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8篇
  免费   173篇
  国内免费   173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5篇
地质学   1068篇
海洋学   71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6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4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40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87 毫秒
21.
Flood and desiccation are perceived as two most critical and influential disasters which contradict between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Flood occurs when the water surface could no longer flow the whole water flow, thus, the water flooded. Contradicted to that, desiccation occurs when the water flow contains a low volume of water deposit, thus, the water requirement exceeds the available potential. That condition was caused by land utilization as the consequences due to the increased land requirement for housing or industrial needs. An attempt to overcome the flood, nowadays, is implemented mostly in a structural way, through building canals, implementing rivers normalization, building gateways or building flood control pump which are more directed toward the flood direction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urface flow in an immediate maner to the sea. However, the effort to overcome the flood its self, could be more effective if followed by an effort to increase the soil ability to absorb natural recharge or artificial recharge or by refilling the water into the earth surface. Absorption reservoir used as one of technology alternatives (artificial recharge) could also be used to support the attempt to overcome flood and desiccation. Absorption reservoir is a dam which wa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such as the bottom surface of the reservoir that has a high permeability surface; the surface of the reservoir water is higher (higher aquifer) along with a high permeability, considering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source that has been absorbed and its quality; considering the aquifer category on the water absorption dam;  相似文献   
22.
通过对湖北水江坪河水电站河湾地块寒武系下统龙王庙组上段(∈21l)单斜岩溶含水系统的水动力、温度、水量均衡以及岩溶发育特征分析,提出在单斜岩层中存在2层岩溶结构和2层岩溶水系统,上层岩溶水系统的水位高于正常蓄水位(475m),而深层岩溶水系统的水位低于正常蓄水位(475m).在建库条件下,库水可通过深层岩溶水系统向河湾下游径流排泄,即河湾地块存在岩溶渗漏问题.该结论已得到深孔勘探以及钻孔彩色录像初步查证.  相似文献   
23.
鲍店煤矿突水条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影响鲍店3煤安金井采的3煤顶、底部砂岩和红层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对其突水特征作了简明讨论,应用突水判别模式对本矿十采区作了安全开采评价,划分了可能突水的工作面,对今后的安全开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4.
梁永平  韩行瑞 《地质通报》2005,24(10):1048-1051
岩溶含水介质结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岩溶地下水的富集与运移规律。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含水层的岩性、层组结构类型划分出了4种各具特色的岩溶含水介质结构类型,并对各类介质结构的钻孔单位涌水量进行了系统量化统计分析,为进一步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地下水的富集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5.
李洪庆  魏守忠  杜刚 《地下水》2005,27(1):44-45,49
222团地处三工河流域冲洪积细土平原下游,40多年来的农业生产灌溉,使灌区大部分地区处于潜水临界埋深以上,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分析了灌区潜水埋深动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就竖井排灌区地下水开采量与潜水埋深关系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建立了开采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26.
赵各庄矿14水平的提升高度为-1 200 m,而奥灰水头压力为11.76 MPa.通过研究赵各庄矿底板隔水层厚度及其阻隔水能力,讨论了充分利用有效隔水层,采用局部实施疏水降压开采等防治水技术的可能性;采用突水系数法及弹塑性力学分析法,论证了赵各庄矿深部带压开采煤炭资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7.
种植条件下土壤水与地下水相互转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择天山北麓平原两种代表性作物冬小麦和玉米,人为控制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进行了种植试验,分析研究了种植条件下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机理。计算了不同潜水埋深条件下冬小麦和玉米各生育期和全生长期的实际蒸发蒸腾量、潜水补耗差、包气带土壤储水量变化量及同期的潜在蒸发量,结果表明潜水埋深对土壤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及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引入了包气带一潜水系统水分转化量均衡临界深度(Z0)概念,发现潜水埋深小于Z0时,潜水向土壤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潜水和土壤水同时对作物需水具有重要动态调节作用,潜水埋深越浅潜水的动态调节能力越强,但是潜水埋深过浅又可能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等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当潜水埋深大于Z0时,土壤水向潜水的转化起主导作用,土壤水对作物需水仍具有动态调节能力,而潜水基本失去或完全失去对作物需水的动态调节作用,但是有利于潜水入渗补给,增加地下水资源。  相似文献   
28.
李丰德  鲁新平  车恒武 《地下水》2002,24(3):175-176
本文以昌吉地区东三县的奇台县为例,分析了穿孔管骨架竹帘包裹过滤器在管井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危害性,提出了防止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9.
多层地下水的水头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地下水水头在含水层中的分布已有许多研究成果 ,但在相对隔水层中的分布还缺乏深入研究。主要讨论多层地下水的水头分布 ,尤其是含水层之间的相对隔水层中的地下水水头分布 ,在理论上探讨如何确定地下水对建筑物的浮力。  相似文献   
30.
根据湖北省石首市第二水厂净水厂泵站地层为多层含水层的特点,在基坑施工中采用抽水井抽水和盲井导水相结合的降水方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