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3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5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篇 |
大气科学 | 1篇 |
地球物理 | 30篇 |
地质学 | 30篇 |
海洋学 | 214篇 |
综合类 | 10篇 |
自然地理 | 9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9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7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9篇 |
2011年 | 9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9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6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8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6篇 |
1989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建立了一个二维断面溶解氧的数值模式,模拟了黄海溶解氧垂直分布最大值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并对影响溶解氧垂直分布状况的3种主要过程,即垂直涡动混合、生物活动和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进行了数值试验和讨论。结果表明,在增温期,由于温跃层的形成和存在,限制了垂直方向的交换,使跃层下界附近的溶解氧得以保留,同时上层海气交换和下层有机物分解耗氧,从而在跃层附近形成最大值;由于黄海海区的跃层一般都在真光层以内,因此生物产氧可以增加跃层附近氧的含量,进而影响最大值的大小,但对是否形成最大值影响不大;上混合层中的生物产氧大都通过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进入大气。海气界面的气体交换速度可以影响上混合层的溶解氧浓度,但对溶解氧最大值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13.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的测定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水流启动-停止法可有效获取体积式氧气交换速率(O2(f)).且该速率与沉积物柱样培养法获得的总氧气交换速率(TOE)之间具显著相关性;与由一维溶解氧剖面计算获得的氧气在扩散界面层中的扩散速率和氧气在沉积物中的扩散速率相比,O2(t)与TOE不仅能代表氧气扩散速率,而且还包括沉积物中生物呼吸以及生物扰动引起的界面氧气交换速率信息.此外,通过比较太湖及南四湖多位点不同沉积物性质条件下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结果表明界面氧气交换速率在空间尺度上的差异性,除与生物因素有关外,还与沉积物有机物质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4.
115.
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形成及加剧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比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历史调查资料和目前的现场监测数据(1958-09—1959-09,2003-09,2005-07及2009-08),分析了长江口夏季低氧区的历史变化,探讨了低氧形成及其加剧的原因。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之后长江口季节性低氧区出现扩大化、严重化趋势;低氧区的形成主要受控于物理过程和自然作用,包括长江冲淡水、沿岸流、上升流、台湾暖流及黑潮等各大流系及其与温度等理化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水体层化、锋面过程、气旋式冷涡;低氧现象加剧原因复杂,影响因子有气候变化导致的海水温度上升,长江径流量、输沙量变化,长江流域降雨变化等,而富营养化的加剧对低氧加剧并非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6.
117.
福建三沙湾夏季海水溶解氧分布及低氧现象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11年对福建三沙湾的水环境质量调查,结合历史资料对海水溶解氧含量和表观耗氧量(AOU)的分布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对造成低氧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沙湾在8月存在整体性的低氧现象,除东安岛附近的广大海域溶解氧含量均低于5.00mg/L,其中部分海域溶解氧含量仅有4.22~4.23mg/L,导致湾内养殖区部分贝类出现死亡。AOU在河口及养殖区均较高,达2.50mg/L以上。湾内两个典型断面溶解氧垂直分布中,以养殖区为主的西向断面低氧程度较以航道区为主的北向断面严重。溶解氧月际变化分析表明低氧状况发生在夏季,即于6月开始9月结束,年际变化分析表明低氧现象自本世纪开始出现,近年来有所加剧。出现低氧现象的原因与湾内大规模的网箱养殖关系非常密切,此外由于三沙湾初级生产力低,产氧能力弱,使其较其他海湾更容易出现低氧现象。 相似文献
118.
新测定方法采用开放式测定系统。测定时,海水不断地流过海藻,使其周围的环境与在海中相似,避免了传统封闭式测定系统中的“瓶效应”。这种新方法根据海水的流量、流入与注出海经水中溶解氧浓度的差以及管内海藻的生物量算出光合作用速度,具有简便、可靠以及能够测定个体较大海藻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9.
120.
南海溶解氧通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根据南海1984-1994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箱式模型,计算溶解氧在南海三箱子的各通量值,并建立起南海溶解氧的通量模型。结果表明,南海溶解氧的总输入通量为280.4×104mol/s,其中通过外洋输入的氧量占总输入氧量的49.2%;生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量占总输入氧量的30.3%;降雨输入的氧量占总输入氧量的3.0%;河流输入的氧量占总输入氧量的0.4%;通过海气界面向海洋输入的氧量占南海总输入氧量的17.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