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92篇 |
免费 | 2154篇 |
国内免费 | 857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597篇 |
大气科学 | 286篇 |
地球物理 | 786篇 |
地质学 | 4117篇 |
海洋学 | 624篇 |
天文学 | 78篇 |
综合类 | 348篇 |
自然地理 | 26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228篇 |
2023年 | 311篇 |
2022年 | 406篇 |
2021年 | 408篇 |
2020年 | 342篇 |
2019年 | 308篇 |
2018年 | 244篇 |
2017年 | 270篇 |
2016年 | 241篇 |
2015年 | 271篇 |
2014年 | 320篇 |
2013年 | 242篇 |
2012年 | 293篇 |
2011年 | 228篇 |
2010年 | 265篇 |
2009年 | 221篇 |
2008年 | 227篇 |
2007年 | 240篇 |
2006年 | 181篇 |
2005年 | 178篇 |
2004年 | 155篇 |
2003年 | 171篇 |
2002年 | 121篇 |
2001年 | 114篇 |
2000年 | 131篇 |
1999年 | 109篇 |
1998年 | 103篇 |
1997年 | 112篇 |
1996年 | 103篇 |
1995年 | 89篇 |
1994年 | 74篇 |
1993年 | 70篇 |
1992年 | 74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54篇 |
1989年 | 52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1篇 |
1985年 | 6篇 |
1983年 | 8篇 |
1982年 | 1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6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3篇 |
1964年 | 3篇 |
1954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居民幸福感研究日益受到重视,以往研究多是从自然环境、社会人文环境和城市化进程等方面探讨大尺度空间环境因素对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结合乡村旅游的角度探讨城市居民幸福感的影响研究,目前还较少。运用SEM分析方法,探究处于多维压力之下的城市居民旅游者如何通过前往乡村进行旅游休闲活动提升幸福感,进行模型构建与分析,结果显示:① 压力源对调适策略有显著正向影响,对休闲参与不显著,但不同群体影响差异显著,压力调适对休闲参与有显著正向影响;② 休闲参与对心流体验和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关系,且心流体验对幸福感具有显著正向影响;③ 心流体验对休闲效益具有正向显著影响,且休闲效益对幸福感具有正向显著影响;④ 心流体验在休闲参与对幸福感、休闲效益在心流体验对幸福感均具有显著中介效应;⑤ 旅游者不同背景变项在压力调适、休闲参与及幸福感等分别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2.
文本提出用理论计算来消除复杂地形对视电阻率影响的方法。借助数学公式解析单元地形的线源畸变电场和点源畸变电场,计算并编制出量板,再将单元地形的视电阻率畸变曲线组合迭加,就能近似地取得复杂地形的改正曲线。文中举出实例,阐明了这种地形改正方法的应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53.
基于K-L信息距离的多源信息融合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小子样条件下岩土参数概率分布推断的难题,并克服基于专家信息的融合法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随意性的弊端,引入信息论中K-L信息距离的概念,基于先验信息可信度,提出一种新的多源信息融合方法。利用K-L信息距离作为参数分布之间距离的度量,定义先验分布差异率,确定融合权重,进而根据Bayes原理得到后验分布,优化岩土参数分布概型。工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法计算简单,且克服了推断过程中的主观随意性。计算结果显示该法所得融合分布的方差比已有成果所得方差偏小,说明该法可实现统计意义上的参数概型优化,为岩土参数设计值的合理选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4.
论述了在水质规划和预测中水质模型的选择原则及不同模型的功能,指出COD一级降解模型在理论上的明显缺陷。同时探讨了由CODCr和CODMn法两种测定方法所引起的在源强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较为合理和实用的BOD5的源强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55.
在土体主应力方向的旋转过程中,主应力方向与塑性主应变增量方向之间存在着非共轴现象,非共轴现象对应力-应变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通过有限元二次开发,将角点结构非共轴理论应用到有限元程序ABAQUS中;对密砂单剪试验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非共轴现象及其对应力-应变关系的影响;采用离心模型试验方法,对圆形浅基础作用下饱和密砂地基荷载-变形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对离心模型试验进行数值模拟,将试验结果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对非共轴模型的计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非共轴现象对浅基础地基荷载-变形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当选取合理的非共轴塑性模量时,非共轴模型的计算结果与离心模型试验结果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56.
