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66篇
  免费   1444篇
  国内免费   1198篇
测绘学   115篇
大气科学   30篇
地球物理   2216篇
地质学   4282篇
海洋学   833篇
综合类   458篇
自然地理   17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272篇
  2021年   259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325篇
  2018年   182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254篇
  2015年   243篇
  2014年   330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325篇
  2011年   310篇
  2010年   300篇
  2009年   325篇
  2008年   315篇
  2007年   243篇
  2006年   251篇
  2005年   217篇
  2004年   241篇
  2003年   219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221篇
  2000年   198篇
  1999年   211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63篇
  1996年   168篇
  1995年   171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130篇
  1992年   148篇
  1991年   140篇
  1990年   153篇
  1989年   111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3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4篇
  1942年   6篇
  194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谢锦龙  黄冲  向峰云 《地质科学》2008,43(1):133-153
南海西部海域构造复杂,主要发育有北东—北东东向、北西向和近南北向3组深大断裂。其中,北西向断裂与板块汇聚、碰撞有关,多具走滑性质;北东—北东东向断裂具有与中国东部裂谷盆地相似的发育特点,呈张扭性质;近南北向断裂可能是南海在扩张活动期间于洋、陆壳过渡部位形成的走滑调节断裂,是洋盆扩张的西部边界。新生代里,南海经历了4次成盆事件与3期扩张活动,盆地经历了古新世—中始新世陆缘断陷、渐新世—早中新世扩展与中中新世以来的热沉降3个演化阶段。陆缘断陷阶段的充填系列主要是北东—北东东向与北西向的河流—冲积扇、湖泊沼泽等陆相沉积及火山岩等;盆地扩展阶段表现为中-小型断陷、断-坳陷逐渐复合与联合为大-中型坳陷,古地理格局逐渐由河流与湖沼陆相环境演变为滨海至浅海相的沉积环境;热沉降阶段的成盆活动逐渐减弱以至停止,地层表现超覆,盆地出现联合迹象。结合以往勘探与油气资源调查成果分析,认为南海西部海域陆架陆坡区发育的大-中型沉积盆地石油地质条件良好,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勘探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22.
塔里木西部地区古生代断裂活动的方式和机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系统的地震剖面解释及其与塔中地区的对比,本文探讨了塔里木西部地区古生代断裂活动的方式和机制。玛东断裂带是一条宽阔的北东向盖层滑脱型褶皱冲断带,前展式向东南扩展,冲断作用发生在奥陶纪末。巴东断裂(吐土休克Ⅱ号断裂)为北西向基底卷入型冲断带,奥陶纪末和中二叠世末发生冲断。巴西断裂和塔参2井南断裂是海西期的正断层。塔里木古板块古生代的发育受邻侧的造山带演化制约,近东西向和北东向断裂奥陶纪末的冲断是继承基底构造发育的。塔中地区的近北西向断裂是晚寒武世的新生断裂,加里东运动可分为两幕:奥陶纪末的冲断(艾比湖运动)和晚志留-中泥盆世的冲断-走滑,后者向西明显减弱。塔里木西部的部分北西向断裂(如康西断裂)可归入塔中北西向断裂系。北东向的玛东断裂带是其西的向北(东)冲断的吐木休克断裂带与其东的向南偏东冲断的塔中8-1井——塔中5井断裂带之间的调节断层。  相似文献   
23.
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自北向南可分为基底冲断带、箱状背斜带、梳状背斜带和挠曲褶皱带,东西方向上可分为西段、中段和东段。本文分段叙述了各变形带的变形特征,指出东段箱状背斜带不发育,秋里塔格山脉(构造带)东延未进入东段,因而总体看自西向东变形强度减弱,地形上趋于夷平。该冲断带的形成经历了两次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中新世和早(-中)更新世;相应地,该带可分为南、北两个"盆""山"亚系统,两者在地层记录、变形期次和变形机制上尚有若干差异。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的发育,除了受南天山的冲断和向南扩展引起的近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控制外,还受到基底断裂在新生代的活化和膏盐层底辟的制约,前者以近北西向的构造变换带及其共轭发育的近北东向断层最为重要,后者既控制了秋里塔格山脉的形成(主要受垂直的挤压应力场作用),也在库车前陆褶皱冲断带东西方向的变形分段中起了重要作用。文章还讨论了变形与地貌发育的关系和在油气勘探中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徐晓东 《探矿工程》2008,35(1):30-32
矿山充填钻孔系统是矿山采空场充填的新方法,其充填钻孔及充填管安装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矿山充填系统寿命及功用.结合一个钻孔充填管断裂事故,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探讨矿山充填钻孔的施工技术及施工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5.
