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09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潮汐在地壳运动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池顺良  钟荣融 《地震学报》1993,15(4):508-513
通常认为,潮汐力在造山运动(地槽活动)及岩浆活动等地壳运动中的作用极为微弱,其作用可略而不计.本文则提出潮汐力在岩浆形成、地槽活动及造山运动等地壳运动中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的新观点,并给出了在潮汐力驱动下,岩浆囊形成的潮汐耗散加热模式及潮汐交变力作用下地槽活动、造山过程的初步的力学描述(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62.
黄志扬  徐元 《海洋工程》2017,35(3):83-88
随着航道建设规模和航道里程增加,长航道乘潮水位的计算成为航道设计遇到的新技术难题之一。针对多潮位站控制长航道乘潮水位计算问题,提出了乘潮水位计算的多站联合典型潮曲线法。通过构建典型潮曲线,使乘潮累积频率、乘潮历时、潮波传播延时和潮波变形等关键要素同时呈现。基于构建的典型潮曲线,进一步探讨了长航道全程同一乘潮水位、分段变乘潮水位,以及进港、出港等不同情况下乘潮水位的设计取值方法,并以珠江崖门航道为例进行了实例分析,进一步说明了本方法的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63.
渤黄东海潮波数值模拟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利用考虑引潮力的非线性球面潮波方程,数值模拟渤黄东海的潮波运动,将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作比较。依据所得结果绘制M2,S2,K1,O1和M4的同潮图和潮流椭圆,并进行讨论。研究表明,K1和O1的同位相线在台湾附近先作顺时针方向旋转然后作逆时针方向旋转,该现象是由于大陆架和大陆坡水深分布和台湾存在的结果。同时也发现最大流速时刻比高潮时刻提前,是摩擦和旋转潮液系统中的驻波成份所引起的。对该海区的非线性潮波部分的模拟作了首次尝试。可以看出:M4有18个旋转潮波系统,其中6个作顺时针方向旋转,12个作逆时针方向旋转;在江苏南部海岸和杭州湾口的外海区域以及渤海湾和大部分的莱州湾,由M2引起的潮汐余水位为正,而在海区的其余部分这种余水位为负;由M2引起的潮汐余流总体上向南或向东南方向流动。  相似文献   
64.
利用海平面变化预测模型,预测了渤黄东海未来海平面的上升值。该模型考虑了温室效应和地壳升降。根据潮波运动基本方程和海平面上升的预测值,数值模拟了渤黄东海潮波系统的变化。结果显示,半日分潮(M2,S2)的振幅变化ΔH(或位相变化Δg)有相似的正负分布模式,全日分潮(K1,Q1)的也是如此。考虑和不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得到的正负分布模式,在黄海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别,那是由于在黄海存在一个范围很广的海平面变化年速率为负的区域所致。在我国沿岸主要站点,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主要分潮振幅与不考虑的相比,其中M2分潮的差别最大,其差值范围为-1.8~3.3 cm。在主要站点,利用考虑地壳升降情况下获得的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海图深度基准面、最高和最低天文潮位,与利用原调和常数计算所得的相比,海图深度基准面的变化范围为-12.4~14.6 cm,最高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7~13.0 cm,最低天文潮位的变化范围为-11.9~10.5 cm。  相似文献   
65.
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是珠江河口“网-湾”系统中的特殊地貌结构, 属潮优型河口, 潮波传播受河口湾地形辐聚效应、口门转换效应、潮汐通道辐散效应和底床摩擦等显著影响, 其时空变化复杂。本文根据珠江“伶仃洋河口湾-虎门-潮汐通道”的代表潮位站(赤湾、泗盛围和黄埔)1990—2016年逐日高、低潮位资料, 采用经典调和分析方法提取出主要天文分潮的调和常数, 通过计算获得了分潮振幅梯度及传播速度,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伶仃洋河口湾(赤湾-泗盛围)、潮汐通道(泗盛围-黄埔)和总程(赤湾-泗盛围-黄埔)的潮波传播时空特征。结果表明: 全日分潮的振幅梯度和传播速度年均变化率均比半日分潮大, 其中K1和O1分潮的振幅梯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9%和18%, 传播速度每年均增加1.4%; M2和S2分潮的振幅梯度平均每年分别增加3%和6%, 传播速度每年均增加1%。人类活动导致地形异变, 进而驱动潮波亦发生突变, 伶仃洋河口湾和潮汐通道的M2分潮传播速度突变年份不同, 分别为2009年和2000年。潮波传播速度突变后, 伶仃洋河口湾、潮汐通道两区段的传播速度和振幅梯度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66.
