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52篇 |
免费 | 1535篇 |
国内免费 | 88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42篇 |
大气科学 | 116篇 |
地球物理 | 1535篇 |
地质学 | 3608篇 |
海洋学 | 284篇 |
天文学 | 24篇 |
综合类 | 232篇 |
自然地理 | 13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159篇 |
2022年 | 217篇 |
2021年 | 202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239篇 |
2018年 | 151篇 |
2017年 | 162篇 |
2016年 | 166篇 |
2015年 | 195篇 |
2014年 | 229篇 |
2013年 | 202篇 |
2012年 | 265篇 |
2011年 | 254篇 |
2010年 | 202篇 |
2009年 | 238篇 |
2008年 | 190篇 |
2007年 | 197篇 |
2006年 | 180篇 |
2005年 | 193篇 |
2004年 | 184篇 |
2003年 | 144篇 |
2002年 | 130篇 |
2001年 | 148篇 |
2000年 | 133篇 |
1999年 | 164篇 |
1998年 | 167篇 |
1997年 | 190篇 |
1996年 | 165篇 |
1995年 | 152篇 |
1994年 | 104篇 |
1993年 | 123篇 |
1992年 | 73篇 |
1991年 | 63篇 |
1990年 | 58篇 |
1989年 | 48篇 |
1988年 | 1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12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5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60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0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幔源CO_2释出机理、脱气模式及成藏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幔源CO2如何从地幔岩浆中脱出并进入沉积地层中形成CO2气藏聚集这一关键问题,总结了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前缘方向。研究表明,地幔深部的碱性玄武岩浆和碱性岩浆才是深部流体和CO2等挥发份大量赋存、渗滤和释出的场所。浅成侵入岩、次火山岩和火山通道等是CO2释放和聚集的有利位置,岩浆期后和岩浆衰弱期的热液活动阶段是CO2大量释放和聚集的有利时期。幔源CO2进入沉积盆地中具有3种脱气模式,即沿岩石圈断裂直接脱气模式、热流底辟体脱气模式和壳内岩浆房-基底断裂组合脱气模式。CO2的固有物化性质决定其运移相态多样,具有运移和聚集过程同步的特征。只有在满足大量的化学消耗及地层水或原油的溶解和耗散之后才能形成CO2有效聚集。幔源CO2成藏和分布主要受岩浆气源体和气源断裂体系的控制。今后,在超临界CO2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作用、CO2与深大断裂及火山岩的关系、CO2脱气运移机制、CO与常规烃类油气的耦合差异成藏机制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22.
针对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的特点,对湖北宜巴高速公路峡口隧道开展了地应力测试、隧洞收敛下沉、接触应力、结构受力等项目的监测工作。地应力测试结果表明,虽然隧洞埋深不大,但由于构造应力的存在,仍属于高地应力区。施工监测结果表明,高应力软岩隧道变形与结构受力具有明显的时空效应,与开挖方式、工作面距离以及支护时机密切相关。由于隧洞围岩软弱破碎,加之处于高应力作用下,在工作面通过后,岩体产生持续性的流变变形,导致隧洞产生挤压大变形和结构受力的持续增加,达到支护结构强度极限,最终导致围岩失稳和支护体系的失效。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了相应的高应力软岩大变形支护设计对策。研究成果为高应力软岩隧道变形与结构受力的时空效应性提供了监测数据支持,为峡口隧道的施工和支护设计提供了依据,对我国西部其他高应力软岩公路隧道的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3.
“地质超深钻探”国家专业实验室发展规划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李砚藻在国家教委和地质矿产部的支持下,“地质超深钻探”实验室已经落成,大部分设备已到位安装。学校为这一实验室配备了专职队伍并建立了学委会。1993年在德国召开的国际大陆科学钻探会议上发布了关于... 相似文献
124.
本文通过北京方圆大厦深基坑支护工作实践,介绍了采用综合措施护坡的设计与施工工艺,分析了基坑支护设计中参数选择与计算问题,总结出深基坑支护采用综合措施的成功方法。 相似文献
125.
论述了用瑞利波检测高速公路软基加固的一些主要技术问题,应用新兴的小波分析技术,改善和提高检测的质量,并通过福宁高速公路的实际检测结果,说明了其思路和方法的正确性、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6.
127.
伽师强震群区震源细结构的深地震反射探测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穿过伽师强震群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提供了研究区从地表直至莫霍界面的地壳细结构图像.探测结果表明:研究区上、下地壳分界面埋深约20~30 km,莫霍界面埋深约52~58 km.上地壳内部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射图像.上地壳上部为沉积盖层,厚度约8~9 km,盖层内部反射成层分布,显示了稳定而连续的沉积特点;上地壳下部则为“反射透明”背景下存在的叠层状反射带.下地壳内部呈现明显的反射性质,具体体现在上、下地壳分界面和莫霍间断面都表现为具有一定持续时间的多循环反射叠层结构特征.时间剖面上所有反射事件由北东向南西下倾的整体图像直观地反映了塔里木盆地地壳变形而向西昆仑下插入的事实.剖面47km桩号附近,上地壳下部至壳幔过渡带以上地壳范围内存在一条高倾角的深断裂,具有走滑性质,本研究认为该深断裂与1997年伽师强震群的发生密切相关,推断它为伽师强震群的发震构造.而时间剖面上壳幔过渡带反射的连续性则说明该断裂没有向下穿过莫霍面.存在于上地壳上部的两条高倾角的浅部断层可能对应于地质推测的麦盖提—下苏洪断裂带,它们与位于其下方的地壳深断裂构成了伽师强震群可能的深、浅构造关系. 相似文献
128.
为获取广州地区的场地效应和沉积层分布情况,2018年初于广州地区布设了100台流动台站进行背景噪声观测。文中利用HVSR方法得到了表征场地效应的共振频率和放大倍数2个参数的分布结果,并利用共振频率-沉积层厚度转换公式得到了广州地区的沉积层分布。文中综合考虑共振频率和放大系数,同时得到了广州地区表征场地易破坏程度的K值分布。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的共振频率为1~6.5Hz;沉积层厚度整体较小,多为10~25m,珠江下游最厚,达40m;研究区场地整体易破坏程度低,极少区域超过安全值(K>20),表明在地震灾害中较为安全。文中结果与地表地形及公开的钻孔数据相符,可为城市整体工程扩建和防灾减灾工作提供基本参考。 相似文献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