则为陆坡或外陆架。  相似文献   
52.
安徽下扬子区下奥陶统顶部到中奥陶统的灰色生物屑微晶灰岩中,产出一种含铁的非骨架核形石。它形成于宁镇-皖南碳酸盐台地两侧边缘的浅水到潮坪环境中。这种核形石是由蓝绿藻以生物碎屑为核心,围绕核心以底部滚动和悬浮方式生长成同心圆状多层包壳的椭球体,有柱核形石和层柱核形石两种类型。蓝绿藻呈核形石生长过程中,吸附铁质形成含铁核形石,并能吸附铜、铅等金属元素。  相似文献   
53.
皖南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皖南东至地区奥陶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 ,在沉积相上可分为台地、斜坡与盆地沉积。通过对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露头层序地层的研究 ,分别将奥陶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 3个Ⅰ类沉积层序和 2个Ⅱ类沉积层序 ,并详细分析了每个沉积层序各体系域的特征。区内的奥陶系总体为一向上变深的沉积层序 ,经历了镶边陆棚—淹没台地—浅海盆地 3个演化阶段 ,其盆地呈北西浅、南东深的沉积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54.
江南造山带东段燕山晚期含钨的东源岩体与非含钨的旌德岩体、桃岭岩体,其地球化学特征具有埃达克质岩的亲缘性,是先前(新元古代)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底侵到壳幔过渡带附近,导致加厚下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可能与少量的幔源岩浆发生岩浆混合作用。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存在不同的Sr-Nd同位素组成,表明含矿与非含矿岩体具有不同的源区。锆石LA-ICPMS定年显示含矿的东源岩体侵位时间147 Ma,非含矿岩体侵位时间140 Ma。含矿岩体的副矿物组合以独居石+辉钼矿+白钨矿+白钨矿+电气石为特征。岩体中富含成矿元素、富挥发分、富钾,黑云母中富F、低Fe和fO2,斜长石以钠长石为主,均可作为含矿花岗(斑)岩体的重要地球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55.
张峰  徐涛  邹依林  王欣 《矿物学报》2011,(Z1):130-131
皖南地区地处江南隆起带的东端,北部和西部分别与长江中下游、赣东北和湘东北矿集区相邻。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区内先后发现了一大批矿床(点),但规模相对较小,多为小型矿床或矿化点,工业意义十分有限。与长江中下游、赣东北和湘东北地区仍存在不小的差距。相同或相似的大地构造环境,为什么在成矿上竟会  相似文献   
56.
安徽青阳县百丈岩钨钼矿床是安徽省"十五"期间的重要找矿成果之一,在皖南地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该矿床的物质组成、围岩蚀变、成矿阶段、地质特征等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成果(王克友,2008;赵文广等,2007),但对矿床成矿规律及成矿模式的研究亟待开展。本文通  相似文献   
57.
皖南周边分布着40余处大小不等的燕山期花岗岩体,依据岩石年龄可划分出2个幕次:一是130~170Ma,平均145Ma,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J3-K11),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主;二是109~132.2Ma,平均123.5Ma,为早白垩世中、晚期(K12),岩性为花岗岩。研究表明,J3-K11花岗闪长岩为C型、高钾钙碱性埃达克岩,发育于造山后构造,应力由挤压转变为伸展的转折期,源自印支期加厚地壳部分熔融。而K21幕花岗岩为A2型花岗岩,产生于造山后的构造伸展环境,源自正常安山质地壳在印支期加厚地壳熔融结束之后继续受地幔物质底侵部分熔融。埃达克岩与斑岩铜矿及金、银等矿床成因上密切相关,A型花岗岩富集稀土元素及W、Zr、Nb、Ta、U等。因此加强皖南及邻区埃达克岩和A型花岗岩的研究,可为该地区寻找斑岩铜矿床及稀土、稀有金属等矿床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8.
59.
皖南绩溪县太子山含矿岩体位于皖南绩溪县北东侧,为下扬子地块南缘与华夏地块的结合部位,属近年来该地区钨钼找矿新突破。太子山单元从属于伏岭复式岩体,辉钼矿化多呈细脉状及浸染状产出于似斑状花岗闪长岩中,为获得其成矿年龄,首次对7件辉钼矿样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数据显示,辉钼矿模式年龄介于(132.8±2.0)~(140.5±2.0)Ma,加权平均年龄为(135.8±2.2)Ma,等时线年龄为134.6±3.5 Ma,与伏岭岩体花岗岩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133.9±1.1 Ma)高度一致,表明太子山单元成矿作用发生于早白垩世,且成矿与岩体关系密切。辉钼矿Re质量分数介于0.706×10~(-6)~12.190×10~(-6),平均值为4.648×10~(-6),表明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4件辉钼矿δ~(34)S_(V-CDT)值介于7.20‰~8.00‰,平均值为7.725‰,显示成矿物质硫源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综合研究表明,研究区成矿时代处于中国东部中生代大爆发成矿的第2阶段,即构造体制大转折阶段。其与周边长江中下游及钦杭成矿带中典型钼矿床类似,同为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岩浆作用的产物,反映了当时该地区软流圈上涌、岩石圈伸展减薄、壳幔混合作用逐渐加强的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60.
郑伟  陈天虎  杜建国  陈芳  丁宁  张舒 《地质论评》2024,70(1):189-206
伏岭花岗岩体,位于江南造山带东段的皖浙相邻区,岩浆岩沿着近北东向的宁国—绩溪深大断裂断分布。笔者等对伏岭岩体鱼龙川(γ53-2)单元花岗岩开展了系统的全岩岩石地球化学、LA- ICPMS锆石U- Pb同位素年龄和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结果表明,花岗岩的侵位年龄为131. 8±0. 9 Ma,富硅、富碱、贫钙、贫铁,具有较高的Rb、Th、U、Ga、Zr和Y含量,较低的Sr、Ba和Nb含量,稀土配分曲线呈现典型的“海鸥式”分布特征,显示强烈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蛛网图显示明显的Ba、Sr、Nb的负异常。其高SiO2含量和Rb/Sr值、低Ba、Sr含量具备江南造山带东段皖南地区A型花岗岩的典型特征。岩体具有同源岩浆演化特征,源区可能存在磷灰石、钛铁矿的分离结晶作用,而辉石类的分离较少。伏岭岩体主要来源于地壳中镁铁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其地球化学特征继承于源岩。锆石εHf(t)变化范围较小,均在-7. 0~-4. 6之间,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1478~1630 Ma,伏岭花岗岩可能由中元古代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伏岭岩体的形成可能受到碰撞作用的影响,岩体形成于后碰撞期,中元古代的基底岩石被大范围的熔融,从而产生了伏岭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