嵩县螃蟹沟隐爆角砾岩体与钼金矿化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螃蟹沟隐爆角砾岩体是河南省嵩县西北部众多含钼、金角砾岩体之一,这些角砾岩体具有成群、成带分布的特点.螃蟹沟角砾岩体的定位与分布受北西向背形、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构造的复合控制,由燕山期钙碱性岩体与岩脉的侵入,以及随后发生的隐蔽爆发-坍塌作用而生成了角砾岩体.其中包括了震碎角砾岩、隐爆角砾岩、侵入角砾岩及坍塌角砾岩.岩体被后期断裂构造作用所复合叠加,致使钼、金富集成矿,形成"多型一体"的钼金矿床.  相似文献   
26.
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根据野外调查,并综合前人的研究资料,对鲁中南地区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鲁中南隆起区第四纪断裂活动具有时空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第四纪时期断层活动强度变化和断裂活动的群集性以及第四纪晚期断裂活动段分布的局限性上。对于鲁中南地区而言,活动断层可以分为中更新世中期(500kaBP)至晚更新世初期(90kaBP)活断层和晚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早期活断层两类;其中前一类(主要是中更新世断裂)断裂数量较多,分布较为广泛,而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的活动断裂段的数量较少,分布较局限。它们对地震的控制能力不同,前者可控制5.5级左右的地震,而后一类可控制6-7级地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
28.
研究了2003年10月采于珠江口5个站位的沉积物剖面酸挥发性硫化物(AVS)和同时提取的重金属(SEM:Pb,Zn,Cu,Cd,Ni)。其中,站位1、2位于中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小,为0.25—4.06μmol.g-1;站位3、4位于西滩,其沉积物的AVS含量变化范围较大,为0—26.09μmol.g-1。中滩和西滩沉积物的AVS含量均随深度增加。西滩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接近于零,这可能与该水域较强的底层流和沉积物的再悬浮作用有关。站位5位于珠江口外侧,其表层沉积物的AVS含量相对较高,且垂向变化较小,可能是还原性沉积物间歇性再悬浮后重新沉积的结果。站位1、2和5沉积物中同时提取的重金属含量大体在0.95±0.2μmol.g-1范围内,随深度增加略呈下降趋势;而西滩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相对较高,为1.43—2.42μmol.g-1,且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随深度增加呈明显下降的趋势,表明珠江口西滩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有加重的趋势。对AVS/SEM摩尔比值和单个金属的毒性效应研究显示,珠江口内尤其是西滩的表层沉积物存在重金属污染,对其中生活的底栖生物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29.
根据1987年6,8,11月和1988年2月4个航次珠江口伶汀洋的调查资料,分析了溶解氧的特征。结果表明:溶解氧含量表层均高于底层,周年变化呈现从夏季到冬季逐渐上升,且明显受珠江径流的影响,溶解氧(基本上是不饱和状态)与盐度成负相关。有机物和营养盐均影响溶解氧,但水温仍为溶解氧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30.
珠江口现代沉积速率及其反映的沉积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分析了珠江河口海区泥沙来源及淤积动态,采用以历史海图分析对比为主,~(210)Pb测年数据校核等方法,参考有关沉积速率定性方面的标志,推算出珠江口不同地段的现代沉积速率,并相应划分出高速率沉积、快速率沉积、中速率沉积和慢速率沉积或稍有侵蚀等4个分区.进而,还论述了沉积作用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