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52.
秦岭造山带根部地壳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索书田  游振东 《地球科学》1994,19(5):633-646
在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基础上,运用物理学观点,研究和分析了秦岭造山带根部-大别前寒武纪变质地体的三维结构及流变学演化历史,通过现代及中-新元古代时期地壳流变学剖面的构筑,强调地壳流变学分层性及变质变形分解作用对中下地壳结构及地球动力学演化的控制作用,线状强应变带与透镜状弱应变域的规律组合,是秦岭造山带及其根部地壳结构的基本样式,并具尺度不变性,将古老中下地壳近3Ga的流变学演化历史划分为7个阶段。它  相似文献   
53.
利用流变学、构造岩组构学和岩石物理学综合方法,研究了女山地区尖晶石-石榴石二辉橄榄岩幔源包体.根据Bertrand和Mercier温度计和Nickel和Green压力计方法,利用TEMPEST程序分别计算了包体平衡温度和压力为1100℃,1.9GPa(63km).根据温度和压力对地震纵波(Vp)的影响系数,计算了原地(insitu)温度和压力条件下的Vp速度为7.93km·s-1,这个数值与东澳大利亚地热区的相应包体的Vp值(8.0km·s-1)相近.这些初步成果为郯庐断裂南段岩石圈结构分层和岩石物理特征提供了新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54.
岩石古流变性质的构造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岩石古流变性质研究是大陆动力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岩石古流变性质研究的一个发展方向是通过比例模型,建立流变参数与构造变形几何参数之间的定量关系,再利用天然岩石构造变形几何参数的定量测定,反推在形成这些变形时所处物理化学条件下的岩石流变参数。对利用露头尺度地质构造的定量测量研究岩石古流变性质的方法与进展做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55.
绿辉石流变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简要概述了绿辉石的晶体结构、反相畴、显微构造及其变形机制等方面的研究现状与进展。结合大别山榴辉岩中的最新研究成果,着重讨论了其构造物理学研究意义,认为绿辉石晶体结构的有序化不仅是温度和化学成分的函数,而且是晶内应变程度的函数。  相似文献   
56.
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根据秦岭造山带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概括其现今结构呈现为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几何学模型。并从其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构造动力学分析,认为它是在长期构造演化基础上,主要是中新生代以来深部地幔动力学和岩石圈圈层关系调整变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57.
松树沟蛇绿岩中橄榄石位错构造及其流变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的变质橄榄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着对橄榄石位错构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8.
岩石圈热—流变结构与大陆动力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由于大陆内部存在上千公里宽的弥散边界变形带,板块构造理论用于解释新生代大陆内部的显著的构造变形遇到了困难。因此,探讨大陆岩石圈的构造变形机制、演化及动力学过程从而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的热点研究领域---大陆动力学。大量的地震测深、地震层析成像技术的应用对岩石圈的精细结构研究,已揭示岩石圈结构和物质组成存在显著的横向非均质性。这种横向非均质性是地质时期内大陆岩石圈经历多期次构造-热事件叠加与改造所形成的。同时,也决定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特性。大陆岩石圈热-流变学结构非均质性及其构造继承性对大陆内部构造变形起控制作用。所以,大陆动力学应注重开展大陆变形的运动学、大陆岩石圈的热-流变学结构和大陆变形的地球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59.
新生代火山岩中的幔源包体可以提供有关上地幔的直接信息。通过对采自甘肃宕昌县好梯乡的幔源橄榄岩包体的详细研究 ,探讨该地区上地幔的热结构和流变学特征 ,并与华北地区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自壳幔边界以下至 75km深处的上地幔主要由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组成 ,75km以下则主要由石榴石二辉橄榄岩组成 ,方辉橄榄岩只占少数 ;与华北地区没有明显的差异。由包体平衡温度、压力建立的上地幔地温线低于华北地区地温线 ;确定的壳幔边界在 5 2km左右 ,莫霍界面附近为下地壳物质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过渡带 ;岩石圈底界深度约为 12 0km左右。根据包体的研究结果建立了研究区上地幔的差异应力、应变速率和等效黏滞度剖面。结果表明 ,该区新生代时期存在软流层的底辟 ,以及相应的岩石圈的减薄 ,但其规模明显小于华北地区。这些结果表明该区处在中国东部大陆裂谷带和中国中部克拉通块体群的过渡带  相似文献   
60.
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的结构及流变学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岩石圈流变学基本原理指导下,运用现代构造解析学方法,在不同尺度上差别和分析了桐柏-大别-苏鲁UHP和HP变质带内深俯冲,同碰撞构造及UHP和HP岩石折返过程中的变形特征,重点讨论同碰撞形成的高角度网结状榴辉岩切带阵列,高角闪岩相剪切及有关变形组合以及碰撞期后伸展韧性薄化变形样式,强调指出不同地壳层次和物理条件下变形分解作用的重要性,而且,在UHP和HP变质带内最有效的应变体制是剪切作用,并在三维空间上形成不同格式的剪切带网状系统,以构造学记录为主线,结合已有可利用的岩石学,变质作用pT轨迹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提出一个UHP和HP变质带尺度上的流变学演化模式,其中,UHP和HP变质岩石由地幔深度折返到地壳表层,经历了楔状挤出,碰撞期后地壳韧性薄化及晚造山伸展塌陷,揭顶作用等多个阶段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