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段雯娟 《地球》2014,(1):68-7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大,每年新增垃圾约100亿吨,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之一,许多城市已经陷入垃圾的包围之中。对垃圾泛滥成灾的现实,世界各国的视线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如何控制和销毁垃圾这一老问题上,  相似文献   
32.
监测治理PM2.5成为北京市2012年政府"一号实事",消息一发布,瞬间在网络上传播开来。人们不只是转载消息,更多的在传递惊喜。从陌生的专业符号,到民间自发"我为祖国测空气",再到人们见面打招呼的调侃,到如今荣登北京市政府实事"头把交椅",短短数月时间,PM2.5的惊艳成名路寄托了都市人怎样的渴望,传递出哪些惊喜?要说第一份惊喜,先要问PM2.5为  相似文献   
33.
史前时代东西方交流及其对人类生产方式变化的影响是备受关注的前沿科学问题。甘青地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关键区域,考古研究显示该地区的跨大陆文化互动始于齐家文化时期(4300~3500 a B.P.)。作为铜石并用时代的重要文化类型,齐家文化早期(4300~4000 a B.P.)至晚期(4000~3500 a B.P.)先民生产方式发生了显著改变。然而,已开展的植物考古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肃西部和青海东部,甘肃中、东部的研究相对薄弱,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变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尚不清晰。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对甘肃中、东部7处齐家文化时期遗址的植物大遗存进行研究,将其与已有研究结果对比,分析了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业结构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齐家文化早期,甘青地区东、西部的农业结构均以粟(Setaria italica)为主、黍(Panicum miliaceum)为辅,这可能与粟的高产性和水分利用的高效性等有关;齐家文化晚期,西亚起源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大麦(Hordeum vulgare)传入甘青地区,西部的农业结构转变为粟黍农业为主、麦类农业为辅,但甘肃东部依然延续前期以粟黍为主的单一农业结构,这可能源于不同地区对气候趋于冷干的响应程度不同。本研究显示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时期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时空变化受到史前东西方交流和气候变化与局地环境等因素的共同影响,有助于理解史前东西方交流关键时期和区域人地关系演变的过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34.
南京直立人生存环境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京直立人生活的时代为350000年前的中更新世中期,其生活环境为亚热带环境,气候温和,温差较小,但有干,湿交替变化。此后气候环境则趋于变干  相似文献   
35.
碳循环及对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碳循环及全球变暖已成为影响气候变化、人类生存环境和经济共同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问题,引起了全球科学、政治、外交政策等部门的重视。本文着重探讨碳循环的由来、生态系统与碳循环的科学相关、在碳循环方面,中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科学技术方法以及碳循环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改进等问题。  相似文献   
36.
三峡库区坡耕地退耕与粮食安全的空间分异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已在全国逐步开展。坡耕地退耕使耕地数量减少,并影响到退耕地区粮食产量减少,尤其在坡耕地分布集中、交通不便地区的尤为突出。本文利用GIS技术对三峡库区坡耕地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三峡库区坡耕地退耕后粮食安全隐患产生的原因,初步揭示了粮食供需矛盾的空间差异,并结合交通便利状况,划分粮食安全区、警戒区,危机区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域。  相似文献   
37.
西沙群岛星虫类研究Ⅲ石管星虫属Lithacrosiph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连续报道南海西沙群岛星虫类的第三部分即石管星虫属(Lithacrosiphon)。本属系1902年由Shipley氏订立。据文献记载属中的种均分布于热带海,通常钻孔于珊瑚石中。作者仅鉴定了马岛石管星虫(Lithacrosiphon maldiuensis Shipley)一种。本属在中国海是首次记载。  相似文献   
38.
付萍杰 《测绘学报》2022,51(2):312-312
土壤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载体,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可见光-短波红外(VNIR-SWIR)高光谱和X-射线荧光(XRF)技术的发展,因其具有光谱信息量大、高效便利、可无损监测等的优势,在土壤重金属浓度监测中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果。总结其应用成果来看,只能借助光谱域变换反演土壤Cu、Pb浓度,鲜有对Cu、Pb污染土壤光谱从频率域角度进行局部细节信息的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39.
泥河湾古湖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早期古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泥河湾盆地位于汾渭裂谷系的东北端,是裂谷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近纪初恒山-大同一带发育软流圈上涌柱,导致岩浆喷发和地壳变薄,距今25~24Ma,阳原-石匣一带开始沉陷形成盆地,北侧出现伸展造山带。受到挤压作用使盆地内地壳缩短并在盆地南侧形成台地。上新世末至早更新世为盆地沉陷最盛时期,泥河湾古湖形成。距今2.0~0.8Ma,该地区为温和的温带气候环境,有的时段为亚热带气候,同时火山喷发的火山灰和风成沉积为盆地土壤提供了丰富矿物质养分,湖泊周边地区动植物繁盛,为早期古人类在此栖息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该裂谷型盆地是适于早期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区,泥河湾盆地将是我国最有可能发现早期古人类化石的地点。  相似文献   
40.
距今7000年来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古代人类生存环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河南郑州西山遗址同期山麓洪积成因的自然沉积剖面样品的有机碳、炭屑含量、碳氮比值和孢粉进行了分析,根据其实验结果,结合平原地貌与物质组成特点,分析了该地区 7000aBP古代人类生存的气候与环境特征,得到如下结论:1)7300 aBP以来气候变化大约以2900aBP为界,在此之前以暖湿为主,当时当地的气候大体与今日的江淮地区的气候相当,台地上宜旱作,有机碳反映出暖湿期内至少存在5个干旱时段。到2900 aBP以近,气候旱化趋势明显,与当地现今气候接近。2)当地的地貌条件是洪积成因的向东向南倾斜的宽阔平原,虽有枯河穿过,因其具有冲沟性质而无泛滥之苦,又平原的组成物质下部是更新世洪积黄土层,顶部为全新世黄土层,很适合古代人类居住和进行旱作农业耕作活动3)以土地氮量供应不足为标准进行判断,至少在7 300 a BP前后这里已开始了旱作农业活动,这种判断与本地区以草本花粉为主的孢粉分析结果是吻合的。在炭屑浓度上,表现为早期D(炭屑长轴直径)<50μ的具有n×102 片/ 厘米3,D>50μ的只在近5000 aBP才断续出现,这种变化与耕作施肥技术的进步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