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10篇 |
免费 | 2351篇 |
国内免费 | 29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792篇 |
大气科学 | 610篇 |
地球物理 | 1822篇 |
地质学 | 8805篇 |
海洋学 | 1466篇 |
天文学 | 130篇 |
综合类 | 623篇 |
自然地理 | 10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8篇 |
2023年 | 606篇 |
2022年 | 780篇 |
2021年 | 755篇 |
2020年 | 522篇 |
2019年 | 607篇 |
2018年 | 419篇 |
2017年 | 475篇 |
2016年 | 453篇 |
2015年 | 507篇 |
2014年 | 714篇 |
2013年 | 527篇 |
2012年 | 700篇 |
2011年 | 612篇 |
2010年 | 576篇 |
2009年 | 523篇 |
2008年 | 486篇 |
2007年 | 509篇 |
2006年 | 439篇 |
2005年 | 426篇 |
2004年 | 390篇 |
2003年 | 373篇 |
2002年 | 329篇 |
2001年 | 316篇 |
2000年 | 312篇 |
1999年 | 307篇 |
1998年 | 309篇 |
1997年 | 352篇 |
1996年 | 308篇 |
1995年 | 260篇 |
1994年 | 181篇 |
1993年 | 202篇 |
1992年 | 167篇 |
1991年 | 130篇 |
1990年 | 158篇 |
1989年 | 111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23篇 |
1986年 | 18篇 |
1985年 | 23篇 |
1984年 | 8篇 |
1983年 | 13篇 |
1982年 | 13篇 |
1981年 | 11篇 |
1980年 | 12篇 |
1979年 | 7篇 |
1977年 | 6篇 |
1974年 | 6篇 |
1964年 | 4篇 |
1954年 | 8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0 毫秒
961.
962.
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利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综述了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饲料中植物蛋白水平将显著影响鱼类的生长和生理生化状态.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与适口性、消化率和必需氨基酸平衡相关.同进实验动物的种类、食性和发育阶段均会对植物蛋白利用产生一定影响.水生动物饲料中植物蛋白源的适宜添加量主要受实验动物种类和饲料中蛋白质水平的影响.因此,通过添加限制性必需氨基酸和减少搞营养因子可以提高水生动物对植物蛋白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963.
964.
岩石、土壤样品中210Po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以铜箔为镀片时,自沉积总α计数法定量测定岩石、土壤样品中210Po的最佳制源环境、同位素的干扰和去除、共存元素的允许量以及适宜的溶(熔)矿方法,同时研究了银、铜两种镀片的区别。试验发现,当盐酸浓度为2.0mol/L,恒温80℃,振荡频率为180次/min、振程20mm时,制源2.0h,210Po自镀回收率在99.6%~100.4%之间,210Po加入量与α净计数率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9。放置衰变法可以消除212Bi和218Po等短半衰期核素对210Po测量产生的影响,Vc存在时其它共存元素不干扰测定。方法配合HNO3HFHClO4溶矿(对复杂试样酸溶后的不溶渣,再进行碱熔),全程回收率为99.5%~100.4%。 相似文献
965.
通过分析目前寒武系已有的δ13C数据,从中至少可筛选出4次具有跨板块对比潜力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由下至上标定为:(1)寒武系底界幅度介于4‰~10‰的负漂移,相当于"BACE";(2)纽芬兰统幸运阶之顶至第2阶底,幅度大于5‰的正漂移,相当于"ZHUCE";(3)第二统与第三统界线处δ13C最小值为-3‰~-5‰的负漂移,对比为"ROECE";(4)芙蓉统排碧阶底部幅度约4‰的正漂移——"SPICE".这4期碳同位素漂移与海洋环境重大变化及其引发的生物演化事件在时间上存在关联性,表现为:"BACE"与同期的大洋缺氧事件以及艾迪卡拉纪生物灭绝事件对应;"ZHUCE"与扬子地台第3小壳化石组合带对应;"ROECE"与同期三叶虫绝灭及海进事件对应;"SPICE"则与同期三叶虫绝灭及海退事件对应.另有一些源于区域剖面的漂移,其是否具有大区之间的对比意义,尚需对不同板块的同时代地层做更多的数据测试方可定论. 相似文献
966.
城市地下管线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隐蔽管线是城市地下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莱州市城市隐蔽管线探查的特点,探讨了多源探查方法的理念及其在莱州市地下管线探查中的应用,并对其地下管线探测精度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67.
采用NOAA卫星地面长波辐射(OLR)数据资料,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1°、覆盖全球共360×181个格点,时间分辨率为1 d,时间起止为1954年至今。计算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6.6级地震天体引潮力变化和OLR逐日时空演化背景图像。结果表明:①本次地震发生在天体引潮力由高峰(6月20日)→低谷(6月30日)→高峰(7月5日)的周期变化过程由低谷向高峰时段,可能显示引潮力对发震构造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加速断面的滑动。②+新源6.6级地震前后,亮温区域出现:起始→加强→高峰→衰减→平静→发震→小范围增温的变化过程,即6月25日在震中东北出现小范围的亮温现象,6月26日起亮温区域范围增大,强度增强,6月28日亮温异常范围和幅度减弱,6月29日亮温异常消失。6月30日发生了新源6.6级地震。而7月1日又出现亮温,可能与6月30日的6.6级地震及其后面余震的发生有关。该过程与岩石在受力破裂过程具有相似性,即岩石挤压→岩石微破裂→岩石破裂扩展→破裂终止等。 相似文献
968.
在岱海断陷带2条活动断裂上布设了4个用于观测土壤H2的剖面.在2017年5月底测量土壤H2浓度,布设测线8条,测点共122个.测量结果表明,岱海断陷带2条活动断裂上土壤H2的浓度在断裂两侧明显高于断裂河沟谷底测点. 相似文献
969.
利用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得的颗粒物样品,对南大洋普里兹湾海域水体中颗粒态生物硅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颗粒态生物硅与营养盐、浮游植物以及颗粒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对比了颗粒态生物硅的年际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2011年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水体中颗粒态生物硅含量在0.76-19.72μmol/ dm3之间变化,平均为6.06±4.55μmol/ dm3。在表层水体中的分布趋势是67°S以南的湾内区域颗粒态生物硅含量明显高于67°S以北的湾外区域,最大值出现在普里兹湾陆架区。在垂向分布上,P3断面水体中颗粒态生物硅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根据不同年份即24,25,26,27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数据对比分析显示,颗粒态生物硅含量虽存在一定的年际差异,但是在普里兹湾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颗粒态生物硅含量的变化特征与硅酸盐相反与叶绿素a、颗粒有机碳相似。 相似文献
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