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2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30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7 毫秒
61.
工作面长度的增加是导致采场矿压强度增加的原因之一。通过相似模拟试验证明了覆岩能破断成梯形台形态,并指出了梯形台形成机制及梯形台的参数计算原理。利用梯形台分析了工作面长度对覆岩破断规律的影响,指出了梯形台与关键层理论的关系。基于薄板理论推导了岩层破断步距的计算公式,分析了工作面长度对梯形台空间结构演化及采场矿压显现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覆岩按梯形台破断,工作面长度较短时,加载层厚度较小,来压强度小。对比研究了赵庄2号井1305大采高工作面(工作面长度为85 m)和1302大采高工作面(工作面长度为180 m)矿压特征。结果表明:1305工作面基于梯形台和薄板理论进行选型计算,支架计算工作阻力为4 738 kN,现场选用额定阻力5 500 kN能够满足顶板控制的要求;1302工作面基于梁理论进行选型计算,支架计算工作阻力为7 623 kN,现场需选用额定阻力7 800 kN才能满足顶板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62.
运用渡槽薄壁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模型,开展了渡槽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计算。该渡槽薄壁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模型集渡槽薄壁结构线弹性模型和非线性多弹簧模型为一体,应用多弹簧等效关系模拟结构塑性铰区的非线性滞回特性。经结构线弹性和非线性地震响应比较,结果表明两者存在差异,开展大型渡槽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3.
梁文灏进入铁一院工作以来,也始终奋斗在我国隧道及地下工程建设的第一线,先后主持完成了青藏线、西康线、西南线、宝兰二线.神延线、侯月线、宝中线等几十条铁路和三峡对外交通公路等十余条公路的隧道设计工作以及上海地铁一号线延伸段、重庆地铁等地下铁道的勘测设计工作。其中天兰线电化改造甜水沟棚洞渡槽设计获甘肃省优秀设计一等奖,《单双线电化铁道隧道偏压复合衬砌》获铁道部标准设计二等奖,  相似文献   
64.
本文介绍了专利产品-JZY-1A型便携式半导体激光指向仪的结构性能及其在煤矿生产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65.
渡槽结构隔震耗能减振控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设计中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南泉河水大型渡槽工程结构,按几何相似比1:10研制了结构模型及多组隔震耗能混合减振支座,在振动台上成功地进行了多工况的地震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将由隔震器与阻尼器组成的隔震耗能混合减振支座应用于渡槽结构,可以有效地减小渡槽结构的地震响应。此外,所研制的隔震耗能混合减振支座,在实际结构工程中的施工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66.
67.
68.
谢长湘 《四川测绘》1996,19(3):129-133
本文从读数目镜视场出现的几种主要毛病,分析了国产J6经-Ⅲ光学经纬仪度盘成象光路的结构特点,对仪器左支架的内部光学零件拆卸后的光路调整,详细地介绍限经验性的维修方法。  相似文献   
69.
闸涵结构的抗震分析与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闸涵结构空间薄壁体系的构造特点,研究了箱型结构-水体耦合的求解方程,导出了可用于箱型结构、闸室、渡槽壁面、坝面的动水压力附加质量的统一算式,介绍了地震反应的求解方法。以淮安立交地涵为例,考虑了结构、水体、地基的相互作用,计算了结构的自振特性,分析了7度地震作用时的动力反应,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可供闸涵结构的抗震分析和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70.
什么是学习?自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学习。进入现代社会,更是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虽然人类对于自身的学习,一直都在反思和研究,试图找到一条最科学的学习之路,但真正将学习当成一门科学来研究的,却是从21世纪开始。受美国教育部教育与改进办公室的委托,由以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16位美国学习研究专家组成的学习科学发展委员会对人类学习的科学基础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历时两年,最后以论著的形式发表——《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扩展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