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0篇 |
免费 | 299篇 |
国内免费 | 2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篇 |
大气科学 | 24篇 |
地球物理 | 537篇 |
地质学 | 283篇 |
海洋学 | 737篇 |
天文学 | 39篇 |
综合类 | 135篇 |
自然地理 | 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从系统辨识的原理出发,给出了确定精密重力仪相位滞后的一种方法,即记录精密重力仪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输出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对仪器的传递函数进行辨识,从而确定重力仪对各潮汐波产生的相位滞后角度.用这种方法对ET-21地潮重力仪进行了相位滞后的确定,并给出这台仪器对15个主要潮汐波的相位滞后角度. 相似文献
122.
新疆南天山环境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新疆强震固定台和流动观测记录的主要和余震加速度资料,选用了三个分向记录都完整的37次地震。震级范围为1.8-6.8级,震中距为几至几十公里。根据用位错理论二维断裂力学模式推导的震源峰值、加速度与环境剪应力场关系式计算了新疆南天山环境剪应力值。计算结果表明,新疆南天山环境应力平均值偏高,这与新疆处于特殊构造环境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23.
本文给出了单位点质量负荷作用在球状成层地球模型上的解。对较新的G-D1066A地球模型求出了n直到10000阶的负荷勒夫数,并利用这组负荷勒夫数计算了格林函数的值。简述了如何利用格林函数计算地球对表面任何负荷的响应。讨论了负荷潮研究在地球物理和海洋学方面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24.
125.
固体潮综合弹性特征参数及其前兆异常演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旨在从物理本质上简明地对各种潮汐观测进行地壳物性信息综合分析,以与地震孕育有关的,既能反映地壳的微变形,又能表征地壳介质弹性特性的参数————勒夫数作为潮汐观测中的物理力学特征参量.用各种潮汐观测资料(线应变、面应变、体应变、倾斜、重力及水位固体潮等)对地表的观测勒夫数进行综合反演计算,以其变化的物理特性和形变特性开展区域孕震力学过程及地震前兆异常综合研究.文中讨论确定了在实际观测中以潮汐理论为基础,进行综合反演与计算地表二阶观测勒夫数的可行途径和方法.以川滇交界地区的各潮汐观测进行了勒夫数h2的实际综合反演计算,对丽江7.0级地震进行了初步的异常分析.结果表明,从丽江地震前的1994年开始,川滇地区较大范围出现勒夫数异常.以异常的演化图象看,其异常在这一地区由南向东南、北、西北迁移(震源区一直处于异常的空区),而最终于1995年12月在该区西北及丽江、永胜一带出现显著持续的异常区,其异常图象清楚地勾划出了未来发震危险区,显示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26.
127.
128.
129.
本文通过资料分析和模型计算,得到地球自转速率长期减慢趋势和周期波动规律的形成原因.潮汐摩擦是地球自转减慢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和圈层角动量交换是地球自转周期变化的主要因素,重力分异造成的地球各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自转变化先慢后快的特殊因素.重力分异将一个均匀的自转地球变为分层的差异旋转地球,在质量向地心集中的同时,自转动能也向地核集中,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慢,使地核自转变快.圈层角动量交换将地球自转动能变为热能,积累在核幔边界,使地壳和地幔自转变快,地核自转变慢.核幔边界积累的热能周期性使外核热膨胀,为热幔柱和火山活动提供了能源和动力,火山活动高峰对应地球自转加快是证据.计算模型表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规律和历史记录证明重力分异和圈层差异旋转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受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约束,地球体积不会有较大的胀缩,国内外测量结果证实了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