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0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龙感湖小流域元素时空分布及湿地拦截功能探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众所周知,湖滨湿地是湖泊环境的屏障,它对流域入湖物质具有吸收与拦截作用。通过长江中游龙感湖湖滨湿地和湖泊沉积物中元素含量在时间序列上的对比研究,发现湖滨湿地对入湖主要重金属元素确有明显拦截作用;但对于化学性质活跃,易以溶液态迁移的元素如Fe、Mn等不具备明显的拦截功能。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减弱了湿地对流域入湖物质的拦截功能,加速了湖泊生态环境的恶化。  相似文献   
33.
沙粒是区域地表沙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以呼伦湖西南部典型间歇性干涸盐湖的湖滨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测定,分析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平均粒径、标准偏差、偏度和峰态值等粒度参数,探讨粒度与可蚀性特征。结果表明:区内干涸盐湖湖滨带沉积物属沙壤土,干涸湖滨带是潜在的风蚀粉尘释放源;粉砂和细砂是湖滨带沉积物呈现空间变化的主要粒级,从湖心到湖滨带,沉积物粒径频率分布曲线呈三峰态向双峰态渐变,地表粗化现象明显;风力搬运侵蚀是表层沉积物粒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受主风向影响,呼伦湖西南部咸水湖干涸湖滨带存在沿主风向扩大趋势,如进一步连通成片可能发展为呼伦贝尔沙地新的风蚀区,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4.
为了研究生态修复背景下小尺度湖滨带景观结构和水质变化特征,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苏州市太湖三山岛湖滨带生态微岛区及其对照区,采集湖水样品,研究生态微岛区与对照区主要水质指标之间的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湖滨带生态修复的实践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图示化分析法,归纳生态微岛的空间形态和布局特点;采用景观指数法,分析研究区的景观结构特征,探讨景观结构对水体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的“多斑块结构”呈现出“层叠递进式”的布局特点,其对水体质量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2019年,从总氮含量的年平均值看,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区水域属于Ⅳ类水域;从总磷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Ⅳ类水域;从溶解氧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Ⅰ类水域;2020年,从总氮含量的年平均值看,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区水域属于Ⅲ类水域;从总磷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Ⅴ类水域;从溶解氧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Ⅰ类水域;2021年,从总氮含量的年平均值看,太湖三山岛的生态微岛区水域属于Ⅲ类水域;从总磷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Ⅳ类水域;从溶解氧含量的年平均值看,该区水域属于Ⅱ类水...  相似文献   
35.
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的适宜性评价对于指导水鸟保护管理和湿地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层次分析法(AHP)和GIS技术,选择水文条件、食物丰富度、隐蔽度、距水源地距离及人为干扰5个评价因子构建滇池湖滨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分析得到鸥、鸻鹬、雁鸭和鹤鹮等4个水鸟类群的栖息地适宜性评价定量研究结果。结果表明:食物丰富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滇池湖滨水鸟选择栖息地的最主要因素;4个类群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空间分布差异显著,鸥类和鹤鹮类水鸟的适宜区较雁鸭和鸻鹬类要大;草海西岸及外海南岸、东岸的带状或斑块状区是水鸟的最适宜栖息地。本研究方法可为其他湿地的水鸟栖息地适宜性定量分析和空间分布研究提供思路参考,研究结果可以为滇池湖滨水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湿地恢复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6.
越冬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活性的原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太湖北岸贡湖和梅梁湾湖滨带(水-陆交错区)观测场中的主要水生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定量分析了其生长型和群落特征的季节变化,比较分析了上述两个湖滨带观测场的水质变化情况,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湖滨带沉水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1)贡湖观测场的荇菜(Nymphoides peltatum) 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群落由3种浮叶植物和3种沉水植物构成,共5种水生植物生长型.而梅梁湾观测场的菹草群落为单优群落,只有一种沉水植物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其生长型为大眼子菜型.以上两个湖滨带观测场水生植物群落特征与人为活动的干扰(如水质污染、人工堤岸建设等)密切相关;(2)以上两湖湾的主要污染指标为氮、磷营养物,均已达到富营养水平,但贡湖观测场的水质(除透明度外)明显好于梅梁湾观测场;(3)透明度、水深和风浪可能是影响贡湖和梅梁湾湖滨带沉水植物种群数量、分布和格局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7.
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抚仙湖北岸是旅游业发展的黄金海岸,开发历史长,污染较为集中。通过对现存的主要环境问题的分析,根据流域生态学与管理学的原理,提出抚仙湖北岸景观生态建设的途径:(1)实施老环湖公路以下农田的退垦还湖,减少农田污染;(2)拆迁湖滨带居民点,消除农村污染。(3)拆除部分规模小、污染大的旅游度假设施,消除旅游污染和景观障碍。(4)建立主要人湖口经济性人工湿地,净化面源污水。(5)恢复万米沙滩,营造自然和谐的湖滨环境。(6)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创建高原湖泊滨海旅游度假区新型模式。  相似文献   
38.
柴达木盆地四盐湖卤水锂资源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条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柴达木盆地盐湖锂资源占我国卤水锂资源总量的80%,主要集中分布在别勒滩、一里平、东台吉乃尔和西台吉乃尔等四个盐湖.1980s之前对其形成的认识见解各异.针对研究现状,侧重区内卤水锂矿床成因的研究结果显示:所有地表卤水中Li+含量的高低受控于汇入河水的Li+含量,同时又与相关地下卤水的Li+含量全部呈正相关.这充分说明卤水锂矿床的形成与否受河源主控由来已久.按实测洪水河-那陵格勒河水径流量及其Li+含量推算,经蒸发浓集作用形成别勒滩等四盐湖已探明的锂资源量只需数千年.洪水河流域的热泉水与新生代火山活动及昆南深断裂有关,很可能是盐湖卤水锂矿床的主要物质来源.水系下游河道的变迁决定了锂资源量在四盐湖中的比例分配.  相似文献   
39.
《湿地科学》2021,19(4):501-506
以滇池湖滨带上的6座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采用样线法,估算6座湿地公园旅游人数。研究结果表明,2018年11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期间,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海东湿地公园、海埂湿地公园、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西华湿地公园和古滇精品湿地公园的游客总人数分别为227 886人、355 434人、677 728人、45 185人、34 811人和1 452 063人。  相似文献   
40.
为了揭示湖滨带土地利用与覆被改变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生态功能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巢湖湖滨带(北岸)9个典型样方,分析和比较了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以及相关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巢湖湖滨带不同采样点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变化范围为2.88~11.2 g/kg,平均含量为9.12 g/kg,其中原生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TOC含量最高(11.2 g/kg),而芦苇群落消失后形成的荒滩土壤TOC含量最低,仅为2.88 g/kg.表征湖滨带湿地缓冲性能的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也以原生芦苇湿地土壤为最高,并与TOC含量呈现明显正相关.湖滨带表层土壤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50~370 mg/kg和1.7~5.2 g/kg,其变化幅度明显高于TOC,其中DOC含量各采样点差异最为显著.除多酚氧化酶外,次生水柳林(Homonoia riparia Lour.)表层土壤几种酶的活性较原生芦苇湿地土壤皆有所上升,特别是蔗糖酶活性增加幅度最为明显.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的湖滨绿地公园和人工草滩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和蔗糖酶酶活性普遍显著低于原生芦苇湿地.除多酚氧化酶外,土壤中几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碳组分EOC和DOC含量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中蔗糖酶活性与DOC含量之间相关系数最高(r=0.907),其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和蔗糖酶可以作为表征因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导致湖滨带湿地退化以及生态恢复效果的敏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