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27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10篇
海洋学   1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内蒙古色尔腾山地区花岗绿岩带糜棱岩变形变质过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研究方法分析和解读岩石和矿物的显微构造特征,能再造结晶基底岩石复杂的变形和变质演化过程和条件。通过对色尔腾山地区花岗绿岩带中韧性剪切带的糜棱岩显微构造、石英组构、矿物化学等综合分析,发现该区糜棱岩在经历了低角闪岩相区域变质及绿帘角闪岩相退变质变形之后,发生了不均匀进变质重结晶作用及中低绿片岩相退变质变形等几个演化阶段。由不同阶段温压条件所限定的p-T演化轨迹为一个在早期顺时针的基础上叠加了一个晚期逆时针环的复杂图像。  相似文献   
112.
小湾水电工程6#山梁节理岩体高边坡3DEC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湾水电工程6#山梁区布置有高线、上线和低线三层公路.在高线公路开挖期间,6#山梁上部发生了局部滑塌.大量野外地质调查结果显示小湾水电工程6#山梁主要发育两组节理(陡倾坡外与缓倾坡外),并且6#山梁的变形破坏和发展演化将主要受这两组节理的控制.为了明确6#山梁的变形破坏机制,建立了6#山梁的3DEC模型,开展了6#山梁节理岩体高边坡在静态荷载下的反应以及变形破坏的全过程模拟,得出6#山梁高边坡的变形主要是结构面的剪切滑移造成的,其将会继续沿着节理面发生累进性变形,坡体应力会逐步调整,将有可能沿着1 100m高程左右的潜在剪出口发生整体变形破坏,最后提出了剪出口部位应作重点支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3.
次生生物气特征、形成条件与资源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生生物气是煤层气的一种成因与资源类型。煤层气是煤炭形成演化过程中伴生的气体并储集在煤层中。从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首先将煤层气作为资源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试验,并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煤层气能源产业。美国煤层气的资源量约为11万亿m^3以上,煤层气产量从1983年的1.7亿m^3,到1991年增加到88.6亿m^3,  相似文献   
114.
反倾边坡倾倒变形演化过程的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西藏扎拉水电站坝址右岸反倾边坡为工程依托,基于地质认识及相似理论建立边坡物理模型,采用分级开挖的方式模拟河谷下切作用,研究反倾岩质边坡倾倒变形的演化过程。模型开挖后变形破裂发展的过程表明:该类反倾边坡倾倒变形模式为初期卸荷回弹变形、长期重力弯曲(破裂)变形及后期蠕滑变形。通过对位移、变形速率和变形加速度变化规律的分析发现:反倾边坡倾倒变形的过程可以根据变形加速度a划分为3个演化阶段即倾倒启动阶段、稳态变形阶段和快速失稳阶段,各阶段分别对应衰减蠕变、稳态蠕变和加速蠕变的变形特征。在此基础上采用变形加速度a作为倾倒边坡稳定性判别指标,并尝试将变形加速度突破稳态蠕变上限值(a≥a2)作为边坡失稳预警判据。  相似文献   
115.
为研究不同库水深度处侏罗系软岩的损伤演化特性,对三峡库区侏罗系泥质粉砂岩进行了不同水压力状态下的MTS三轴压缩声发射试验,建立了基于声发射振铃计数考虑水致初始损伤的损伤演化方程,对水压力作用下侏罗系软岩的力学劣化特性、损伤演化阶段和损伤演化特征值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水压力增大(0 MPa到1MPa),软岩的起裂应力、损伤应力、峰值应力、残余应力以及弹性模量整体均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减小幅度分别为74.2%、66.9%、62.4%、43.4%、51.9%;侏罗系软岩的损伤演化过程可分为损伤形成阶段、损伤稳定发展阶段、损伤破坏阶段和损伤破坏后阶段,各个损伤阶段与裂隙扩展阶段基本保持同步;损伤演化特征值能够定量地反映水压力对侏罗系软岩的影响劣化程度,各个损伤演化特征值与水压力均呈现出较好的数学相关性,初始损伤变量和起裂损伤变量随水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起裂损伤增量和起裂损伤应变随水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在水压力增大过程中,初始损伤变量与起裂损伤变量的数值逐渐逼近,起裂损伤增量和起裂损伤应变数值逐渐接近于0,说明库水压力的存在会对侏罗系软岩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能够加速岩石的裂隙发展和破坏进程。  相似文献   
116.
