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319篇 |
免费 | 327篇 |
国内免费 | 33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74篇 |
大气科学 | 441篇 |
地球物理 | 136篇 |
地质学 | 604篇 |
海洋学 | 475篇 |
天文学 | 6篇 |
综合类 | 102篇 |
自然地理 | 104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18篇 |
2022年 | 143篇 |
2021年 | 156篇 |
2020年 | 117篇 |
2019年 | 110篇 |
2018年 | 86篇 |
2017年 | 76篇 |
2016年 | 96篇 |
2015年 | 88篇 |
2014年 | 134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23篇 |
2011年 | 128篇 |
2010年 | 113篇 |
2009年 | 133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109篇 |
2006年 | 116篇 |
2005年 | 98篇 |
2004年 | 78篇 |
2003年 | 86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57篇 |
2000年 | 71篇 |
1999年 | 63篇 |
1998年 | 50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38篇 |
1994年 | 20篇 |
1993年 | 36篇 |
1992年 | 41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4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15-20世纪大陆泽与宁晋泊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5至20世纪,海河流域南系历史上著名的湖泊--大陆泽和宁晋泊经历了从宽广到干涸的巨大变迁.对于二泊演变的原因,此前学者从未做过专门的分析和研究.本文以明清时期丰富的历史文献为依据,对影响湖泊演变的各大自然和人文因子进行了深入探讨,得出如下基本结论:海河南系水系格局不断变迁导致湖泊水源补给发生迅速改变,是促使湖泊相应发生显著扩张与萎缩,并最终导致湖泊消亡的直接主要动因.此外,来自河流的泥沙淤积,气候的干湿变化,人类拦水筑坝、占垦涸泊等活动加速了湖泊的演变与消涸. 相似文献
102.
地壳块体应力场动力学演变过程仿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动用三维非线性动态有限方法,研究华北地壳块体对渤海、黄海潮汐水位变化的动态响应,得出该块体中各力学量随时间演变的数据结果以及动态、直观的三维体育场映象,并以此探索计算力学与地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从仿真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华北地区近期发生的几次在地震均在应力较大或应力变化剧烈的地点。由于动态载荷 的量级小,计算结果的应力绝对值也很小,因此,字种吻合表明较小的动态载荷下的动态响应揭示了际震构造的特征,显示了 相似文献
103.
104.
这里,曾被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誉为“宝贝的复杂地带”。这里,特殊的地质构造、漫长的地质演变历史,形成数量众多、类型多样、独具特色的地质遗迹景观,多姿多彩,如诗如画。 相似文献
105.
2007年4月1日,一次大海啸地震(MW8.1)使得所罗门群岛俯冲带在一个三联点处破裂。在这个三联点上,澳大利亚板块、所罗门海-伍德拉克盆地板块在不同滑动方向上同时向太平洋板块俯冲。大地震过程中,相关的滑动方向突变使得太平洋板块上部收敛滞弹性变形,这就产生了Simbo俯冲断层之上弧前的局部隆起,潜在地放大了局地海啸振幅。地震周期过程中的弹性形变似乎主要通过上冲的太平洋弧前来调节。这次地震显示了极其年轻的俯冲大洋岩石圈的孕震潜力和横贯坚实地质边界的破裂能力,也显示了引起隆起和海啸的复杂同震滑动的后果。 相似文献
106.
应用遥感技术,结合2003年野外实地调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将历史时期海岸线叠加处理,得出珠江三角洲最新岸线演变动态.论文回顾了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的发育演变,对珠江三角洲自1965至2003年38年间围垦土地增长速率和海岸线变化趋势作了定量分析和测算,认为珠江三角洲海岸演进呈越来越快的趋势,其中伶仃洋、磨刀门、黄茅海为海岸变迁的典型地段.以珠江口地区为重点对河口海岸演变的作用效应、人类活动特点及其引发的海岸环境地质问题、海平面上升对环境的叠加影响等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海岸异常变迁背景下,人类工程活动造成湿地破坏、水位壅高、航道淤积、污水滞留等不良环境地质问题.海平面上升造成珠江三角洲大片低地被淹没、风暴潮灾害加剧等,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形势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07.
为应对环境变化给水资源演变带来的诸多挑战,以水文基因体系为理论基础,揭示并直观地展示了西南诸河地表水资源序列的遗传和变异规律。水文基因是反映水文序列遗传和变异特性的各阶矩,基于相关系数测度构建了具有识别、检验与分级功能的水文基因检测系统,利用该方法提取了西南诸河6个水资源二级区的地表水资源量各阶矩序列的水文基因成分(包括跳跃、局部趋势与整体趋势、周期、相依和纯随机);提出了水文基因图谱的概念与绘制方法,并利用其展示了研究区域的水文基因信息。结果表明:西南诸河各二级区地表水资源量的一阶矩序列均存在不同形式的水文基因变异成分,主要表现为跳跃、局部趋势、周期与相依;二阶矩序列中,怒江及伊洛瓦底江二级区的序列只含有水文基因遗传成分,其余二级区序列的水文基因大多只存在周期弱变异成分;与一阶矩和二阶矩序列相比,三阶矩序列的水文基因构成较为简单,且变异成分对序列的影响均相对较弱。归因分析表明,地表水资源量的一阶矩基因变异主要受降水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8.
城镇化进程中,如何合理保护水生态环境,促进长江中下游城市群可持续协调发展,是长江流域当前面临的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规模—效益—结构体系与PSR模型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GWR模型,测度分析长江中下游城市群2005-2020年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城镇化和水生态环境水平呈上下波动变化态势,二者空间格局相似且整体水平偏低,上海、苏州等地区水平最高;耦合协调度总体变化较小,空间相关性显著,较少城市发生类型跃迁,且存在极化现象,高、低水平分布集聚于研究区东北、西南部;由影响因素区域差异分析可知,各要素回归系数的空间特征差异显著,集聚效应明显,其中以人均绿地面积与工业总产值空间差异较大,分布趋势不一。研究显示,不同城市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存在两极分化现象,且关键影响要素各不相同,故应从城市的自身状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城镇化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9.
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演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从孢粉植物分异及演变,干旱碎屑及膏盐沉积分布等方面,对柴达木盆地西部新生代气候与地形的演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盆地西部新生代两个极端干燥气候期(膏盐发育期)分别出现在始新世至渐新世及上新世至第四纪。前者与老第三纪行星环流控制下的副热带干燥带有关,而后者与青藏高原的隆升有关。早第三纪盆地西部及周围地区的地势不象以前所认为的那么低平。在第三纪,昆仑山比祁连山低。晚新生代盆地向北推移了7-11个纬距。 相似文献
110.
全新世以来洞庭湖的演变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本文根据全新世沉积物的岩性、岩相特征和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结合孢粉资料与历史文献记载,揭示了全新世以来洞庭湖演变的六个阶段:(1)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为河湖切割平原;(2)中全新世早、中期(8000—5000a B.P.)是湖泊扩展时期;(3)中全新世晚期(5000—3000 a B.P.)四水复合三角洲发育,湖沼洼地零星分布;(4)商周至秦汉(3000—1700 a B.P.)四水分流间洼地湖泊和沼泽广布,汛期河湖水体相连;(5)魏晋至19世纪中叶,洞庭湖逐渐发展至鼎盛阶段;(6)19世纪中叶至今,三角洲迅速推进,湖泊逐渐萎缩。研究认为这种发育演化过程与区域性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