西藏班公湖岛弧带含硫化镍超基性岩的源区性质与基底背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青藏高原班公湖一怒江成矿带上的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化是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矿化新类型.文章根据成矿带西段班公湖地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Sr、Pb同位素分析结果,论述了含镍超基性岩浆的源区性质及生成条件,并根据锆石U-Pb LA-ICP-MS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藏西北地区的基底背景.研究发现,班公湖地区的含镍超基性岩体以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Sr、Pb,亏损Ba、K为特点,高场强元素亏损Nb、Ti,富集Ta;稀士元素相对球粒陨石亏损强烈,但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这些特点一致反映出含矿岩浆产生于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源区.岩浆的生成深度较浅,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相,源区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大体在10%左右.岩石中集中出现一批24.79亿年的残留锆石年龄,标志着当时班公湖中特斯洋盆沉积物的物源区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太古代末-元古代初的古老基底,并且推测太古代与元古代之交(25亿年)有可能是藏西北的一个古陆壳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57.
主要介绍了在Ⅱ、Ⅲ类围岩中施工城市浅埋隧道的施工技术,以“短开挖、快封闭、强支护、勤量测”为指导,将隧道分成上、下两个台阶进行开挖,及时进行初期支护,保证施工始终处于安全状态。 相似文献
58.
微细浸染型金矿深源矿质和流体地球化学示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宏观和微观地质特征研究研究上,运用硅同位动力学分馏原理,结合硅质阴极发光分析。论证了微细浸染型金矿的成矿硅质、矿质和流体主要直接来源于上地幔分异或深部循环的超临界流体,并认为这种深部因素可能对形成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该类型金矿的成因研究及找矿开辟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9.
以全鱼粉作为唯一蛋白源(D1),用豆粕替代10%、20%鱼粉(D2、D3),玉米蛋白粉替代10%鱼粉(D4),啤酒酵母替代10%鱼粉(D5),配制5组等氮等能饲料,每种饲料设置3个实验组,进行56 d的养殖实验。通过血液和组织涂(印)片、细胞染色和显微观察,研究人工培育的褐点石斑鱼幼鱼外周血液白细胞的分类组成,头肾、脾脏、体肾和肝脏等4种组织中各类血细胞的发生情况,以及不同蛋白源饲料对褐点石斑鱼血细胞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褐点石斑鱼外周血液中的白细胞由淋巴细胞(53.30%±4.66%)、血栓细胞(35.69%±3.85%)、嗜中性粒细胞(10.34%±3.14%)、单核细胞(0.28%±0.36%)、浆细胞(0.24%±0.34%)和嗜酸性粒细胞(0.15%±0.27%)组成;组织印迹片中,未成熟的红细胞、淋巴细胞和粒细胞主要在头肾印迹片中出现,未成熟的单核细胞主要在头肾和脾脏印迹片中出现,血栓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数量最多,推断褐点石斑鱼幼鱼主要的造血组织是头肾,其次是脾脏;在4种组织中均观察到浆细胞,在体肾印迹片中观察到嗜碱性粒细胞,在肝脏印迹片中观察到巨噬细胞,在头肾印迹片中还观察到巨大原红细胞。显微观察和数据统计分析的结果都表明,投喂5种蛋白源不同的配合饲料,未对褐点石斑鱼4种组织中血细胞的发生情况造成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0.
Fine root is critical to restrain soil erosion and its distribution pattern is of great influence on the restraining effects. This study studied the fine root biomass(Br)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ed Leucaena leucocephala(5, 10, 15 years) in debris flow source area in Jiangjia Gully by digging downward to the bottom at different distances to stem in three directions on slope. The results showed the Br increased dramatically by 143% from 5 years to 10 years and then rose slowly by 38% from 10 years to 15 years. The Br of 5 years was significantly asymmetric between uphill and alonghill directions, but there was little difference among directions for other ages, and a concentration trend appeared to exist in downhill and alonghill directions. Moreover, fine root(D≤1 mm) was significantly heavier than that of fine root(1mmD≤2 mm), playing a leading role in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the whole fine root, with a logarithmic or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The results presented may shed light on fine root 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evaluation of its effect on slope stability in debris flow source are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