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2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49篇
大气科学   77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09篇
海洋学   9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针对现场测量的实际条件,对港珠澳大桥GNSS连续运行参考站观测墩的墩顶高程联测方法进行专门设计,然后实施观测与计算。测量结果表明,倒挂标尺水准测量方法及全站仪三角高程测量方法均能达到二等高程测量精度。所设计的方法可在参考站观测墩墩顶高程联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2.
罗鑫 《广东地质》2012,(1):13-18
距今(56~18)万a的白坭组,代表珠江三角洲西部中更新世早期的河流冲积平原和溺谷海湾沉积,而珠江三角洲滨海平原的形成则始于距今(4.25~3)万a的石排组沉积时期;距今(2.95~1.9)万a间沉积的西南镇组,代表珠江三角洲晚更新世中晚期的海进;形成于距今(1.8~1.2)万a间的三角组代表珠江三角洲海退期形成的古风化壳;从杏坛组一横栏组一万顷沙组一灯笼沙组的沉积,代表全新世全球冰盖消融后珠江三角洲地域海平面上升的海陆变迁史。  相似文献   
63.
区域海气耦合过程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区域环境系统集成模式(RIEMS)和普林斯顿海洋模式(POM)为基础,建立了一个区域海气耦合模式,评估了其对1985~2004年中圜东部夏季降水的模拟性能,并通过与观测海温强迫下单独大气模式模拟结果的比较,分析了海气耦合过程对降水模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耦合模式基本能够模拟出中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态分布及中...  相似文献   
64.
南海西沙地块岛屿地震观测和海陆联测初步结果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南海西沙地块下方的地壳结构,我们在岛屿区架设了流动地震台站进行天然地震观测和海底地震仪的人工地震探测.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方法和射线追踪方法对琛航台的远震数据和海陆联测数据进行了初步处理和分析,建立了琛航岛下方的一维横波速度模型以及横穿琛航岛的二维地壳结构模型.琛航岛顶部存在2 km厚的新生代低速沉积层,下地壳...  相似文献   
65.
利用“南海季风科学试验”(SCSMEX)所获得的可靠资料,对1998年区域海陆热力状况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并着重讨论了西太平洋和青藏高原地区热力作用对1998年季风爆发及发展的可能影响。结果发现:大气热源分布与海陆分布有密切联系,由于地形的阻挡使得在包含有南北海陆分布差异的地区,热源主要大值带较全海洋区域明显偏南。表面加热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海陆差异。西太平洋地区与夏季风爆发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海温和潜热加热的变化上。高原在亚洲夏季风爆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不同:在南海季风爆发期间以感热加热为主,印度季风爆发期间以水汽凝结释放潜热为主。  相似文献   
66.
新生代亚洲形变与海陆相互作用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汪品先 《地球科学》2005,30(1):1-18
在现今各个大陆中, 亚洲经历的新生代形变最强. 白垩纪到老第三纪时的亚洲大陆, 不仅面积较今为小, 而且形态偏瘦"; 自从始新世印度与亚洲碰撞之后, 亚洲的面积与高度急剧增大. 随着青藏高原隆升和边缘海的张裂, 东亚原来西倾的地势发生倒转, 形成了从大陆中央隆升区向周围辐射的亚洲大河流系. 亚洲隆升有可能是北极冰盖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为隆升不仅改变大气环流、加剧风化作用, 而且还使西伯利亚河系改向北流, 通过注入北冰洋的淡水促使海水结冰、导致冰盖形成. 新生代亚洲形变, 也使得亚洲季风系统在早中新世形成, 又在约8 Ma与约3 Ma时强化. 同时, 西太平洋边缘海系列的形成, 也改变了亚洲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流经边缘海的太平洋西部边界流, 对于洋面升降和构造运动极为敏感, 在冰期低海面时边界流位于边缘海之外, 使大洋输向大陆的热量和水分大为减少. 今天, 亚洲与太平洋之间的能流与物流最为活跃, 可惜亚洲在全球气候环境演变中的重要性至今未能获得学术界的充分认识.   相似文献   
67.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分析及产业优化对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海洋统计数据分析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变化趋势,采用相关分析、灰色相关分析等计量经济学方法,确定影响海洋产业发展的相关因素,根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应用产业经济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区域经济和海陆经济一体化理论系统分析目前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海洋产业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68.
测绘工程中GPS RTK技术的应用实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通过测绘工程地应用,简要介绍GPS RTK的原理和特点及在像控点联测中的快速、不受地域条件限制等特性。  相似文献   
69.
基于1960—2020年山东省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高温热浪等级国家标准,分析了近60年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各月干、湿型热浪强度和区域性热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和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热浪临界温度和日数表现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由丘陵向平原逐渐增高/多,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年均热浪日数较多,鲁中山区和半岛南部沿海地区较少;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多趋势,其中鲁中和鲁南地区增多趋势最明显;年均热浪强度以轻度为主,鲁南地区年均热浪强度最高。山东省热浪主要发生在6、7月,5、6月以干型和轻度热浪为主,7、8月以湿型和中等强度以上热浪为主;区域性高温热浪在6月中旬和7月下旬发生频次最高,更大影响范围的区域性热浪则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70.
基于北斗短报文的震源船跟踪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在震源船上部署3套GPS接收机,并对3个点的位置信息进行汇总和压缩,利用北斗短报文将压缩后的位置信息推送到陆海联测指挥部,实现对震源船航速、航向的实时监控.根据3个点位信息计算的实时震源船航向,有助于准确把握震源船在进行固定点悬停激发时的航向,克服了以往使用前后两个时刻推算的平均航向代替实时航向等问题.使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短报文进行通讯,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陆海联测指挥部可以实时查看震源船是否按事先设定的测线、事先设定的速度和航向进行作业,有效保障了监控平台对震源船的监控,进一步提升安全生产的风险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