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4篇 |
免费 | 611篇 |
国内免费 | 52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9篇 |
大气科学 | 690篇 |
地球物理 | 1188篇 |
地质学 | 470篇 |
海洋学 | 1009篇 |
天文学 | 17篇 |
综合类 | 162篇 |
自然地理 | 11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1篇 |
2023年 | 92篇 |
2022年 | 109篇 |
2021年 | 113篇 |
2020年 | 139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85篇 |
2017年 | 82篇 |
2016年 | 105篇 |
2015年 | 98篇 |
2014年 | 140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66篇 |
2011年 | 127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83篇 |
2008年 | 154篇 |
2007年 | 134篇 |
2006年 | 135篇 |
2005年 | 136篇 |
2004年 | 130篇 |
2003年 | 114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93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65篇 |
1998年 | 75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75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75篇 |
1993年 | 51篇 |
1992年 | 45篇 |
1991年 | 49篇 |
1990年 | 47篇 |
1989年 | 42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6篇 |
1985年 | 16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7年 | 8篇 |
1976年 | 6篇 |
1975年 | 8篇 |
1974年 | 8篇 |
1936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了更好地研究吉林前郭地区的地震活动性,本文利用2013年10月至2015年2月吉林前郭5.8级震群周围17个地震台站记录到的405个地震事件资料,共获得2 218条P波走时数据和2 166条S波走时数据,采用地震双差层析成像技术,获取吉林前郭震区上地壳三维P波、S波速度精细结构。结果显示,震区上地壳速度分层明显,P波速度变化范围为5.8~7.2km/s,S波速度变化范围为3.4~4.0km/s,波速比(vP/vS)变化较小。震区有低速带穿过,低速带走向为北东向,倾角较大(近直立),纵向延伸至15km深度;震群主要位于低P波和S波速度区,对应较低的波速比。吉林前郭震区构造强度较低,受西太平洋板块俯冲产生应力场的影响,易于发生地震。 相似文献
92.
瞬变电磁法(TEM)是煤田采空区探测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当采空区埋藏较深或测区内建筑物密集时,传统回线源装置往往难以满足探测需求。电性源短偏移距瞬变电磁法(SOTEM)由于采取近源观测,具有信号幅值高、信噪比强、探测深度大、施工方便高效等优点,具有更好的适用性。潍坊市坊子煤矿的采空区埋藏深度约500 m,且大部分区域落于房屋密集分布的村庄内,为有效探测蒋家村下采空区的分布及影响范围,采用SOTEM法开展探测工作。在村庄外围布设发射源,利用轻便接收装置在村内接收信号,克服了建筑物障碍问题。利用小波去噪及五点圆滑技术对强干扰数据进行滤波处理,然后利用OCCAM法对数据进行一维反演。结果表明,本次SOTEM探测深度达到800 m,成功圈定出低阻采空区的分布范围,并得到钻孔验证。 相似文献
93.
94.
95.
机载雷达定量测雨中衰减效应的订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星载测雨雷达的应用,必须满足一些主要条件:高的空间分辨率、宽阔的覆盖范围、大的动态降雨测量范围以及精确的点测量等。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满足这些条件的雷达工作在被雨衰减的频率段,因此必须修正由于衰减所导致的误差。对于单波束单频雷达,kZS(衰减系数-雷达反射因子-海表反射率)算法在一个较大的雨强范围内对衰减效应的订正效果较好。本文将kZS应用到在西太平洋进行的国际大型科学考察实验TOGA/COARE中1993年1月和2月间取得机载雷达(和星载雷达频率相近)实测数据,进行雨空间分布的研究,取得了和模拟研究预期相吻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6.
97.
采用NCEP/NCAR资料和常规观测资料,对河南省2008年12月3-6日和19-22日的两次强冷空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两次过程前期中层均为强盛的西北气流,天气晴好,气温偏高.对河南的影响均以强降温和大风天气为主,最大降温幅度接近,3-6日过程冷空气持续时间更长,强降温范围更广;后一过程持续时间较短,降温主要在豫东北部,大风更为明显.2)前一冷空气过程为"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后一过程为"横槽转竖型".冷空气源地均为新地岛以东洋面;均在贝加尔湖一带形成横槽,横槽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极地冷空气加强,形成异常强的冷高压和冷中心,是造成两次强降温的主要原因.3)第一次冷空气为偏北路径,后一过程为典型的中路路径.4)过程中大风与强的正变压、强冷空气下沉运动引起的动量下传及其到地面时的强度和落区存在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8.
本文利用EC细网格资料、Micaps常规资料,从高低空天气形势场配置对2020年2月下旬两次较大降雪过程进行模式预报检验。经过分析发现,在大尺度预报上,EC预报场稳定性、准确性高,但在中小尺度特别是局地性强的天气中预报能力较弱。 相似文献
100.
本文根据历史资料,初步调研了环渤海地区台风风暴潮的基本事实。分析表明,台风风暴潮是本区域重大气象灾害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同台风路径的关系至为密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