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70篇 |
免费 | 299篇 |
国内免费 | 27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7篇 |
大气科学 | 24篇 |
地球物理 | 537篇 |
地质学 | 283篇 |
海洋学 | 737篇 |
天文学 | 39篇 |
综合类 | 135篇 |
自然地理 | 6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45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53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47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39篇 |
2015年 | 35篇 |
2014年 | 81篇 |
2013年 | 70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69篇 |
2010年 | 53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75篇 |
2006年 | 54篇 |
2005年 | 64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63篇 |
2002年 | 63篇 |
2001年 | 66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41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63篇 |
1996年 | 54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50篇 |
1993年 | 49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34篇 |
1990年 | 43篇 |
1989年 | 26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14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6篇 |
1978年 | 2篇 |
1976年 | 1篇 |
1974年 | 3篇 |
194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3.
4.
分析了风暴潮与天文潮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给出了增、减水的解析表达式,指出了潮汐预报精度在增、减水分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潮汐分析预报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6.
7.
机载激光测深中的波浪改正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我国新研制的机载激光测深系统基本配置,提出了3种可供选择的波浪改正计算方案(也称为深度值归算方案),具体分析了3种方案的适用条件和应用范围,并从理论上对3种改正模型的计算精度进行了估算。 相似文献
8.
海岛岸线遥感立体测图精细测量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海岛岸线遥感测图精细测量新方法,该方法直接基于理论定义的海岸线,利用航空影像瞬时水涯线数据在立体测图环境中提取瞬时水位高程;利用海岛周边精密海潮模型和瞬时水位高程推算海岛岸线高程;最后依据海岛岸线高程,采用立体测图方法测制海岛岸线的平面位置。该方法确保了海岛岸线成果的唯一性和连续性,适合大比例尺的大陆海岸线和海岛岸线测量。测试结果显示,在较高精度海潮模型和海面地形支持下,海岛岸线高程精度优于0.2 m,可满足1:2000测图要求。 相似文献
9.
逆气压改正对卫星测高数据反演潮汐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定量分析了逆气压改正对各主分潮潮汐参数反演的影响。结果表明,逆气压改正对Sa的反演结果影响最大,在Sa的实际振幅中,气压变化的平均贡献比率为42%,气压变化使Sa的迟角减小了约27°,而对其他主分潮的影响可忽略不计。建议在应用卫星测高数据时,不加逆气压改正,但在数据处理时,需加Sa分潮的改正。 相似文献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