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5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27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小口径钻进液循环的流态一直是钻探界十分关注的问题。作者利用武汉地质学院创建的泥浆循环模拟试验台对小口径循环液流态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观察,提出小口径钻进循环属于非稳定流系统,并认为小口径钻进循环液流基本上不存在层流或层流范围很小。这个新的观点涉及到泥浆水力损失计算、流变学和岩粉携带等一系列理论的磋商问题。  相似文献   
162.
确定超高压高压岩体的大小、分布、构造关系及变质演化,是理解超高压变质岩形成和折返动力学过程的关键。在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内,榴辉岩及变质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石,一般成厘米至公里尺度的布丁或透镜体,散布于片麻岩及面理化含榴花岗岩内。区域系统性的岩石学及构造学观察,尤其是在安徽省碧溪岭区1:1万比例尺的精细制图中证实,榴辉岩及其它超高压变质岩透镜体群的形成,主要是多期及递进变形分解作用的结果,造成了网络状线形强应变带与透镜状弱应变域流变学组合型式。榴辉岩与围岩片麻岩的过渡关系也证实,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体是“原地”形成的。榴辉岩体的形态、大小及空间分布规律特征,不支持超高压变质带岩石属构造混杂岩的推论,而是反映了超高压及角闪岩相条件下不均匀韧性流动的应变图像。  相似文献   
163.
廖群安  邱家骧 《地球科学》1996,21(3):300-304
对东南沿海4个包体产地的玄武岩中橄榄石包体的形态,大小,向椭球体转变的程度等统计分析表明,幔源包体在上升期间与岩浆作用的过程中,不仅有棱角圆化的现象,而且伴有由等轴体(近似为球体)向椭球体转为过程其主要原因是包体在相对岩浆运动的过程中包体的表面与岩浆之间粘滞摩擦造成的,粘滞摩擦力的大小,作用于包体表面的时间又取决于岩浆的粘度,包体相对于岩浆的沉降速度,包体半径的大小及岩浆上升的速度,所以这些因素将  相似文献   
164.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沉积盆地构造热演化模拟建立在盆地成因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基础之上,其中包括运动学模型、运动学—流变学模型和动力学模型。运动学模型在预测盆地热流演化方面具有优势,但在预测构造沉降等几何形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运动学—流变学模型的优势在于构造演化模拟,在热演化方面类似于运动学模型;动力学模型蕴含着潜在的巨大优势,只是目前还存在一些阻碍因素。构造热演化正演模型的进一步完善及正、反演模型的匹配将是未来构造热演化模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5.
东秦岭造山带的流变学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建立了东秦岭地学断面带地壳二维深度-强度剖面,揭示了该造山带的地壳结构和流变学分层性.脆性的上地壳南薄北厚;中、下地壳包括莫霍面呈现水平流变状态,南端蠕变特征更明显;上地幔流变强度较大其地壳类型是栾川以南为H型地壳,构成中、新生代造山带的核部,具有伸展构造和走滑构造的特征,栾川以北为C型地壳,中、新生代的大陆汇聚带.东秦岭地学断面带整体上看为C-H型地壳,反映了后造山期陆内造山的构造特征.地壳物质为长英质-石英闪长质壳内软层具有低速、高热、强网状反射和低强度蠕变的地球物理特征,是后造山期经过调整的水平流变层.  相似文献   
166.
石榴石流变学研究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概述了近年来石榴石的晶体结构,高温高压实验,显微构造及其变形机制等领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结合大别山榴辉岩的研究成果,着重讨论了石榴石的变形机制及其运动学特征,认为大别山燕窝榴辉岩中的石榴石经受了两期变形作用;早期变形是在榴辉岩相条件下,表现为塑性变形,其变形机制为简单剪切;而晚期变形则发生在角闪岩相条件下,表现为脆性变形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7.
岩石圈的流变学分析和岩石构造、显微构造证据揭示出大陆岩石圈具有显著的横向和纵向上的异向性,并具有明显的非板块表现.全面开展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变形岩石的构造与显微构造分析,正确认识岩石圈不同层次上岩石的流变学规律、流动机理及其制约因素等,将成为后板块构造研究与新的岩石圈演化理论建立的基础和主要动力.岩石流动的宏观-微观尺度问题(岩石圈结构与流变性、边界弱化效应和岩石流变学与显微构造响应等)、岩石流动的时间问题(不同时间尺度岩石的流动性、实验室模拟与天然岩石流动的协调性、浅层岩石流动变形的有效定年等)、岩石流动的制约因素(内在的成分与结构、外在的物理与化学环境)将成为岩石圈流动与岩石变形显微构造研究的重要方面.现代化实验室建设和最新实验技术、手段的利用将成为解决上述科学问题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68.
