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37篇 |
免费 | 1181篇 |
国内免费 | 935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26篇 |
大气科学 | 1583篇 |
地球物理 | 1744篇 |
地质学 | 1871篇 |
海洋学 | 467篇 |
天文学 | 114篇 |
综合类 | 356篇 |
自然地理 | 1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114篇 |
2022年 | 168篇 |
2021年 | 203篇 |
2020年 | 155篇 |
2019年 | 188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143篇 |
2016年 | 160篇 |
2015年 | 199篇 |
2014年 | 266篇 |
2013年 | 220篇 |
2012年 | 261篇 |
2011年 | 238篇 |
2010年 | 250篇 |
2009年 | 249篇 |
2008年 | 261篇 |
2007年 | 264篇 |
2006年 | 229篇 |
2005年 | 238篇 |
2004年 | 230篇 |
2003年 | 256篇 |
2002年 | 233篇 |
2001年 | 237篇 |
2000年 | 189篇 |
1999年 | 170篇 |
1998年 | 142篇 |
1997年 | 178篇 |
1996年 | 181篇 |
1995年 | 155篇 |
1994年 | 136篇 |
1993年 | 129篇 |
1992年 | 94篇 |
1991年 | 102篇 |
1990年 | 104篇 |
1989年 | 80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6篇 |
1986年 | 29篇 |
1985年 | 24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20篇 |
1982年 | 28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14篇 |
1979年 | 13篇 |
1978年 | 6篇 |
1975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34年 | 7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岩溶坝区透水参数的随机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坝区的渗透特性受高应力场的作用,使其固有的非均质各向异性更趋复杂,采用确定性的方法不能准确的描述其本质特性。本文在对岩溶坝区透水性随机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渗透随机性的数学描述。考察岩溶坝区主要的两场作用,即渗流与应力场的耦合。基于Taylor随机有限元建立了渗流应力耦合的随机微分方程格式,并对耦合随机模型反演求解渗透参数提出了思路。 相似文献
992.
水体的自动提取对于洪水监测、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SegNet_CRF语义分割方法,可从遥感影像上自动提取水体。首先,在SegNet编码器和解码器之间植入空洞卷积特征提取块,融合不同尺度的特征,然后在分类后处理中引入条件随机场,对提取结果进行精细化处理,最后与FCN、经典SegNet网络水体提取结果对比,结果表明,SegNet_CRF网络结构在Recall、Precision以及F1-score指标上都有所提高,水体提取结果更加准确完整,抑制噪声能力更强。SegNet_CRF网络可有效地实现水体提取任务。 相似文献
993.
利用1993年7月逐日08时850hPa高度场及风场资料,分析了该月压能场特征,得出等压能线密集带与我区暴雨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在分析的基础上初步总结出用压能场预报我区暴雨的指标,并进行历史回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94.
研究了1988年11月至1990年10月近2a时间内,在22-36°N,98-104°E地区连发性的5次6级以上迁移地震与地电前兆的时空关系。结果表明,这组连发性迁移强震发生之前,地电前兆在南北两地区观测到两个应力相对集中区。 相似文献
995.
在气候变化研究中,存在着大量两个变量场之间的相关问题,本文利用场相关理论分析了四川6~8月降水场与16个环流指数的相关关系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1)1~5月的环流因子中,亚洲经向环流指数、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北半球极涡中心强度是影响四川汛期降水的最显著因子2)1~5月环流指数对四川夏季降水空间分布的影响主要是东西振荡分布3)四川主汛期降水变化的敏感点在康定、雅安和广元、内江4)4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西伸明显,汛期川西北产生多雨, 5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偏北西伸,则汛期川南多雨6)亚洲经向环流对四川降水的影响主要是一致性分布,而且在相关性上主要是正相关7)前期(1~5月)环流指数与夏季降水场的相关关系中,4月和5月的典型变量时间序列存在11年的周期,其余都无周期. 相似文献
996.
通过对1997年夏季长阴雨天的成因分析得出:西太平洋副高受西风环流调整的影响,由异常偏弱偏东的状况突然转强,副高主体北路西伸,脊区没有在广西停留,使广西锋面降雨天气迅速转为辐合线雨带控制,从而形成少见的夏季长时间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频率测深理论的研究,提出了水平电偶极场视电阻率改进滤波算法,并编制了正演计算的实用程序。理论模型计算表明,改进滤波算法 效果好,计算速度快。 相似文献
998.
999.
环形带地震活动能量场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地震活动能量作为随机场,采用自然正交函数(或称经验正交函数)展开方法进行分析,计算单元取为环形,选择7级、6级地震作为样本,计算了这些7级、6级地震前环形带地震活动典型场的时间因子曲线。结果表明,选取的7级、6级地震震例震前环形带地震活动典型场的时间因子曲线明显出现了偏离正常变化的异常,异常出现时间大多在震前3年至临震时。环形带地震活动场分析方法还能够分析发生异常的空间分布情况。最后就环形带地震活动场分析方法的应用效果、参数选取以及应用于实际地震预测工作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00.
热储层由基质系统和裂隙系统共同构成,二者热量传递的方式存在很大区别。仅考虑基质渗透率或裂隙渗透率,与实际采热过程并不相符。只有明确基质-裂隙双重渗透率下热储层的变化规律,才能更为合理、有效地开发地热资源。因此以青海共和盆地地热田GR1井为研究对象,基于热流固耦合理论,运用COMSOL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双重孔隙介质渗透率水流传热模型。通过考虑不同基质渗透率(0,1×10-18,1×10-16m2)、裂隙渗透率(5×10-11,1×10-10,2×10-10m2),得到了储层温度场、应变场、应力场、位移场变化规律。研究发现:(1)仅考虑裂隙渗透率,会高估储层的开采寿命和产出温度;会低估采热过程中储层产生的压应变和沉降量,表明基质渗透率不能忽略。(2)最优裂隙渗透率为1×10-10m2,此时最适宜进行热开采;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储层寿命低于50 a。(3)采热初期,相比裂隙渗透率5×10-11m2时的最大压应变,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时最大压应变提高了2. 74倍;采热40 a,相比裂隙渗透率为5×10-11m2,裂隙渗透率为2×10-10m2时,储层沉降量增加0. 164 05 m,沉降区域扩大3倍左右。所得结论对青海共和盆地干热岩开采过程中渗透率与储层变化规律的研究提供了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