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58篇
  免费   2818篇
  国内免费   3146篇
测绘学   1040篇
大气科学   1817篇
地球物理   4650篇
地质学   6298篇
海洋学   2171篇
天文学   311篇
综合类   954篇
自然地理   1781篇
  2024年   141篇
  2023年   549篇
  2022年   660篇
  2021年   664篇
  2020年   566篇
  2019年   676篇
  2018年   476篇
  2017年   459篇
  2016年   456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830篇
  2013年   594篇
  2012年   775篇
  2011年   761篇
  2010年   798篇
  2009年   746篇
  2008年   737篇
  2007年   653篇
  2006年   705篇
  2005年   673篇
  2004年   578篇
  2003年   680篇
  2002年   693篇
  2001年   640篇
  2000年   491篇
  1999年   390篇
  1998年   441篇
  1997年   366篇
  1996年   360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306篇
  1993年   268篇
  1992年   273篇
  1991年   202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30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37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12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5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尽管对地球的三维结构已有了很多了解,但现有地球模型没有充分引入已知的近地表较大的结构扰动。例如,大陆和海洋地壳结构差异是久为人知的,这种差异在沿着人陆和海洋路径传播的勒夫波和瑞利波的频散表现得很明显,而且在周期小丁100s时这种差异更大。现有的全球模型不能充分解释这种现象,由于全球地壳参数不完整,模型中对地壳结构的考虑是很近似的。因此,地壳厚度变化产生的模型假象延伸到很深处。这可以认为是现存全球模型分辨率不精确的一种表现。为了建立较高分辨率的地球外层(0~200km)模型,必须通过对近地表介质深度分布细节敏感的数据分析获得对近地表结构更加精确的认识。首先,我们分析了大量的基阶勒夫波和瑞利波波形资料,得到了周期40~150s的全球相速度分布图,确定了大约24000条GDSN和GEOSCOPE在1980~1990年间数字地震记录沿短大圆路径和长大圆路径的相速度。为了自动测量相速度,我们发展了非线性波形反演法。在这种方法中,速度和振幅,作为频率的函数,以B-样条展开。波形数据朋来反演B-样条系数,为了避免如振幅谱缺口引起的不良效应,相位模糊的问题引入了明确的光滑度约束。价值函数(最小二乘意义上的最小化)代表了许多局部极小值,并且需要一个较好的初始模型,我们刚群速度积分得到该模型。然后,用这种新方法所得测量结果反演全球勒夫波和瑞利波相速度分布,以球谐函数展开的形式表示。我们给出了直到40阶的相速度分布图。这些分布图作了冈球谐函数展开截断可能引起的人为误差。我们给出了详细的分辨率分析,全球面波层析成像的横向分辨率约2000km。勒夫波相速度,在长周期与已知上地幔结构相关性较高,在短周期与地壳结构相关性较高。同样地,瑞利波相速度与已知构造特征的一致性较好,由于结构采样深度不同,并没有反映出明显的地壳特征。  相似文献   
72.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名教授加德纳在他所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的理论,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观过于狭窄,把智力主要限于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方面,而忽略了对人的发展具有同等重要性的其他方面,他提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  相似文献   
73.
74.
娄昭 《世界地理研究》2004,13(2):109-112
地理环境的结构,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性质的组合,它包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方面,即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笔者在亚、欧两洲自然地理数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自然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特征入手,得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是学习世界区域地理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75.
“三圈环流”是在热力环流的基础上,根据风的形成原理而形成的。“三圈环流”既是“大气运动”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学习“气候的形成和变化”的基础,所以它是本单元的重点和关键。但由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要依赖学生较强的空间概念以及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较差,跨学科的知识迁移能力较弱,所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一定难度。  相似文献   
76.
海洋中尺度涡是一种常见的中尺度海洋现象,研究海洋中尺度涡的分布及运动特性对航运、气候、军事等具有重要作用,海洋中尺度涡的识别是海洋学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运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和框架,对中尺度涡的二维识别和三维结构构建展开研究分析。首先,获取全球海洋再分析数据并进行流线可视化,构建涡旋流线数据集;其次,利用YOLO v5s卷积神经网络对涡旋流线数据集进行训练,并对南海区域中尺度涡进行有效检测。实验结果表明,YOLO v5s训练后得到最优模型经过测试,平均检测精度均值达到了86.10%;最后,根据涡旋检测结果,对检测出的同时刻不同深度的涡旋判断是否属于同一涡旋,确定后进行该涡旋的三维结构构建。  相似文献   
77.
