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71篇
海洋学   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采用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对淮河中游河床表层沉积物中的主要黏土矿物含量组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淮河中游沉积物的黏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52.3%)-高岭石(17.0%)-蒙脱石(16.8%)-绿泥石(13.9%)型。淮河中游沉积物黏土矿物与长江、黄河沉积物黏土矿物相比,兼具黄河沉积物富蒙脱石的特征和长江沉积物富高岭石的特征。其伊利石与蒙脱石的比值均在6以下,与黄河沉积物接近;高岭石与绿泥石比值在1以上,与长江沉积物接近。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过渡带、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之间,流域两侧气候和地质背景的差异是形成淮河中游沉积物黏土矿物组合的主要原因。淮河以南地区气候接近长江流域,其沉积物主要是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岩石在以化学风化为主的风化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黏土矿物中高岭石含量比较高;淮河以北地区气候接近黄河流域,其沉积物主要是黄土、黄泛沉积物和黄河冲积物在以物理风化为主的风化条件下形成的,因此,沉积物黏土矿物中蒙脱石含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72.
全新世以来里下河地区古地理演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凌申 《地理科学》2001,21(5):474-479
里下河地区是苏北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新世以来,本区古地理环境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据作者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早全新世,本区受海侵影响,7-6kaB.P.左右海侵达到高峰,整个里下河地区成为一个大的浅水海湾;中全新世,海面相对稳定,长江、淮河等河流挟带大量泥沙入海,古海湾被岸外砂堤所包围,形成泻湖;晚全新世,海岸东迁,古泻湖演变为湖泊沼泽,在人类活动与黄河夺淮的影响下,本区逐渐演变为里下河平原。  相似文献   
73.
全新世淮河三角洲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128年以前淮河是位于我国东部独立入黄海的一条大河。1128年黄河下游河道决口改道,夺淮入黄海,结束了淮河三角洲的活动。尽管1855年黄河再次改道回归渤海,但是1851年洪泽湖大堤决口,此后淮河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根据近几十年来苏北全新世沉积研究成果及淮河、江苏近岸海洋水文状况,推测7000aB.P.~1128年形成的淮河三角洲形成、演化和特征。1128年以前淮河口及其附近海域东北向和东北偏北向波浪强,在波浪和沿岸流的作用下,沉积物优势运移方向为SSE,河口南侧形成两条延伸很远的海岸砂堤(障壁坝-海滩脊),其内侧为泻湖和海岸低地,形成一个明显不对称的淮河三角洲。淮河三角洲发育历经两个阶段: 早期阶段为7000~3500aB.P. ,东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晚期阶段3500aB.P.~1128年西岗砂堤逐渐形成,加宽。  相似文献   
74.
淮河上游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物质来源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淮河上游地区河南新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化率和粒度的测量分析,揭示了淮河上游地区沙质黄土和古土壤的物质来源。该区黄土—古土壤磁化率明显低于黄土高原区,而粒度明显比黄土高原区粗,属于沙质黄土。通过两地区粒度分布的对比,揭示了它们有不同的粉尘源区,分属于不同的风成系统。淮河上游地区黄土是近源风尘沉积物,粉尘主要来源于孟津以东黄河冲积、洪积扇的松散河流沉积粉沙,实质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产物。黄河的频繁决口、改道、泛滥沉积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其粗颗粒粉尘产生和搬运堆积的动力是东北风。淮河上游地区全新世早期粉尘是近源粗颗粒堆积,堆积速率可达18.6cm/ka,是黄土高原南部地区的2.3倍。  相似文献   
75.
古淮口岸线冲淤演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凌申 《海洋通报》2001,20(5):40-46
根据实地调查资料及有关文献,对古淮河口的动态冲淤演变进行了研究。由于海面变化,黄河夺淮等诸多自然与人文因素的影响,古淮口海岸线变迁十分复杂。黄河夺淮前,河口东迁缓慢;黄河夺淮后,河口岸线东迁速度加快;黄河北归后,此带岸线蚀退严重。  相似文献   
76.
利用1979—2021年格点化数据集CN05.1月平均气温资料、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MWF)ERA5(ECMWF Reanalysis v5)大气再分析资料和全球范围扩展重建海面温度资料第5版本(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version 5,ERSSTv5)月平均海面温度(以下简称“海温”)资料,对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高温异常及其和同期南印度洋海温异常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如下:2021年9月,中国东部长江以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事件,高温异常值约为3.33 ℃,去除长期趋势后高温异常值约为2.46 ℃,是近40 a来9月最高值。进一步研究表明,长江以南地区温度异常和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存在联系。2021年9月南印度洋大部分区域冷海温异常,对流层低层辐散异常、高层辐合异常,海洋性大陆(Maritime Continent,MC)区域低层辐合异常、高层辐散异常,受异常上升运动控制,上述环流异常引起东亚地区局地哈得来环流增强,长江以南地区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高温异常。另一方面,热带东南印度洋暖海温异常,通过Matsuno-Gill响应,引起MC至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范围偏西,有利于维持长江以南的异常下沉运动。非绝热加热异常的诊断结果亦显示,南印度洋的冷海温异常可通过调节MC区域的非绝热加热异常使长江以南地区的非绝热加热负异常,长江以南地区下沉运动所引起的垂直温度平流正异常对该地区高温异常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77.
陈玲 《地理教学》2013,(15):34-36
正辩证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从世界观角度看,辩证关系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从方法论角度看,辩证关系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把握辩证关系的关键在于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客观、全面地揭示事物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在世界众多的国家和地区中,基于"重视世界上地理问题突出的地区和国家"的区域选择原则,教材选择了在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均具有显著特色的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作为七年级下册第八章第三节学生学习世界地理的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78.
 南岭以南东江流域临江地层剖面LJ3层位是一套红色沙质沉积物,经TL年代测定其形成于(9 500±800)—(19 600±1 800) a BP的MIS2阶段。根据对该层16个样品(LJ3\|100到LJ3-85)的粒度分析结果,发现:①各个粒组配置给不同样品具有大致相同的含量;②)Md、Mz、σ、Sk和Kg从LJ3\|100到LJ3\|85摆动在一个狭窄的区间;③诸样品在概率累积曲线上的各个段落以基本相同的斜率平行延展。经研究,这三个方面都共同的反映了LJ3的风成特征。据此认为,该层是发生在岭南MIS2阶段内的红色沙质沉积物,反映了当时干旱的气候。  相似文献   
79.
彭洁 《地理教学》2012,(7):26-30
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七年级第一学期地理教材“气候”章节中“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节综合运用课,同时参考了《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对教学的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80.
油藏连通性评价是油田开发和管理方案中必不可少的研究内容,而原油色谱指纹技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以南地区中生界油藏的原油色谱指纹参数的研究结果显示,该地区铁边城、定边和姬塬井区之间相同层位原油的色谱指纹特征相差较大,表明了它们之间的油藏流体不具有连通性。同一井区范围内,上三叠统延长组相同层段油藏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相似,相互间流体连通性较好,而下侏罗统延安组相同层段油藏之间的原油色谱指纹分布特征大部分差异明显,表明它们之间的连通性较差。研究地区中生界油藏原油色谱指纹特征存在差异主要与油气运移过程有关,而且与油藏所在储层的古地理位置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