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266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125篇
地质学   50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25篇
综合类   75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2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 毫秒
281.
介绍了通过双路汇聚代替单路汇聚接入的方法,解决了气象市-县宽带网络升速过程中遇到的路由器电口速率瓶颈问题,成功实现了气象市-县宽带网络升速.  相似文献   
282.
作者根据位错模型导出了震级不仅与震中烈度和震源深度有关,而且与极震区面积有关。震中烈度通过应力降和震级联系起来,而极震区面积则通过位错面的面积或震源体积和震级联系起来,使震级与烈度的物理联系更加明确。 用我国的61个浅源地震资料,用逐步回归方法计算出震级M与震中烈度I0、极震区面积(面积单位为平方公里)A0的关系为: M=3.53+0.039I02+0.0178(Ig A0)3,还分别计算出震级与6—8度区面积A6、A7、A8的关系为: M=3.63+0.72 Ig A6,M=5.34+0.718(Ig A7)·(IgIg A7),M=5.92+0.104(Ig A8)2。并外推出震级与5度区面积A5的关系为: M=3.03+0.72 Ig A5。 利用这些关系式来确定历史地震震级比仅考虑震中烈度来确定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83.
为进一步定量分析近年来天津市测震台网编目中发现的Sg震相到时残差比较大的原因,采用多种速度结构模型及适当固定震源深度等途径,对2009~2012年间发生在天津及邻近地区的地震事件计算Pg、Sg震相到时差,并对相关因子做统计分布图。结果表明速度模型变化引起Sg震相到时较大残差的作用更明显,而小范围的震源深度变化对Pg、Sg到时残差影响不大。为进一步改善天津地区的速报精度和计算误差,建议适当降低该区域的S波模型速度值或对该地区的台站增加适当的走时静校正值。  相似文献   
284.
针对如何以端到端可训练的方式重构建筑物轮廓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端到端多残差模块堆叠沙漏网络的建筑物轮廓重构方法。首先,采用多残差模块堆叠沙漏网络提取建筑物角点和边缘特征;其次,利用角点检测模块匹配对应角点的相对位置,以获取候选角点;然后,通过线段采样将候选角点生成候选轮廓线;最后,线验证模块利用候选线段及多残差模块堆叠沙漏网络得到特征图,并验证每个线段是否为建筑物轮廓线,以获得建筑物轮廓重构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SpaceNet建筑物数据集上,本文方法能检测出建筑物角点及边缘,并有效实现了以端到端可训练的方式重构建筑物轮廓。  相似文献   
285.
通过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的新一维速度模型与现有华南速度模型的对比,讨论了新一维速度模型在福建地震观测台网的适用性。理论走时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两个速度模型差异明显,但震中距在0—100 km范围内的震相理论走时相差较小,一定程度上说明两速度模型所给出的本区域地壳平均速度差异较小。对利用18次人工定点爆破记录的地震定位结果的分析表明:当震源深度不受约束时,应用华南速度模型的定位结果精度稍优于新一维速度模型;将震源深度固定为0 km后,应用新一维速度模型的定位结果精度则明显优于华南模型。对19个仙游震群序列事件进行定位的结果显示,由于华南地区速度结构的横向变化较小,应用两模型的地震定位精度结果基本相当,但新一维速度模型定位的发震时刻较华南速度模型普遍早0.61 s左右,因此使得事件定位残差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286.
黄燕  邓喀中  刘君城 《测绘科学》2010,35(5):188-189,91
Lidar的数据过滤是数据预处理的重要步骤,也是获取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的关键。现有很多典型的过滤算法都是基于地面种子点逐渐恢复地面的,比如自适应TIN过滤法、迭代线性预测法,分层恢复过滤法等。初始地面种子点选择的好坏将直接反映到过滤结果的精度上,尤其是对丘陵地区的地形恢复,影响更大。本文对基于种子点的TIN三角网加密法(TS过滤算法)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在种子点选择方法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移动窗口法和最小残差法的混合式种子点选择方法,有效地提高丘陵地区地形恢复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287.
推导了精密单点定位含有粗差观测数据的M-LS滤波原理,对等价权阵采用三段降权函数实现抗差。从新息和残差的协方差关系出发,利用对粗差敏感的残差标准差作为抗差因子。通过迭代减弱卫星间载波残差及其抗差因子的相关性。针对载波和伪距观测值不等观测精度和不相关性,采用双抗差因子实现静态抗差卡尔曼滤波(robust Kalman filtering,RKF)。采用标准卡尔曼滤波、基于新息RKF、基于残差的增益矩阵双抗差因子RKF、基于残差的等价权阵双抗差因子RKF等4种模型,分别对一组实测数据解算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新息RKF对精度较高的载波粗差不敏感;基于残差的增益矩阵RKF对载波较小的粗差抗差效果较差,且发生粗差历元时刻的状态参数与真值偏差较大;而基于残差构造的等价权阵双抗差因子RKF可以非常精确和高效地实现抗差,单个卫星粗差对测站位置参数影响小于1 mm。  相似文献   
288.
针对变分模态分解端点效应处理方法的缺陷和分解过程中需要人为地控制输入参数,会严重影响预测结果,且ARMA模型本身在极值点附近预测精度就不高的问题,该文提出了MVMD-ARMA残差修正电离层预测模型,加强对分解时端点效应的控制,并通过阈值条件,自动选取最优参数,且对预测结果进行了残差修正。实验结果表明,改进模型的绝对残差均值为0.95TECU,分别比ARMA模型和VMD-ARMA模型小0.20TECU和0.11TECU;残差标准差均值为0.67,分别比ARMA模型和VMD-ARMA模型小0.17和0.09;平均相对精度的均值为88.64%,分别比ARMA模型和VMD-ARMA模型高2.56%和2.23%。  相似文献   
289.
本文针对位场向下延拓的不适定问题,在分析最优化算法中高斯-牛顿法基本原理及滤波函数滤波特性的基础之上,提出基于正则参数指数递增计算方法和残差最小步长准则的改进高斯-牛顿法。基于理论重力模型和航磁实测数据的对比实验表明,改进后得到的自适应迭代法具有相对较高的位场向下延拓精度和很好的收敛性。  相似文献   
290.
针对油田井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GNSS)动态变形监测中存在的多路径效应,限制了变形监测的精度,提出一种BDS(Beidou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双频单历元恒星日滤波方法削减多路径效应。该方法针对北斗导航卫星系统BDS不同类型卫星,通过单差残差序列提取多路径误差,并基于观测值域对各颗卫星单差残差序列进行改正,再利用LAMBDA方法固定模糊度,解算坐标。通过油田井架模拟及实际监测数据,对多路径误差改正前后的单差残差以及基线解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削弱油田井架环境的多路径效应,提高定位精度。在模拟试验中,东北天方向精度较改正前提升46.4%、35.5%、42.7%;实际工程监测试验中,东北天方向精度较改正前提升14.7%、11.4%、19.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