湖泊是地质历史上区域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载体,其沉积物中包含了丰富的环境演变信息。达里湖是典型的草原内陆封闭型湖泊,位于东亚夏季风的北部边缘,地理位置关键。本研究基于在达里湖采集的约238 cm沉积物岩芯 (GDL-1),通过210Pb和137Cs (岩芯上部20 cm)、AMS14C测年,以及沉积物样品中甾醇等生物标志物含量分析,重建了近1800年以来达里湖硅藻、蓝藻等典型藻类含量的演化历史,并结合总氮(TN)、总磷(TP)、盐度(Sr/Ba)和温度(T)等环境代用指标,分析藻类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达里湖典型藻类总量平均为2.03 ng/g(最高6.69 ng/g,最小0.53 ng/g),其中蓝藻占比平均为60%,绿藻和硅藻占比平均为20%;环境因子对硅藻、蓝藻和典型藻类生物量的解释率分别为47.7%、55.20%和48.10%,T、TN和Sr/Ba是影响浮游植物群落的主要影响因素;硅藻占比与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小冰期硅藻占比最高,中世纪暖期占比最低;在达里湖的高盐环境下,湖泊营养盐浓度对藻类的影响受到限制,成为藻类等生长的限制因素;Sr/Ba小于0.9时,硅藻含量与典型藻类总量随着Sr/Ba值的升高而增加,Sr/Ba大于0.9时,典型藻类总量与Sr/Ba值呈负相关关系,而硅藻则表现出对盐度具有一定的耐受性;整体上,近1800年以来,区域或全球性气候事件通过改变达里湖盐度、营养元素浓度和温度来影响典型藻类群落结构。在暖期阶段,蒸发作用增强等导致的湖泊盐度增加成为达里湖典型藻类群落结构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在冷期,营养元素浓度和温度的降低成为湖泊水体浮游植物生物量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8.
本文以松辽盆地西斜坡及周边为例,结合航空重磁异常及其位场转换数据,总结了反映断裂构造和岩浆岩体的航空重磁标志,综合推断了研究区的断裂和岩浆岩分布特征。依托最新采集的高精度航空重磁数据和岩石样本物性测量数据,在井震资料的约束下,采用小波分析、帕克迭代法、导数切线法等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组合,反演了研究区不同构造层的界面深度和厚度。结果表明:上古生界新层系厚度0-8000m,主要分布于东部和北部;中生界厚度和埋藏深度总体表现为东部较厚且埋藏较深、中部与北西部局部较薄且埋藏较浅。北东-北北东向断裂是全区主体断裂,北西向断裂与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共同控制着二级构造单元的形态。断裂构造明显控制了全区的岩浆活动,是岩浆岩上涌的重要通道。研究区具有良好的常规油气、页岩油、干热岩与铀矿等资源的成藏(成矿)地质背景,有利于开展深部新层系油气勘探和能源资源协同勘探。  相似文献   
79.
以Sentinel-2数据为影像数据源,以全国30 m土地利用类型遥感监测数据中的耕地作为农作物空间种植结构提取的基础数据,以县域为尺度,采用多尺度分割结合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对桦南县主要农作物(玉米、大豆、水稻)进行空间种植结构提取研究。结果表明:桦南县2020年玉米种植1.31万hm2,大豆种植0.72万hm2,水稻种植0.64万hm2,主要农作物的总体分类精度为95.22%,Kappa系数为0.89。该方法可以为县域农作物种植结构监测及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0.
根据 2022 年 3 月在胶州湾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邻近海域开展的 8 个站位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探讨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结果显示: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 4 大类 52 种,其中多毛类 23 种,节肢动物和软体动物各 14 种,纽形动物 1 种,分别占种数的 44.3%、26.9%、26.9%和 1.9%。调查海域相对重要性指数 (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 值不小于 500 的大型底栖动物有 5 种,分别为寡鳃齿吻沙蚕 (Nephtys oligobranchia)、膜质伪才女虫 (Pseudopolydora kempi)、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ia)、砂海螂 (Mya arenaria) 和日本大眼蟹 (Macrophthalmus japonicus)。大型底栖动物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 1 194 ind/m2和 24.07 g/m2。Shannon 多样性指数、Margalef 丰富度指数和 Pielou 均匀度指数的均值分别为 2.35、1.65 和 0.59。与历史资料对比,本次调查大型底栖动物类群相似,但平均生物量、栖息密度及优势种都有明显变化。本文可为科学评估海水淡化浓海水排放生态影响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