Cohesive sediments exhibit complex rheological behaviors that are non-Newtonian and time-dependent when subjected to external loading.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t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three types of dense cohesive s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m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shoal of the ttangzhou Bay, and the Yangcheng Lake in China. A set of rheological parameters (including viscosity, yield stress, etc.) was studied based on experiments that were conducted with a RheolabQC rheometer. Measurements of the flow curves, shear stress-time responses, and yield stresses were made. The solid-liquid transition of the dense cohesive sediments occurred both in the shear rate ramp tests and the shear stress ramp tests. This transition was not direct, but it was mediated by a transitional deformation regime or stress plateau. Both the Herschel-Bulkley model and Carreau model were able to describe the theological behavior of dense cohesive sediments, and the empirical expressions for calculating the parameters in these models were obtained by a dimensional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The yield stresses determined by the shear stress ramp test and by the vane method were compared and discussed. The influence of the water content on the rheological properties of dense cohesive sediments was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69.
刘绍卓  沈正康 《地震学报》2014,36(2):318-336
岩石圈流变学结构是控制不同构造环境下岩石圈形变的关键因素之一. 随着空间大地测量观测技术的发展, 基于空间大地测量数据的震后形变研究对揭示断裂带内的力学性质和区域性岩石圈流变学结构已成为可能. 该文首先基于岩石力学的摩擦和流变学实验, 对余滑和分布式韧性流的构造物理背景进行了分别阐述, 并介绍了震后形变数值模拟中本构关系和数值模型的发展. 数值模型主要有解析、 半解析和纯数值3类, 涉及的本构关系包括基于速率-状态摩擦准则的余滑以及分布式韧性流中常用的线性流变学模型(麦克斯韦尔体和标准线性固体)和瞬态流变学模型(宏观经验性的伯格斯(Burgers)体和微观幂律流变律). 然后以美国南加州1992年Landers MW7.3地震和1999年Hector Mine MW7.1地震震后形变研究为例, 介绍了震后形变的研究进展. 最后回顾了大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的研究进展, 并以震后形变研究中的流变学结构(“三明治模型”和“焦糖布丁模型”)存在的争议为例, 说明了岩石圈流变学结构研究所具有的挑战性.   相似文献   
170.
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大别—苏鲁是世界上超高压 (UHP) ( >2 .7GPa)和高压 (HP)变质岩石出露最为广泛的地区。通过区域研究 ,尤其是在选择的 30多个关键位置上不同尺度构造记录的深入观察 ,结合已有的可利用的变质、热事件及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分析 ,揭示出它们曾遭受过一个复杂的从深俯冲到折返构造演化历程 ,识别出 5个主要的构造变质事件 :( 1)由块状榴辉岩中发育的微弱面理和线理所代表的第 1期变形变质事件 (D1) ;( 2 )面状榴辉岩中发育的含拉伸线理的透入性主面理、中小型鞘状褶皱及网络状韧性剪切带 ,代表第 2期构造变质事件 (D2 ) ;( 3)第 3期变形事件主体发生于麻粒岩 /角闪岩相后成合晶形成之后 ,主要构造记录是区域性陡倾斜面理及不均一置换的成分层、榴辉岩透镜体及布丁群、面理内褶皱、网状韧性剪切带系统以及减压部分熔融作用形成的混合岩和含榴花岗质岩石组构 ;( 4)区域性的碰撞期后地壳韧性薄化及剪张作用 (D4)形成缓倾斜角闪岩相主面理及线理、穹状及弧形构造和多层韧性拆离带 ,它们主导了现今观察到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和高压变质带的区域构造几何图像 ;( 5 )第 5期构造热事件 (D5)表现为不均一断块抬升、红色沉积盆地发育及大规模的岩体和岩脉就位 ,代表造山晚期的构造揭顶及坍陷作用 ,该期构造控制着造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