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41篇 |
免费 | 192篇 |
国内免费 | 35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01篇 |
大气科学 | 122篇 |
地球物理 | 255篇 |
地质学 | 738篇 |
海洋学 | 276篇 |
天文学 | 28篇 |
综合类 | 224篇 |
自然地理 | 1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0篇 |
2023年 | 31篇 |
2022年 | 45篇 |
2021年 | 47篇 |
2020年 | 37篇 |
2019年 | 58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8篇 |
2016年 | 33篇 |
2015年 | 51篇 |
2014年 | 139篇 |
2013年 | 67篇 |
2012年 | 105篇 |
2011年 | 152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126篇 |
2008年 | 118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83篇 |
2004年 | 100篇 |
2003年 | 51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23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35篇 |
1997年 | 23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9篇 |
1991年 | 16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篇 |
1986年 | 3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45年 | 1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23.
“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周边区域风灾现场调查与多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2015年6月1日21:30左右长江湖北监利段发生"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特大事故。本文根据事发周边陆地区域现场天气调查结果,结合卫星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认为,6月1日21:00-21:40左右事发江段和周边区域发生了下击暴流导致的强烈大风灾害,最强风力超过12级,并具有空间分布不连续、多尺度和强灾害时空尺度小等特征。事发周边区域北部受中气旋影响陆地区域(顺星村、老台深水码头、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新沟子养鸡场附近等)灾情较南部阵风锋及其后侧下击暴流影响的陆地区域更为显著。综合雷达观测资料和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判断多数调查点灾害为显著微下击暴流所致,其中老台深水码头有龙卷发生的可能。导致此次风灾的强对流风暴气流具有显著的多尺度性;事发周边区域北部的四台村养猪场附近树林中同时发生了多条相邻的微下击暴流条迹,呈现出辐散和辐合交替分布的特征,展示了此次强对流风暴中大气运动的复杂分布特点。虽然下击暴流会伴随中小尺度的涡旋特征,但此次现场调查发现的与下击暴流相联系的辐合特征水平尺度仅几十米,远小于弓形回波两端的书挡涡旋或者中涡旋等几千米级的水平尺度。 相似文献
24.
25.
中山站至DomeA冰川学考察断面是国际ITASE计划的核心断面之一。首次利用GIS开展了该断面的数据处理与信息提取 ,采样点的布设与管理。介绍了ADD数字地图拼接与裁剪 ,野外数据和BEDMAP数据地理坐标投影变换的方法。利用ArcView内插等高线方法对GPS导航仪高程数据进行了校正。沿考察路线提取了BEDMAP的冰下基岩高程和冰厚度数据 ,以及冰盖表面的坡度与坡向数据。指出应进一步开展该断面以及兰伯特冰川盆地GIS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6.
底部浮泥表层推移速度分布的ADCP—GPS估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DCP对底跟踪走航观测的流速数据中包含水体底部浮泥、底沙运动信息,对比GPS定位方法算出的水体流速数据可以分离出浮泥相对于GPS定位的运动信号,从而达到对底质推移观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7.
28.
29.
对于复合式衬砌隧道,初支受力最危险的时期就是为保证二次衬砌的完整性而分段拆除临时支撑的阶段。依托青岛地铁某暗挖车站,采用现场实测数据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比拆撑前后围岩与初支变形情况,进而对6 m范围内交替拆撑,并以6 m为工作单元间隔拆撑的拆撑方案安全性进行分析。实测数据表明,地表沉降、拱顶沉降及净空收敛在拆撑前后增长量及影响均较小,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可知初支的安全性受支撑拆除的影响较小。研究结论为实现信息化施工提供了依据,也为今后类似工程积累了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30.
高地应力条件下层状地层隧道围岩挤压变形与支护受力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地区普遍出露层片状岩体。由于强度低、自稳能力差、结构强度呈现各向异性等特点,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常引起围岩大变形,导致初期支护结构强烈变形失稳而不得不频繁进行拆换。部分洞段二次衬砌混凝土甚至发生劈裂、掉块的破坏现象,严重影响隧道施工的进度与安全。以兰渝铁路两水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实时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获取大断面隧道围岩与支护系统之间的接触压力,揭示开挖断面不同位置接触压力随时间发展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受围岩结构强度的各向异性控制,隧道开挖后支护受力极不均匀。空间上与围岩变形集中部位一致,时间上变化历时长,且由于开挖方式的影响不易稳定。初期支护钢拱架局部荷载过大而发生侧向扭曲失稳,且监测的失稳发生时间与收敛形变稳定时间相比而明显滞后。根据层状围岩的支护受力特征,提出针对此类岩体更为合理的隧道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