以自然诱发的李家村岩溶塌陷群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收集区域地质、构造、工程、水文、环境、气象、历史灾害等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钻探揭露结果,查明了李家村岩溶塌陷群所在区域地质环境条件和岩溶发育特征,分析了形成过程,并探讨了成因机理。结果表明:(1)李家村岩溶塌陷群所在区域覆盖层为带“天窗”的“隔?透”交替型地质结构、基岩可溶岩砾状灰岩中方解石含量高易溶蚀,为土洞和溶洞形成和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交叉叠加作用、紧靠西江和存在古河道,为地下水潜蚀强径流和频繁交换提供通道,对岩溶发育起到主导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连通性好有助于降雨诱发岩溶塌陷;(2)李家村岩溶塌陷群的发生过程经过三个阶段:前期水渗气压阶段→中期软化塌陷阶段→后期振动群塌阶段,致塌模式属渗压?重力?软化型。(3)李家村岩溶塌陷群是在特殊的“岩?土?水?气”组合地质环境条件下,由强降雨作用诱发并导致土洞垮塌而引起一连串自然塌陷所形成的。  相似文献   
117.
张莉  舒志国  何生  陈绵琨  伍宁南  杨锐 《地球科学》2021,46(9):3139-3156
川东建南地区须家河组储层非均质性极强,致密化程度极高,为了查明储层差异演化过程,剖析储层差异演化控制因素,运用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的多种实验方法,在详细刻画储层岩石学特征的基础上,划分了储层成岩相类型,查明了不同类型砂岩的物性特征和孔隙结构特征,分析了储层的差异性演化过程.研究区砂岩可以划分为4种成岩相类型,即强压实相、溶蚀相、硅质胶结相和强钙质胶结相.溶蚀相砂岩物性最好,强压实相砂岩次之,硅质胶结相和钙质胶结相砂岩物性最差.碎屑组分的差异是造成储层非均质性强和差异性演化的重要原因.塑性岩屑含量的差异,导致早成岩时期压实减孔程度的不同;长石含量的差异,影响了砂岩中溶蚀强度和方解石胶结程度;石英含量的差异,控制了砂岩中硅质胶结作用的强弱;最终,使得储层演化有先有后,空间分布非均质.   相似文献   
118.
我国是世界上滑坡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重大滑坡防治是国家防灾减灾重大而迫切的战略需求.自然界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演化是滑坡的基本属性,是滑坡工程地质研究的重要基础.滑坡演化机理、演化特征的正确认识及其定量表征,是滑坡预测预报和防控研究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归纳自然界演化共有特征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滑坡动力来源、演化形式、孕育模式、演化阶段和演化状态等基本属性;提出多场关联监测是揭示滑坡演化特征的有效手段,介绍了近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滑坡柔性大变形监测技术;提出了演化在重大滑坡预测预报和防治中的应用途径,指出了重大滑坡演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9.
吴瑞安  张永双  郭长宝  杨志华  钟宁  任三绍  张怡颖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20009-2022020009
开展古滑坡堰塞湖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可以揭示古灾害地质环境效应,重建区域构造历史活动序列和古气候演变特征。特米古滑坡发育于金沙江上游巴塘段,滑坡堆积地貌和堰塞湖相沉积物保存较好,是研究区内古地质环境的良好载体。在遥感解译、无人机测绘、现场调查和地质测年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探讨了特米古滑坡发育特征、堰塞湖形成时间与溃决演化过程。结果表明,特米古滑坡是特大型岩质历史堵江滑坡,滑坡堰塞湖实际形成时间应该远早于2.15 ka BP,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溃决,完全溃决时间大约为1.08 ka BP,堰塞湖稳定保存时间大于1.07 ka。金沙江巴塘段大型堵江滑坡群并非由单次地质事件形成,而是由金沙江断裂带多次强烈地震诱发。  相似文献   
120.
月球的形成时间和演化历史对太阳系类地行星的演化有重要意义。Sm-Nd同位素体系因其独特的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性质,为月球早期岩浆洋的结晶分异过程提供了强有力的制约。本文综述了^(147)Sm-^(143)Nd和^(146)Sm-^(142)Nd同位素体系的应用原理,以及目前对月球亚铁斜长岩、镁质岩套、碱质岩套、克里普岩和月海玄武岩Sm-Nd同位素体系的相关研究。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全月球(或近乎全月球)范围在约4.35 Ga经历了Sm-Nd同位素体系的平衡,但对这一平衡事件的解释仍存在争议,主要有3种观点:①原始月球岩浆洋在4.35 Ga形成并快速结晶分异;②月球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冷凝结晶,4.35 Ga为这一过程的结束时间;③月球在4.35 Ga发生某种全球性事件,造成Sm-Nd同位素体系平衡重置。另外,通过月球样品测得的固体硅酸盐月球(BSM)的ε^(142)Nd值变化范围较大(−0.19~−0.01),因此,月球的初始组成为球粒陨石组成(ε^(142)Nd=−0.19)的传统观点也有待进一步证实。目前为止,月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仍不明晰,而Sm-Nd同位素体系是月球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