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7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灰霾过程中的气溶胶特性观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结合太阳光度计、激光雷达以及其他相关数据对河北香河县2007年4月初的一次灰霾天气过程中的气溶胶特性进行了遥感研究。研究表明,在这次灰霾的爆发期间,能见度从20 km下降到3 km左右;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在3个波段上都明显增加,特别是380 nm处的AOD从6日的031增长到10日的140;Angstrom指数(ALPHA)也明显下降,例如340~440 nm处的ALPHA从7日的145下降到10日的099。从AOD和ALPHA在短波处的较大变化、体积浓度谱的粗模态粒子的大量增加和PM10浓度值的变化分析来看,这次灰霾过程中的气溶胶数浓度明显增加,其中还含有大颗粒物的大量导入。激光雷达探测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也显示气溶胶在垂直高度上达到了近3 000 m左右。从微物理特征的变化上看,这次灰霾过程中局地气溶胶的散射能力增强,吸收能力减弱。另外,通过HYSPLIT模式对后向轨迹的模拟和对NCEP数据的分析,发现这次灰霾过程中所包含的大颗粒物的主要源地可能是蒙古地区,所以气溶胶呈现了一定的沙尘气溶胶特征。  相似文献   
22.
2003年深圳市灰霾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利用2003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深圳市灰霾天气的变化规律及其气象要素特征和空气质量情况,总结出深圳市出现灰霾的季、日变化特征、主要影响因素和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23.
不同天气类型广东大气超级站细粒子污染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2年5月至7月期间,以广东大气超级监测站为观测平台,利用单颗粒气溶胶质谱仪(SPAMS)和其他多种环境监测仪器对大气污染现象进行高时间分辨的长期连续观测。以能见度和相对湿度为参考,将天气类型划分为2次灰霾、1次暴雨和多次晴朗天气过程。观测结果表明,SPAMS捕获的颗粒物数浓度与PM2.5和PM1的相关性(R2)分别达到0.538和0.448,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大气颗粒物浓度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浓度变化较大,其中,灰霾天气下,PM2.5和PM1浓度最大小时均值分别达到0.132 ng/m3和0.094 ng/m3。观测结果表明,粒径处于600~800 nm的细颗粒物对该区域的灰霾形成过程起了最为关键的作用。该地区的大气颗粒物类型主要可分为7种:元素碳(EC)、有机碳(OC)、元素-有机碳混合(ECOC)、大分子有机碳(HMOC)、海盐(Na-K)、富钾颗粒(K-rich)和富铅颗粒(Pb-rich)。灰霾天气,各类型颗粒物数量浓度均有一定程度的增加,其中以EC和K-rich的增加最为明显。分析表明,第一次灰霾主要是由于大气光化学反应起到主导作用,而生物质燃烧又增大了灰霾程度;第二次灰霾过程,生物质燃烧产生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4.
本文使用北京地区不同时期(2009年1月和2013年1月)的地基气溶胶观测资料,估算了灰霾天气的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在此基础上结合气溶胶光学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013年1月人为气溶胶光学厚度(440 nm)较2009年1月有所增加,月平均值分别为0.88和0.44;(2)2013年1月灰霾污染中人为气溶胶占统治地位的天数比例是86.7%,高于2009年1月的62.5%;(3)2013年1月人为成分在气溶胶光学厚度(440 nm)中的贡献平均达88%,说明灰霾污染主要是由人为气溶胶造成的。  相似文献   
25.
利用CE318型自动太阳光度计在2010年3~5月期间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沿海城市——天津市在沙尘与灰霾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的光学与物理特性。主要参数包括: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散射相函数、单次散射反照率、复折射指数以及粒子体积谱分布。观测结果表明,在该季节的大气气溶胶光学特性主要受到人为和陆地沙尘的共同作用,不同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的光学与物理特性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6.
齐斌  邹俊丽 《山东气象》2011,31(2):15-17
利用泰安市1971—2009年观测资料,对泰安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泰安市灰霾天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灰霾天气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秋冬两季占全年灰霾日数的80.7%;灰霾日数1月最多,7,8月无灰霾日;20世纪80年代末期到90年代中期灰霾天气出现较多;20世纪7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泰安市灰霾日数与日照时数、降水量呈反相关关系,灰霾天气多,则日照时数少,降水日数多,则灰霾天气少;低云量与灰霾日数呈正相关关系。进入21世纪,灰霾日数的减少更多是因为环境整治的效果。  相似文献   
27.
利用MODIS卫星、空气质量监测、天气图资料以及后向轨迹分析法,分析研究了2010年11月4~6日发生在京津冀地区和东北地区一次灰霾污染过程.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天气系统演变过程中,上述两地区的污染过程表现出内在的联系,即此次东北地区的灰霾过程主要是京津冀地区灰霾输送影响的结果,其影响通道是渤海湾及与其毗邻的辽河...  相似文献   
28.
张丽  张立杰  力梅 《广东气象》2014,36(6):50-52
利用深圳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数据和竹子林大气成分站颗粒物、污染气体的浓度资料,对典型灰霾过程粒子浓度的日变化的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变性高压脊控制下,污染物浓度在晚上交通高峰期达到最大值,人为排放和稳定的层结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热带气旋外围下沉气流控制时,污染物浓度日变化有3个峰值,并且中午的峰值高于早、晚交通高峰期的峰值,光化学污染明显;在低槽或切变线影响下,早、晚交通高峰期的峰值高于中午的峰值,人为源排放成为主要的污染物来源。  相似文献   
29.
基于地基遥感的灰霾气溶胶光学及微物理特性观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近年来北京地区冬季频繁遭受灰霾污染的侵袭,在2013年1月又出现了长时间、大范围的严重灰霾污染天气,引发广泛关注和热议。为了解北京地区2013年1月严重灰霾污染过程中大气气溶胶特性,本文基于地基太阳-天空辐射计CE318观测数据,反演了气溶胶光学和微物理参数,并据此对1月份第二次严重污染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研究表明:(1)2013年1月北京地区灰霾污染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较大,在440 nm处均值达到0.87,在个别严重污染天气下高达3左右;(2)气溶胶光学与物理参数与灰霾过程密切相关,Ångström指数由清洁大气时的1.3降到灰霾污染时的0.95,复折射指数虚部均值由污染前的0.04下降为污染过程中的0.01,单次散射反照率均值则由0.73增大到0.92,同时不对称因子均值从0.58增大到0.67;(3)灰霾污染过程中细模态气溶胶比例较高,占总体积比例平均达到73.0%,最高达90.5%,在灰霾污染中气溶胶细模态平均峰值半径随光学厚度增大而增大,清楚表明了灰霾过程中颗粒物的吸湿增长效应,粗模态平均峰值半径随光学厚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污染最严重时,粒子谱分布峰值半径约为0.43 μm。  相似文献   
30.
京津冀平原地区灰霾天气的年代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首次利用高时空密度机场逐时能见度和天气现象的历史数据(1961~2006年), 对京津冀平原地区的灰霾天气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1)该地区的灰霾天气具有年代演变特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该地区的灰霾天气从局地性演变为区域性;(2)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 该地区的大城市(如北京和石家庄)灰霾天气日数呈增加的趋势, 而中小城市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考虑到这一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的现实, 而中小城市的灰霾却表现出减少的趋势, 这一现象从污染控制的角度值得关注和借鉴;(3)20世纪70年代以前, 北京与石家庄的灰霾日数基本相同(100 d左右), 但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石家庄地区急剧增加并大幅超出, 超出的幅度近100 d左右;考虑到城市化对灰霾的影响以及北京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大于石家庄地区, 这一现象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