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40篇 |
免费 | 728篇 |
国内免费 | 473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篇 |
大气科学 | 318篇 |
地球物理 | 652篇 |
地质学 | 1744篇 |
海洋学 | 143篇 |
天文学 | 12篇 |
综合类 | 125篇 |
自然地理 | 2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4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113篇 |
2021年 | 101篇 |
2020年 | 78篇 |
2019年 | 88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94篇 |
2015年 | 94篇 |
2014年 | 135篇 |
2013年 | 133篇 |
2012年 | 151篇 |
2011年 | 176篇 |
2010年 | 177篇 |
2009年 | 144篇 |
2008年 | 162篇 |
2007年 | 158篇 |
2006年 | 153篇 |
2005年 | 148篇 |
2004年 | 132篇 |
2003年 | 113篇 |
2002年 | 97篇 |
2001年 | 75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86篇 |
1998年 | 52篇 |
1997年 | 54篇 |
1996年 | 50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41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40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20篇 |
1988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0年 | 5篇 |
1978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1960年 | 2篇 |
1950年 | 2篇 |
1949年 | 2篇 |
1948年 | 6篇 |
1946年 | 7篇 |
1943年 | 2篇 |
1942年 | 2篇 |
193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3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141.
142.
甘肃省东部旱作区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甘肃省东部旱作区的气候条件,降水补给作用及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特殊性,导致土壤水分具有独特的时空分布规律,麦田2m土层水分的周年变化呈一峰一谷型,可划分为旱季失墒消耗阶段和雨季蓄墒贮水阶段;其垂直变化呈“S”型,可划分为水分多变层、过渡层及稳定层。 相似文献
143.
以数控机床零部件的制造工艺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改进的制造工艺FMECA,通过梯形模糊数评判的方法确定出工艺FMECA中风险优先数的排序,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确定出工艺系统的风险等级,有效地找出薄弱工艺环节并采取改进措施,从而提高数控机床零部件制造工艺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4.
145.
通过对江苏地区及南黄海海域历史地震资料特点分析,将研究区历史地震类型分为相对安全类和相对危险类,并对地震类型的统计结果、地理分布特征及构造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① 江苏及南黄海地区绝大多数中强以上历史地震类型为相对安全类,仅有13.8%的中强以上历史地震为相对危险类;② 江苏陆地、长江口以东海域和南黄海北部坳陷地区以相对安全类地震为主,苏中沿海南黄海海域地震类型分布较为复杂,相对安全类和相对危险类地震类型比例基本相当;③ 研究区历史地震类型统计结果和空间分布特征与现代地震序列类型实况非常吻合,反映本区地震活动具有继承性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以作为江苏省地震应急工作中震后早期趋势判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6.
147.
148.
为研究四川盆地显著地震与四川及邻区强震的关系,通过系统分析了1980年以来四川盆地4.5≤M≤5.0地震与四川及邻区M≥6.0地震的对应情况,并对其预报效能进行统计检验,试图为四川及邻区强震的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盆地4.5≤M≤5.0地震对四川及邻区M≥6.0地震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优势发震区域为巴颜喀拉块体中东部和川滇交界地区,发震优势时间为160天内。由此可见,四川盆地4.5≤M≤5.0地震可作为四川及邻区M≥6.0地震的中短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9.
南极地区大气环流的流体物理实验(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一系列物理实验,研究了南极大地形及其表面冷却对南极附近大气环流的影响.实验中的主要动力相似参数是热力Rossby数R_(OT)及Taylor数T_a.实验表明,在与大气接近的实验参数值条件下,在南极上空,在流体下层形成向外的排溢流,在中高层形成极地涡旋.极地涡旋包括3~4个沿极圈按顺时针方向东移动的低压槽,形成沿极地外围的行星波环流结构.发现东移行星波的波形及强度有准周期低频振荡,其振荡周期相当于地球大气的21d.东移的槽在110°E以东逐渐发展,在160°W的Ross海附近发展得最深,再往东则逐渐减弱.实验表明,南极大陆地形及其地面冷源强迫作用,对南极附近大气环流特征的形成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50.
蒋延林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08,29(6):57-64
地震预报是建立在观测数据基础上的研究,地电阻率、地电场是观测地下介质电性结构随时间的变化,要求观测系统有足够的分辨率和长时间范围的测量准确度。这就要求拥有先进的观测仪器和优良的观测场地,高邮地震台采用ZD8BI地电阻率仪器和ZD9A地电场仪器进行观测,并严格按照《地震及前兆数字观测技术规范》、《地震台站观测环境技术要求(第2部分,地磁观测)》(GB/T19531.2-2004)和《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1部分:地电阻率台站)》(DB/T18.1-2006)和《地震台站建设规范(地电台站,第2部分:地电场台站)》(DB/T18.2-2006)的技术要求,对观测场地进行认真的勘选和测试,对外线路的走向设计和建设,考虑地电阻率和地磁同场地的供电干扰问题,采取有关措施加以解决。对外线路进行全部地埋方式,解决了风扰和外线路被盗的问题,提高了观测精度,保证资料连续可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