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武汉后湖浮游植物现存量与生产量季节变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戎克文 《湖泊科学》1994,6(2):151-160
根据1990年5月—1991年4月武汉后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现存量和生产量的周年资料分析,绿藻、硅藻、蓝藻为优势类群;现存量和生产量高低次序依次为:秋、冬、夏、春。并以浮游植物群落生态作为主要依据对后湖的营养状态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22.
Net primary production (NPP) of crop represents the capacity of sequestrating atmospheric CO2 in agro-ecosystem, and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errestrial carbon cycling. By linking the Crop-C model with climate change scenario projected by a coupled GCM FGOALS via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iques, crop NPP in China was simulated from 2000 to 2050. The national averaged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from FGOALS is projected to increase by 1.0℃ over this period and the correspond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is 535 ppm by 2050 under the IPCC A1B scenario. With a spatial resolution of 10 ×10 km^2, model simulation indicated that an annual average increase of 0.6 Tg C yr^-1 (Tg=10^12 g) would be possible under the A1B scenario. The NPP in the late 2040s would increase by 5% (30 Tg C) within the 98×10^6 hm^2 cropland area in contrast with that in the early 2000s. A further investigation suggested that changes in the NPP would not be evenly distributed in China. A higher increase would occur in a majority of regions located in eastern and northwestern China, while a slight reduction would appear in Hebei and Tianjin in northern China.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rop NPP change are attributed primarily to the uneven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change.  相似文献   
23.
有机磷农药遗传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磷农药是国内生产和使用最多的一类农药,生产量占全国农药总产量的一半以上。南于其杀虫范围广、毒性较小等特点,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上被广泛使用,但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一般在喷施液体农药时,仅有20%左右附着在植物上,1%~4%接触到害虫,其余40%~60%落到土壤,5%~30%的药剂漂浮于空气中,产生大气污染,大气中的农药又可通过降水返回陆地。  相似文献   
24.
《地理教学》2012,(15):51-53
第Ⅰ卷 图1示意2008年中国、美国、印度、日本四个国家的煤炭生产量和消费量。读图1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1-2题。  相似文献   
25.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是世界主要的天然气消费地区,天然气消费量约占世界消费总量的53.92%,而其天然气储量和产量占世界总量的9.87%和43.85%。  相似文献   
26.
以800多块样地资料及森林和草地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按县级为单位估算了青海和西藏两省区的自然植被总生物量,分别为2.586×108t和1.282×109t.建立的QZNPP模型显示,随着温度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S型曲面递增,且其递增速率随降水量增加而加快;当年均温度0℃~10℃和年降水量400mm~1000mm时,生物生产量增长最快;当年均温度>11℃和年降水量>1 100mm时,生物生产量趋向于20t/hm2·a;在年均温度<0℃时,相对降水量的增加,生物生产量呈缓慢的递减趋势,说明这时温度是影响生物生产量的主导因子。两省区115个县的生物量现实分布图显示,生物量最高值出现在西藏墨脱,其次是西藏的察隅、波密、林芝和米林,青藏高原中部及西北部的广阔地区最低。青藏高原自然植被净初级生产量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20t/hm2·a,全区平均为6.03t/hm2·a,低于世界陆地植被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7.
利用青岛市即墨金口养虾场虾池的浮游动物样品 ,计算了虾病暴发前期 ( 1994年 5月~ 7月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量。结果表明 ,浮游动物的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 9.53~ 4 80 .0 0 mg Cm-3,生产量的变化范围为 1.16~ 2 3.73mg C/ m2 d。浮游动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与叶绿素 - a的变化趋势一致。两个虾池的生物量虽然相差较大 ,但有着相近的生产量生产量是评价浮游动物贡献大小的重要指标。因此 ,在养殖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8.
草型湖泊与藻型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生产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较系统地比较了典型草型湖泊(扁担塘)与典型藻型湖泊(后湖)底栖动物优势种类、主要类群及整个群落的周年生产量.结果表明,典型草型湖泊扁担塘底栖动物群落的周年生产量(湿重或带壳湿重)38.926g/穴m2·a雪比典型藻型湖泊后湖47.505g/穴m2·a雪为低.各类群具体情况为,后湖(藻型湖泊)的营养水平较高,更适合苏氏尾鳃蚓等耐污性种类的生长,因此寡毛类生产量较扁担塘的为高;藻型湖泊比草型湖泊更适合铜锈环棱螺等腐生螺类的生长,螺类的生产量也比草型湖泊略高;藻型湖泊摇蚊的生产量较高,原因在于藻型湖泊更适合具有较多耐污种类的摇蚊生长.但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产量的组成看,摇蚊、软体动物、寡毛类等三大类群所占份额相对较稳定,分别为14%-15%、77%-79%、7%-8%.  相似文献   
29.
闫云君  李晓宇 《湖泊科学》2006,18(4):437-442
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河流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间对汉江流域2级河流——黑竹冲河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的生活史和生产力进行为期一周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主要优势种圆顶华溪蟹(Sinopotamon teritisum Dai et al.)生活史周期基本为四年,每年8—10月为主要繁殖季节,衰老个体(体宽〉29mm)在每年的1—2月份死亡较多;现存量在一周年中变化较大,密度9月份达到峰值,为35ind/m^2,生物量在6月达到峰值,为41.7g/m^2;采用体长频率分布法(size—frequency method)测算的周年生产量为151,3071g/(m^2.a),P/B系数为1.4.在其胃内含物中,无形态碎屑占45.4%,虾占10.9%、水生昆虫占35.6%、螺占5.7%、植物组织占8.1%,对次级生产量的贡献率分别10.84%、18.21%、59.49%、9.52%和1.94%.  相似文献   
30.
渤,黄,东海初级生产力和潜在渔业生产量的评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