海湾内外的潮波变形及其不对称性影响海湾内外动力输送和水体交换。利用乐清湾内外共9个测站连续潮位进行调和分析,得到该海湾内外各分潮变化规律,利用潮不对称性偏度计算方法确定湾内外潮汐不对称性时空变化特征,比较了主要分潮组合对潮汐不对称性的贡献度,通过数值研究探讨了湾内偏度比湾外偏度值更小的主要成因,分析了湾内外围垦工程对潮不对称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乐清湾内潮汐不对称偏度值为负,表现为落潮占优,同期湾外洞头站偏度值为正,与邻近瓯江、飞云江河口的潮不对称偏度变大、表现涨潮占优的变化规律相反;湾外沿岸各站偏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由落潮占优向涨潮占优变化;潮汐不对称性偏度呈周期性变化,分析确定M2-M4、M2-S2-MS4分潮组合对潮不对称贡献大,该海域潮汐不对称的强度主要由浅水分潮振幅控制,而相对相位则决定潮汐不对称的方向;数值研究探讨表明,湾内大范围的浅滩地形是其潮汐不对称落潮占优的主要原因,围垦将削弱湾内的落潮占优。  相似文献   
67.
基于通用制图软件GMT(generic mapping tools)和中国近海精密潮汐模型,开发了潮汐信息图件制作软件。软件以交互界面设置图幅、验潮站及分区以及等值线分布等信息,可制作主要分潮的潮波图、潮汐类型数与深度基准面等值线分布图。两个测量实例的测试表明,软件可在沿岸潮汐复杂海域制作潮汐信息图件,可作为技术文档中验潮站设计的佐证材料。  相似文献   
68.
象山港潮波响应和变形研究──Ⅰ.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象山港海湾对潮波的响应和湾内潮波变形.结果说明象山港对外海传入的半日潮波的振幅有明显的放大作用.M4和MS4两个浅水分潮在湾内快速增长造成了潮波变形和潮不对称性.潮波非线性的沿程变化和不同区域的潮能耗散说明湖滩与潮波变形关系不大,而湖波非线性在牛鼻水道中的增强对湾内潮波变形是重要的,1/4日分潮在湾内的共振作用也对M4和MS4两个浅水分潮起了放大作用.  相似文献   
69.
对1992年10月~2007年9月AVISO高度计融合资料进行分析,得到东中国海海平面变化速率。根据计算出的海平面变化速率,线性外推50和100a后东中国海海平面。采用ECOMSED模式,模拟出当前以及50a,100a后东中国海潮波,分析海平面长期变化对东中国海潮波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分潮振幅、迟角与现有各分潮振幅、迟角之差有一定的分布模式,振幅在大部分地区增大,迟角在大部分地区减小,在深水大洋区振幅和迟角基本不变,无潮点位置相对于现有各分潮无潮点位置均发生偏移。  相似文献   
70.
基于长序列潮位资料,采用调和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了澳门水域及附近海域历史潮波特性,并建立大范围二维潮流数学模型,以珠澳人工岛及澳门新城A区等大型工程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澳门及附近海域水动力变化特征。研究表明,澳门站的年平均高、低潮位在2005—2008年间发生突变,与岸线变化强度的增大存在直接关系;随着澳门围填海强度逐渐减弱,浅水影响系数逐渐减小,涨落潮历时差逐渐减小;1986—2019年间澳门水域潮位变化幅度较小,十字门水道附近涨落潮历时比由1.16增加至1.19,澳门水域涨落潮不对称现象由上游向外海逐渐减小。围填海工程导致澳门水道潮量减小,涨落急流速普遍减小,澳门新城A区人工岛及珠澳口岸工程附近产生雍水现象,流速亦呈减小趋势;围填海工程使得澳门岸线由曲折变为平缓,使得澳门水域内余流略微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